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研究
2019-10-06高菊
【摘 要】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正在逐渐成为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本文基于新课标与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阐述了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通过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包括学生的好奇心、诚实、合作和创造力,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并增强其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有关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通过参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技术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一、以微课为媒介,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
生物学中的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经过实证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学生应在较好理解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并能用生命观念来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呈现生动的生命世界和生命现象,帮助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其中微课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微课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课堂实际教学,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所制作的视频,具有内容精简、主题明确、资源广泛、方便快捷等特点。利用微课展示生物的结构并了解其功能,能帮助学生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例如,在讲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时,由于肾脏是由许多的肾单位构成,肾单位又是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构成,结构较为复杂。在学习完结构后,用图片讲解尿的形成,内容繁杂,学生难以记忆。此时就可利用微课,将肾小球和肾小囊内部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动画形式展现,并用动图展示肾小囊中的液体包含了那些物质,肾小管中有哪些物质,最终形成的尿液中含有哪些物质,过滤后血液成分的变化。此时,教师提出相应问题:1.肾小球内的血液中的哪些物质能进入肾小囊,哪些不能,说明了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有什么作用?2.肾小囊中的液体进入肾小管后,成分又发生了那些变化?说明了肾小管有什么作用?3.最终的尿液中含有哪些物质?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找出问题的答案,理清各个结构中物质的變化过程和各结构的功能,明确血液通过肾脏是为了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尿素等废物,为学生构建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二、以模型制作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态度,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理性思维,能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和模型与建模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模型制作是一种较好的培养理性思维的方法。学生在制作模型前,会充分认识实物的结构,对比各个结构的相对大小及其功能。了解充分后再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不仅要体现其结构,还要呈现一定的功能。通过模型的制作,学生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生物结构,并利用材料再现其功能,可充分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结构到功能认识事物的理性思维。
三、以合作探究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指能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和讨论的能力。在探究中,学生要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一实验中,由于实际条件限制,无法在班级开展此实验活动。于是在讲解完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并改进目前无法在课堂上做实验这一现状,讨论结束后将某组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的实验操作步骤在课上讨论其可行性,此过程中能锻炼学生的交流和讨论的能力,让学生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以事实为依据,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基于对生物学的认识并参与到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的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例如,在讲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课中,让学生分析打喷嚏喷出的气体中的成分,分析了痰的形成过程及痰的主要成分。学生基于对打喷嚏喷出的气体和痰的成分的认识,作出理性的判断:对着人打喷嚏和随地吐痰都是对自己和别人不负责任的表现。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习惯:打喷嚏要捂住口鼻,不能随地吐痰,并且将这个知识传递给周边的朋友,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
总之,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实施方式,努力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化与践行,使其成为合格健全的公民。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高菊,大学本科;二级教师;从教4年;研究方向:中学生物教学。
【重要荣誉】
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红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