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海I号”出水瓷器传统制瓷工艺辨析及在修复中的指导意义

2019-10-06耿苗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3期

耿苗

摘 要:“南海I号”沉船出水的瓷器主要为江西、浙江、福建出产的以外销为主的器物,因长期受海水浸润、侵蚀,器物普遍存在病害损害。文章从“南海I号”出水瓷器病害成因的探析着手,以龙泉窑和景德镇瓷为例,结合瓷器烧制工艺的缺欠及辨识的讨论,提出在保护修复中对瓷器的病害与烧造缺欠应加以鉴别区分,最大限度地除掉危害文物病害的同时,又要注意保留器物的本体信息,为后续研究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

关键词:南海I号;出水瓷器;保护修复

宋代是我国海上贸易兴盛的时期,也是制瓷业高度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根据目前所发现的古代窑址遗存,宋代的窑址数量至少占到了70%。从“南海I号”船载瓷器的数量上看,可从侧面说明宋代瓷器的生产和输出量十分巨大。为了适应大量外销瓷器产品的烧制,宋代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如使用匣钵装烧、垫圈覆烧、模压成型、大量应用刻划花装饰等,在极大提高产品产量的同时,器物的烧制质量也获得提高。

“南海I号”船是满载瓷器等货物的南宋远洋贸易商船,自2013年启动全面发掘以来,已经提取出的瓷器数量超过了10万件。利用现有技术手段,保护好“南海I号”出水瓷器,可为考古学、古代科学技术史、古代海洋贸易史等研究提供详实的实物佐证,是“南海I号”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的重要工作内容。

1 “南海I号”船载瓷器水下埋藏状态

“南海I号”沉没的海域海底为软质泥沙,因船体自重逐渐下沉,加上受潮汐、洋流及陆上河流所带来的沙、泥沉积影响,船体最终被泥沙包埋,其上覆盖的淤积层厚度超过1米。

“南海I号”船货以瓷器、铁器为主,铁器集中放置在甲板上,经800余年的腐蚀作用,铁器已经矿化锈蚀成一整块紧密胶结的硬质凝结物覆盖在甲板上部。船舱内为密集码放的瓷器,由于海水的浸泡腐蚀,保护瓷器的包装物大部分已经腐蚀,仅有少部分器物残留有捆扎材料和包裹物腐烂后的痕迹。

2 “南海I号”船载瓷器病害

2.1 瓷器病害成因

海流、泥沙打磨。“南海I号”完全被海底淤泥包埋,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期间伴随海底洋流裹挟的泥沙对瓷器表面的冲刷打磨,造成瓷器釉面磨蚀损伤。

挤压、碰撞。沉船在水下长期浸泡,甲板木材受糟朽、蛀蚀强度下降发生塌落,对船舱内的瓷器造成挤压、破坏;瓷器原包装有草、绳、竹篾之类的保护包装物,经海水浸泡大多已经腐烂,致使器物相互挤压产生破损。

铁锈、泥沙侵蚀污染。船载铁器的锈蚀物、海底泥沙污染物等会逐渐侵入釉层及胎体,特别是釉层开片、胎体孔隙率较大的器物,更容易被污染物侵润染色。

生物[1]及泥沙沉积附着污损凝结。海洋附着性生物(污损生物)如牡蛎、藤壶、石灰虫、苔藓虫、海鞘等,会附着于瓷器表面生长繁殖。另外,由于长期的海相沉积作用,瓷器周围的泥沙会凝结附着于器物表面,形成致密坚硬的凝结物。

海水浸润、盐分吸附。海水平均盐度为3.4‰,其中99.9%为海盐,瓷器在海水中长期浸泡,这些盐分会逐步渗透进入器物内部。当瓷器被打捞出水后,瓷器内部的可溶盐会因环境温湿度改变,发生结晶、潮解的交替变化,长期反复作用,会引起瓷器釉层剥离、胎体破裂[2]。

2.2 “南海I号”瓷器病害的多样性

“南海I号”船载瓷器长期处于海洋环境的病害侵蚀,病害类型多样,病害普遍。根据国标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WWW/T0057-2014(瓷器类文物),对瓷器类文物病害细分为12种,“南海I号”瓷器病害占11种,仅有1种“伤彩”病害没有出现,是因为“南海I号”瓷器均为单色釉。这11种瓷器病害中,又有8种病害类型为活动性或可诱发病害。

