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培训指导研究
2019-10-06李腾龙
李腾龙
摘 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抓手,近年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受到广泛关注,参赛人数之多和参赛面之广都前所未有,大赛已成为各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载体。分析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背景、特征和意义,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析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施教方,从引导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学生参赛能力、加强顶层设计、保障培训师资等方面出发,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培训指导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培训指导;商业价值;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5.03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发布和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国家努力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育部、省教育厅以及各高校为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也积极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类比赛。其中教育部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举办四届,赛制较为成熟,比赛影响力较大,高校参与度较高。高校共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本文以高校指导教师培训指导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例,探讨高校如何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比赛中做到有效的培训与指导,从而提高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水平。
1 引导学生认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背景、特征与意义,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参赛的主观能动性
(1)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广度。从参赛项目来看,大赛提倡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根据最新一届“互联网+”大赛要求,参赛项目主要包括 “互联网+”现代农业,如农林牧渔等,互联网+”制造业,如先进制造、智能硬件、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军工等,“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如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工具软件、社交网络、媒体门户、企业服务、下一代通讯技术等,“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如广播影视、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旅游休闲、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动漫娱乐、体育竞技等,“互联网+”社会服务,如电子商务、消费生活、金融、财经法务、房产家居、高效物流、教育培训、医疗健康、交通、人力资源服务等。并且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融合,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开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将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从参赛成员来看,既有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为主的创意组,也有已毕业校友并创立企业的初创组和成长组,还有高校教师必须参与其中的师生共创组。因此从参赛项目类型和参赛成员来看,“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极具广度,适合各专业各高校大学生参与其中并能够在自身领域找到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比赛的广度,使其认识到自身参赛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2)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立意高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在国家新的发展理念和高校特质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产物,具有降低社会创新创业风险、提高社会创新驱动力、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新发展理念,提出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按照过去传统经济模式,若要推动GDP再增长100%,能源消耗需要增加100%,废水排放和GDP要同等量级,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意味着社会发展更加需要智力密集型而不是勞力密集型产业,因此,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创新尤其是企业创新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活动,尤其是大企业、大组织的创新动能较弱,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的创新动力大于大型企业和成熟企业,但是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创新也面临发展痛点,比如新产品的市场教育与推广、发展资金不足、债权融资困难等问题,而商业路演则是一种有效的推动市场创新的手段,商业路演是一种向市场推介产品、推介企业的形式,达到的目的是销售产品或者销售公司股权(股权融资),其实质是一种市场化要约邀请。而创新创业大赛的意义便在于模拟市场的功能,在比赛中推动产品和企业的价值发现和价值比较,从而缩短创意到创业的距离,缩短创业到成功的距离,降低创新风险。通过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降低创新风险的重要意义,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赛大局观,从而提高参赛的主观能动性。
(3)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高校参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主要通过资源驱动来激发市场需求,高校掌握的资源与这种驱动力是不匹配的,只能间接供给,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则主要通过创新驱动来激发市场需求,而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能直接且有效供给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技术和产品设计,因此高校可以成为创新力的有效直接供给者。并且从实践角度看,美国硅谷是高校成为创新力直接有效供给者的成功案例,在美国硅谷模式下,高校集群,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带动高校科研发展,在政府扶持下,产生一批高技术公司,培养一批高科技领域创新创业人才,也引领在美国能迅速从次贷危机中走出来。而作为创新力的供给者,不仅需要前段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更需要后端更直接的面对市场,找到创新创业实践的路径,而创新创业大赛便是帮助高校的科技成果工程化市场化的最佳路径,通过创新比赛过程中的市场模拟、市场验证和市场展示,在以投资人为主体的高质量评审中,将前期高校的创意、成果与后期创业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进行对接可行性预测和指导,从而找到最有商业价值、最有可能实现创业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创意项目,并进行深入指导甚至投资。因此,使大学生认识到“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高校与大学生独一无二的重要位置和参与的必要性,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参与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参赛的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
