近期中国居民收入及消费需求研究
2019-10-06边拥护
边拥护
摘 要:居民收入及消费需求,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体现民生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及消费需求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均大幅提升,但近年来也呈现出增速明显放缓迹象。什么因素制约了居民收入的稳健增长?什么原因导致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如何保证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稳定增长?从中国居民收入及消费需求的现状和特征;中国居民收入及消费需求现存主要问题;中国居民收入及消费需求提升思考三方面分析探讨。
关键词:居民收入;消费需求;不平衡;公平分配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5.055
1 中国居民收入及消费需求现状和特征
1.1 居民收入总量持续增长,增速显见放缓
居民收入既取决于整体经济水平,也决定于社会制度在分配领域的先进性。改革开放后,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国策,从而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同时国家也不断践行公平分配,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所以居民收入逐年快速增长。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43.4元,农村居民133.6元。而2016年,城镇居民收入达33616元,农村居民12363元,相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98倍和92.5倍。但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收入近年来也呈现出了增速明显减缓趋势,2018年比2013年增速竟下降了4.4%。
1.2 消费需求总额稳步增长,增速呈现递减态势
消费需求是消费者对各种以商品和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的有效需求。消费需求既受制于消费者的实际需要,更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中国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为消费需求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反映消费需求的重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197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527.5亿元,2018年则高达380987亿元。但必须明确的是,近年来因GDP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及诸多其它因素影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速已呈现出明显的递减态势。
1.3 消费结构层次稳步提升,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强化
追求消费层次提升,是人们收入增长的必然。中国居民尽管近年来无论是收入还是消费增速虽均有所放缓,但收入和消费的长期增长决定了其消费结构层次的必然上升。从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恩格尔系数分析。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分别为57.5和67.7%;2016年,城乡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30.1%,2017年降为29.3%,2018年进一步下降为28.4%,同时人们对衣食住行品质的要求也日渐提高,追求绿色消费成为潮流。不仅如此,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后,人们基本需求的空间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精神需求的权重明显加大。基本消费需求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变。
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需求的逐年增长,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也为消费对经济的拉升奠定了良好基础,故消费逐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力,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强化。
2 中国居民收入及消费需求现存主要问题
2.1 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偏低,消费需求基数受限
GDP,从价值形态讲,依据劳动价值论,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从使用价值看,是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等要素共同创造的。GDP分配率合理,在总量中分给劳动者的数量足额,不仅符合公平原则,也必然有助于消费需求之提升。否则,不仅GDP的一部分很有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沦为部分人单独享受的资源,有失公平,也必将影响消费需求基数。2018年,中国GDP是90030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人口13.9538亿,居民收入占GDP比例43.75%,低于發达国家50%~65% 水平。
2.2 居民收入不平衡,消费需求不均衡
发展不平衡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我国现行居民收入水平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与不同群体的社会地位及掌控的社会资源密切挂钩,故居民收入不平衡,进而消费需求不均衡就成必然。
(1)从区域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分析。生产要素向投资环境好的区域聚集,这是客观市场规律。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及生产要素禀赋占优,聚集了全国大部分生产要素,故其优先发展起来。在市场机制下,国内外的人才、资金等要素进一步加速流向东部,由此便形成了其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而西部地区本来经济基础就薄弱,加之资金逆流,大量人才流失,则经济发展必然缓慢。近年来这种区域经济仍在加速裂变。
经济水平的严重失衡,在现行分配政策下,居民收入必然不平衡。2018年,上海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183元,而即就是西部发展较好的陕西也仅为22528元。
居民收入失衡,建立在收入基础上的消费需求自然也有很大差异。
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不平衡不仅表现在东西部差距方面,即就是各省内部也非常明显。比如2017年陕西西安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803元,而商洛仅7647.3元。
(2)从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分析。理论上,即使我们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完全得以贯彻,也会因个体素质差异形成收入不平衡。况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不能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完全按劳分配,也不能完全实现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加之行业收入差别、各种灰色、黑色收入等问题的客观存在,这就必然造成更加严重的分配过程失衡,进而致使不同群体收入和消费需求差别巨大。 2000年后,少数人口占财富比重,中国在全球增速最快。北京大学《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指出,中国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财富,而底端25%的家庭仅占财富的1%左右。
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差别巨大,其消费需求必然存在差异。富裕阶层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均占尽优势。而普通居民其需求总体来看仍处在基本消费阶段。
3 中国居民收入及消费需求提升思考