3 制作工艺及工艺缺欠辨识

3.1 制作工艺

宋代瓷器以青、白釉为代表的单色釉为主,装饰手法上有印花、刻划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整体装饰风格素雅简洁。“南海I号”瓷器符合宋代的造型和装饰风格特点,除有部分磁灶窑的绿釉、酱釉器物外,其余均为青白釉类型的器物。

龙泉窑瓷器的制作以拉坯和刻划花为主,胎体厚重,胎色大多为灰胎,少数为浅灰白色,装饰手法以“半刀泥”的刻划花为主。釉层肥厚,釉质莹润,釉色呈青色、青灰、青黄、暗青白色,刻划纹饰的低凹处釉料堆积、釉色浓重。

景德镇瓷器的制作和装饰工艺以模压和印花为主,胎体轻薄,特别是小型器物,胎体更加剔透,胎泥洗练精细,胎质洁白细腻。小件器物装饰手法以阳纹印花为主,大型器物采用浅刻划花装饰。釉层薄,颜色呈浅青白色、白色,釉层质地通透,出筋纹饰处的釉层薄。

3.2 工艺缺乏辨识

3.2.1 釉色不均、窑红

宋代烧制瓷器出现了火照法,窑匠通过火把的燃烧状态判断窑内燃烧气氛及温度。火照法的出现为窑匠准确判断瓷器烧造过程提供了依据,使瓷胎的烧结状态、釉色、釉质等更加接近预期的效果,提高了瓷器烧造的成品率。然而,火照法仍然需要依靠窑匠长期经验的积累,在实践中也会受到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南海I号”出水瓷器有一部分存在釉色不均匀的情况,特别是龙泉窑器物更多见。

窑红,也称“火石红”“枇杷红”,是瓷器露胎处出现的橙黄、橙红的侵色,这是瓷器烧造时胎土中熔融的铁在冷却阶段被二次氧化所形成。特點是靠近胎釉结合处颜色附着明显,远离釉层的露胎处窑红浅淡或消失。窑红现象多见于景德镇和龙泉窑器物。

3.2.2 胎裂[3]

瓷胎配方有一元配方、二元配方、三元配方。一元配方是单一采用瓷石作为瓷胎的原料,在宋之前被大量采用。瓷石的主要成分为石英、云母,纯净的瓷石外观颜色为白色至淡绿色,烧制的瓷胎质地半透明。颜色较白[4]。因景德镇出产的瓷石质量极佳,景德镇窑烧制出的青白瓷胎质细腻洁白、呈半透明状态,在阳光下器物的纹饰被透射出来,呈现出斑驳的光影,所以也称为“影青”。但一元配方也有缺点,由于原料主要成分为石英石,瓷胎烧制中会生成大量的玻璃相,胎体中大量玻璃相的存在使器物在高温下极易变形。再加上古代手工胎体厚度不均匀及窑内温度控制不精准,器物在温差及应力不平衡等作用下,常常发生窑裂现象,造成胎体裂缝。

3.2.3 落渣、粘渣、流釉

宋代的瓷器烧制已经普遍采用匣钵覆烧的方式以提高瓷器质量和成品率,但也随之带来了另一个烧制缺欠——落渣、粘渣。由于匣钵大多是用没有精细淘洗的粗泥制作,烧制时容易掉落渣土粘附于瓷器表面,而较细小的渣土掉落到瓷釉表面后,在高温下会熔融进入釉层,使这部分的釉色、釉质发生变化。

匣钵装烧通常在器物底部使用垫饼,垫饼有时也会与器物足底粘连熔融,从而在器物足底出现粘渣。另外,景德镇瓷器在修坯时,会在器物足底“闭泥”加工,利用工具在器物足底旋切数圈,目的是去除器物足底的釉层,以防止在烧制中垫饼与器物足底烧结。对于质量要求不高的器物来说,垫饼通常也是采用粗制的含有较多铁质的泥料制成,氧化铁是一种成色物质,会在器物足底生成深浅不同的褐色附着物。不过,由于是在器物的足底,不影响器物的美观和正常使用,粗制泥料垫饼在要求不高的民用瓷烧制中被普遍使用。