2 完善学校顶层设计,增强双创比赛指导的组织保障
(1)学校层面要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双创大赛领导小组,将团委工作、学工工作、科研工作、教学工作、校友工作和校企合作工作相联合,实现对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指导。
(2)进一步拓展参赛项目的渠道来源。根据以往和目前参赛项目统计情况看,“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多以学生自创项目为主,学生自创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同时由于受专业水平和社会经验的限制,学生自创项目的技术门槛和商业价值往往相对较低,因此要加大从其他渠道获取项目的拓展力度,注重师生共创、创二代、校友创业、校际联合、校企联合等项目渠道的宣传与拓展,不断提升参赛项目的技术准入门槛和商业价值。
(3)提高校赛质量,推进持续训练。一方面邀请社会业界精英、投资人代表和学校专家组成专业评审团,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校级层面的比赛进行专业评审和指导,提高校赛项目质量和指导水平。另一方面,对校赛项目的辅导要增强内容辅导,避免重礼仪培训、大赛口诀等形式辅导,轻商业价值、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内容辅导。同时,要增强对非大学生自创项目的重视与指导,发挥校赛导向作用,提倡师生共创、校友合作,注重对项目可行性分析和落地成果检验评估。
3 加强对校内指导教师的持续培训,提升指导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对于校内指导教师的培训要从形式培训转向商业理念培训,从PPT制作、商业企划书设计等后期展示方面的指导培训前移至行业趋势、技术趋势、产品运营等核心商业理念方面的指导培训,从而使指导教师能够对学生参赛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进行有效指导。
(2)提高学生参赛文件的指导水平。“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文件分为商业计划书Word版、商业计划书PPT版、项目视频和路演,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清各种文件的用途、区别与规范。商业计划书Word版主要用于资料整理和应对备查,商业计划书PPT版主要用于参赛答辩时评委阅读和项目展示,二者之间是扩展版与精华版的关系,是备查版与阅读版的关系,项目视频要指导学生着重展示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原理、项目的操作流程或方式,以及本产品或服务的应用场景,商业路演时,要指导学生细致全面地准备但不能僵化语言和流程,要根据路演的场景、观众、时机不同能够做到及时微调,以达到最佳展示效果,要重视项目讲述的简洁和逻辑性,使观众能够以最短的时间清晰地了解到项目的所有关键点,要引导学生路演时重视情绪的调节,通过情绪调节突出展示重点,抓住观众注意力和重视点,同时要避免过于感性的煽情套路。并且注重不同阶段不同资料的不同要求,比如在网络评选时,网评PPT的目的是被大众阅读和信息能够及时被获取,同时视频是对网评PPT的有效补充,而在现场评审时,演示PPT和阅读PPT要有所区分,删繁就减,突出重点,路演则更需要在全面介绍的基础上突出项目重点和核心优势,以此获得现场评委的关注与认可。
4 指导参赛学生把握比赛核心,提升核心竞争力
(1)注重商业价值的表达。要引导参赛学生意识到,“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比赛文件准备的核心主线是项目商业价值的表达,项目是否具有商业价值,商业价值或价值潜力的大小和可持续性,是比赛评委和投资人最关注的焦点,也是获奖项目与未获奖项目最主要的分界点。参赛项目的商业价值主要从价值主张和价值实现两个层面进行阐述,价值主张要从当前该项行业或产品的需求与痛点、市场的空间饱和度、所处的时机与背景等方面进行讲解,价值实现上,一方面要从客户价值与第三方价值之间寻找共同价值;另一方面要从收入与成本的财务核算方面进行讲述。同时还要通过自身掌握的技术、研发的产品、合作用户、组建的团队等方面,阐述从价值主张到价值实现的实施路径。通过以上讲述使比赛评委和投资人能够清晰了解该项目的商业价值从发现到实现的全过程,从而对参赛项目进行合理评估。
(2)注重不同类型项目的价值体现。对于创意项目,要指导参赛学生着重理顺创意来源、创意延伸、创意比较、创意实施、创意未来五大关键点,要从所处时代背景、目前行业的市场需求和面临痛点分析本创意的来源,从解决方案的提出、技术与模式的研究创新,到产品的研发成型来分析创意如何延伸,从与市场现存产品或创意的比较来分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前期市场调研、中期市场方案制定、后期执行团队组建来讲述创意的实施办法,以及通过前期调研等方式向评委预测创意落地后的发展趋势。通过以上系统、实际的分析讲述,使创意项目能够切实深入评委与观众心中,产生认同感。对于实践项目,要指导参赛学生着重理清实践主体、实践经验、实践现状、未来规划和资金规划五大关键点,实践主体即企业主体和执行团队的人员情况,实践经验即研发的产品介绍、技术创新或模式创新的创新点以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践现状包括目前产品的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团队扩充或调整情况以及实现的盈利情况,未来规划包括产品迭代情况、和产品周期一致的市场拓展计划、团队扩充规划,以及业绩规划,资金规划主要包括资金需求情况、资金使用计划、资金来源渠道和下一步融资计划,通过讲清以上五点,使评委和观众清晰了解到实践项目的现状、成果和发展规划,有助于评委和观众看好项目下一步的发展壮大。对于公益项目,要指导参赛者主要将公益提供方、公益接收方、公益的辐射面、公益组织的自我造血情况讲述清楚,尤其在设计或者实施公益项目前,要特别注意公益提供方和公益接收方之间的供需关系是否真实、是否稳定,公益接受方群体是否足够普遍,公益提供方的项目是否容易被发动、是否合理、是否可持续、是否能维系生存,以上既是公益项目能否落地以及持续发展的关键几环,也是大赛评委与投资人着重关注的问题。
(3)注重商业价值在参赛项目中的准确体现。商业价值只有在有限的项目展示时间中精准体现,才能有效提升項目竞争力。对于创意组项目,要指导参赛学生着重将创意是否准备落地、能否落地、如何落地、为落地做了哪些准备等方面讲清楚,让大赛评委和观众看到创意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防止留给评委和观众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印象。对于实践组项目,要着重将产品是否具有成长性、已经取得的成果、能否持续成长等要素讲解清晰,使大赛评委和观众明确实践效果和发展前景。并且要使参赛者明确比赛内容上能够反映商业价值的关键因素,比如市场方面要体现市场容量、目标客户、市场开发方式等,技术方面要体现技术原理、技术门槛、知识产权保护和权属等,产品方面要体现产品是否成型、是否有销售、顾客的反馈、产品迭代计划等,团队方面要体现团队组成与团队能力,业绩方面要体现目前已经取得的业绩、市场调研数据等,规划方面要体现发展规划、财务规划、融资规划等。通过上述几个关键内容的清晰阐述详细反映项目的商业价值。
5 总结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既为高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也承载着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殷切希望。本文针对高校在学生参赛过程中如何提高指导水平提出解决办法,旨在通过“互联网+”大赛指导培训,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2015-05-13.
[3]河北省教育厅高教处,燕山大学-新道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2017年第三届“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报告[R].秦皇岛:燕山大学新道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2017.
[4]汪陈友.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一体化研究———以商科类大学生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5):96-99.
[5]王占仁.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6]潘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思考[J].电脑迷,2016,(11):76.
[7]孙华,谢秀萍.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5):100-103.
[8]张祺,王宁,陈丽宁,等.浅谈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J].艺术科技,2017,(7):44.
[9]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3):75-77.
[10]刘洪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J].山东纺织经济,2012,(8):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