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尤其是在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状态下,如何使内需强劲有力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重大问题。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的提升是个系统工程,当前应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抬高消费需求基数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为保证社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为保证社会消费,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之前,必须在社会总产品中作各项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第四,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五,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等;第六,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也就是说,社会总产品最终必然要在居民收入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需资源之间进行分割。尽管马克思没有给出明确的分割比例,但显而易见这种比例应是合理的。所以切实逐步提升我国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势在必行。
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必然就要压缩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一般社会管理方面的费用。为此,首先,应切实落实好国有资本利润上缴财政比例到2020年达到30%,决不能让国企形成利润自我循环模式;其次,继续压缩政府一般行政管理费用,减少非建设性费用支;再次,扩大财政收入中个人收入分配占比,保持居民收入水平同GDP增速同步,真正使多上缴的利润和压缩出来的钱用于提高居民收入。
3.2 努力化解社会主要矛盾,逐步消除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不均衡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不平衡,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体现。所以,消除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不均衡问题,我们必须从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高度来理解。
(1)化解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不平衡矛盾,关键在于落后省份、落后地市有没有一个以民为本领导班子,其发展速度能否超越发达省份、发达地市。
发达地区不仅不会停止发展步伐,而且还必然要加快发展速度。所以,立足本地实际,利用好国家政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避免政绩工程,改善营商环境,上下一心,实现追赶超越,实乃落后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进而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的唯一途径。2018年,西藏GDP增速10%,排名全国第一,远超6.6%的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高达14.2%,依然全国排名第一,远高于广东的8.8%和上海的7.9%。这是落后地区追赶超越的范例。尽管落后地区实现追赶超越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韧劲十足,持之以恒,肯定会逐步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
(2)化解不同居民群体收入和消费需求不平衡矛盾,关键在公平分配。
矫正居民间收入分配失衡问题,是个人收入分配方面我们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化解这一矛盾,核心就是坚决遵循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精神,实现公平分配。
首先,必须矫正同工不同酬或同酬不同工现象,消除按身份分配弊端,这是贯彻按劳分配的根本,对此,必须加大激励机制,提高流动劳动和物化劳动在个人收入中的占比。在此,领导有没有担当精神,是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核心。
其次,正确把握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提高劳动要素报酬。诚然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但这里量的比例现实中很难把握。所以,就劳动、技术、管理要素对比看,我们认为合理的报酬差距能真实反映其各自的贡献度,差距悬殊的报酬则难以从理论上令人信服。故提高劳动要素报酬符合公平分配原则。至于行业不当得利、腐败收入,系收入分配领域的毒瘤,不仅与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无关,而且严重加深分配过程不公,故必须持之以恒的治理。
再次,统筹兼顾地处理好城市整洁卫生与无业者生意停摆问题。当前,在中国每个城市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一定的“停滞过剩人口”,他们往往自行经营小生意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这不仅减轻了政府就业压力,提高了城市生气,也有助居民收入提高。但实践中很多城市往往为保持所谓的城市整洁卫生,经常简单地封杀他们的营生,致使民生问题加深,分配过程失衡,消费需求难以提振。
第四,坚决落实“房住不炒”理念,矫正收入分配扭曲现象。
3.3 完善居民收入与物价联动机制,保障居民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统一
纸币流通条件下,没有通货膨胀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前在宏观经济面临巨大压力下,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加大不可避免。尽管我国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奔腾式通胀和恶性通胀,但爬行式通胀的长期存在,肯定也会影响居民实际收入和消费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现时居民收入与物价联动机制,保障居民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相统一。当前,国家已建立了一定的收入与物价联动机制,但保障对象基本为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和城乡低保对象及特困人员。而且规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月同比涨幅达到3.5%或CPI中的食品价格单月同比涨幅达到6%,才能启动联动机制。而各地依据国家政策出台的联动机制也均是仅把低收入群体纳入补贴对象,如成都规定,当低收入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为3%—8%時,每人每月价格补贴标准为主城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0%;涨幅为8%—12%时,补贴标准为15%;涨幅为12%—15%时,补贴标准为20%。个人以为,无论是国家总体政策或各地具体规定都有待完善。首先,应扩大对象范围,除低收入群体外,一般工薪阶层也应成为保护对象,因为工薪阶层收入不高,物价逐年上涨毕竟对其实际收入有一定影响。其次,应降低CPI涨幅标准。如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每年平均上涨3%以上,现职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和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就应考虑到物价因素。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标准可略高于一般人员。因为3%以上已属于温和式通胀,对居民实际收入已产应较大影响。至于企业职工也必须相应享受到企业利润补贴。唯有如此,居民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才会统一,消费需求才可能稳定增长。
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的提升牵涉诸多因素,当前除重点解决上述问题之外,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以创新为基础谋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减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7-2018.
[2]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通知[Z].2016-8-22.
[3]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的意见[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