3.2.4 缩釉、气泡

胎体及釉层原料如果在淘洗、陈腐、练泥过程中不够充分,会残留或掺杂有机质或气泡,使用这样原料制成的器物在入窑烧结的过程中,高温会使有机杂质气化或气泡膨胀,排气或熔融的釉层吸收气体时,会在器物表面产生气孔、釉面收缩、釉层鼓包等瑕疵。气孔多发生于釉层较薄处,釉层鼓包多发生于釉层肥厚气体难以顺利排出之处,气体经釉层排出后所遗留下的气孔在窑内高温下,熔融的釉料回缩塌陷形成缩釉。

3.2.5 惊釉

瓷器由胎体和釉层两部分组成,胎体和釉层的缩胀率有差异,特别是在烧制过程中的冷却阶段,极易导致釉层开裂,称为“开片”“冰裂纹”等。不过,这种“瑕疵”被古代工匠巧妙利用,烧制出了著名的哥窑瓷器。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开片属于工匠们尽力避免的烧造缺欠。

4 瓷器保护修复中的病害辨析及处理原则

在对瓷器病害进行评估辨别时,应区分器物在埋藏、发掘过程中产生的病害与烧造时产生的缺欠,将需要保护处理修复的病害,特别是活动性病害提取出来,这是文物保护修复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要避免将本来属于烧造时产生的缺欠误认为是病害加以去除或修复,确保文物历史信息得以保留。例如,由于制瓷原料和烧成环境的温度气氛等差异,即使同一批次烧造的瓷器甚至同一件器物的烧结和呈色状态也会有差异,在实验室修复中,应注意甄别是属于烧造缺欠还是病害。

4.1 文物清洗

海洋环境出水瓷器的主要病害除了盐析外,还包括凝结物、侵蚀物等,去除这些病害的基本手段是清洗。清洗方法有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物理清洗是利用手工工具、小型动力工具,如手術刀、竹签、锉刀、钢凿、超声波清洗机、洁牙机、小型喷砂机等。化学清洗是使用化学试剂对器物的病害进行清洗和去除。动力工具和化学清洗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对文物产生二次损伤。所以,清洗的原则是先去除容易清理掉的病害,对于较难清理的凝结物、侵蚀物可以考虑利用动力工具和化学试剂进行清洗和去除。

在对器物进行清洗修复时,要注意瓷器的侵蚀、凝结物附着、惊纹等病害与瓷器烧造中产生的落渣、粘渣、缩釉、气泡、釉色不均、火石红等缺欠的鉴别,不能在清理过程中将器物的烧造缺欠误认为是病害予以清除或修复。

4.2 补配、作色

在对器物进行补配修复时,要根据器物的本体状态筛选合适的粘结剂和补配填料。对于龙泉窑等胎体较厚、胎质色深的器物,可以选用粘合力适中的粘结剂配合透明度不高的补配填料(石膏粉、钛白粉等,并利用矿物颜料进一步调色)修复。而对于景德镇窑胎体轻薄、胎质细白透明度较高的瓷器,就应该使用粘合力较大的粘接剂,使用透明度较高的滑石粉、玻璃微珠等补配调料。同时,可以利用钛白粉对补配料进行调色、调节透明度处理,使补配部位达到更加接近原器物瓷胎的质感。

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瓷釉质为玻璃釉,经烧制后呈现玉质的乳浊样光泽和质感。进行人工釉作色修复时,应该使用颗粒较细的矿物颜料并以耐老化性能较好的水溶性或溶剂型清漆为基底涂料调色,作色处理时应多次涂刷,逐渐达到所需的颜色,这样做出的颜色质感和色泽更加沉稳自然。最后,根据原器物釉层的光泽状态,用水性清漆、溶剂型清漆或专用的人工釉罩光。

5 结束语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特别是外销瓷的大量需求,极大地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定烧的瓷器品种,为满足外销定制的需求,在瓷器造型和工艺上也有所创新。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应利用现有技术条件,在对文物进行保护的同时,充分提取并保留器物的历史信息,可以为科学合理地制订保护修复技术实施方案提供依据,同时也能够为历史学、考古学、科学技术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珍贵的文物历史信息资料。

参考文献

[1]张明明,赵文,于世超.我国海洋污损生物的研究概况[J].水产科学,2008(10):545-549.

[2]陈岳,李乃胜,罗武干,等.华光礁I号出水瓷器脱盐方法研究[J].江汉考古,2013(1):117-122.

[3]郑乃章,莫云杰,苗立锋,等.景德镇传统陶瓷坯体“一元”配方研究[J].陶瓷学报,2010(1):105-110.

[4]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