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童心,约“慧”故事

2019-10-06吴静怡

文理导航 2019年33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运用

吴静怡

【摘  要】所谓“角色扮演法”,是根据故事中的情節和内容,为幼儿创设一定的情境,选择故事中相应的角色请幼儿扮演。这种方式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运用角色扮演法开展故事教育的方式,可以多方位地锻炼幼儿的能力,如想象力、语言表达、团队意识及自信心、勇气等。这种方式最容易被幼儿接受和喜爱,也比较容易操作。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幼儿故事教学;运用

角色扮演的过程是激发幼儿发挥创造性想象的一个过程。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从故事中得来,但需要幼儿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认知后,再用自身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将角色立体地表现出来,这一过程虽然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更需要幼儿自身的想象来完成。表演过程中,随着情节的推进,角色形象和事件在幼儿的头脑中是运动起来的,是鲜活的,也是发展着的,这对幼儿的想象力无疑是一种有力的锻炼和提高。幼儿站在舞台上,面对观众,开口说对白,舞动肢体表演,是需要勇气和自信的。培养幼儿有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自信心一直是困扰很多家长及教师的难题。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享受到参与活动的乐趣,基于兴趣,幼儿会乐于表达,融入故事。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都会自认为是主角,会不断地自我认可,这是提高幼儿自信的最佳途径。

一、故事筛选

不是每个故事都适合使用角色扮演,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筛选故事。

1.想象丰富、角色生动,富于动作

故事能借助幻想去塑造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却有现实意义的形象,间接地反映生活。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一生中最富幻想力的是幼儿期,这时期的幼儿可以把一根竹竿当成一匹快马,而且幼儿是好动的,也喜欢动的东西,更喜欢又生动又有变化的角色,所以最好选想象丰富、角色生动、富于动作的故事。

2.篇幅不长,主题突出,词句简短明了,有一个完整的结局

幼儿心理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故事一般篇幅比较短小,大多寥寥数百字、千把字,再长则不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在短短的篇幅里,主题要突出,词句要简短明了,而且故事中的主人翁或主要事情必须有一个结局,哪怕不一定是快乐的结尾,否则幼儿是不愿意接受的。

二、多角度熟悉故事内容

角色扮演的基础是对故事内容的熟悉和对角色的理解。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帮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

1.借助声情并茂的讲述,解读故事内容

教师生动有趣、绘声绘色、入情入景的讲述,同时配以手势、表情的生动表演,能对幼儿产生较强的感染力,能将幼儿带入故事中。将幼儿置身于情景中,再唤起幼儿与故事的默契和共鸣,从而使幼儿在强烈的美的感受中,因讲述而入境,由境而生情,缘情生语,产生不可抑制的表现欲望。如故事《小花蛇找朋友》,可把握好小花蛇的心理变化,从交不到朋友沮丧、苦恼到小动物对自己的行为不理解而无奈,再到以实际行动打动感化朋友,最终得到朋友的理解,交上朋友而感到欣慰、快乐。讲述的语调应随着故事情节发展、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让幼儿的情感与故事情节处处同步,从而唤起幼儿对故事的情感蕴积。

2.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示故事内容

故事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在现在的教育活动中已不足为奇。如果想吸引幼儿更投入地参与角色扮演,对多媒体的运用则应有更高的要求——音乐与动画效果的整合。如故事《胆小的老鼠》,在活动开始静悄悄的夜晚大黄猫出现时,设计静谧而危险的音乐;三次跟着姐姐走时,设计各不相同的音乐,使幼儿体验到故事的意境:由一开始的紧张到慢慢放松的心理状态。故事中“看,巧克力蛋糕就在冰箱上面”,出现冰箱慢慢变矮的动画,原本静态的故事变得动态和立体,更直观地展示了故事所要传达的内容。

3.置身故事场景,体会故事内容

看图、看书讲故事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但图片、图书所反映的只是故事的一瞬间,需要教师引导幼儿联想图片、图书之外的场景。幼儿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还少,幼儿的思维特点又是具体形象的,所以,光靠看图、看书往往不能充分发掘幼儿的思维、想象、语言表达能力。如为幼儿布置故事场景,幼儿就有如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翁。许多不能理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故事中蕴涵的道理也就自然明白了,对故事内容进一步理解了。幼儿有实践的经验,联想丰富了,语言不再死板单一了,学习故事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会随之大大提高。如故事《快乐的小仙子》,利用大型积木、图片、玩具小动物等,为幼儿展示了森林发大水的场景:小青蛙的腿摔断了,小猫被树压着,小鸡落水了,小熊的房子倒了,小鸭又冷又饿。在场景的渲染下,幼儿顿生同情、怜爱、帮助之心,个个都想做“快乐的小仙子”。于是“小仙子们”积极主动地帮小动物想办法,用语言安慰小动物,为小动物包扎腿、喂东西、揉一揉、洗一洗、造小房子等。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设身处地地思考想象,当看到小动物得救了,幼儿欢呼雀跃,体验到了关心别人的愉快。

三、选择扮演角色

1.幼儿自选角色

这种方式有助于增进幼儿对角色的理解,也深受幼儿喜爱。幼儿自主选择角色的过程,就是将自己与故事角色相对应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对角色的认同或合为一体的过程。所以,应让幼儿自主选择角色,明确自己要扮演的角色,避免在表演中不明身份、不知所以。

2.教师分配角色

这种方式一般出现在幼儿都希望扮演主角或不愿意当反面角色的情况下。教师在分配角色时,应强调“互换”的概念,即下一次表演,扮演者的角色要互换。这样,既可以安抚幼儿,又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对每个角色都有了解的欲望。

四、标识性道具的准备

道具在表演过程中的分量不容小觑,它既可以让观众清楚每个表演者担任的角色,也可以让参加表演的幼儿认清所有角色,避免认错需要说对白的对象。

道具可繁可简,教师应视情况和条件而定,为每个角色都备一份整套的服装及头饰;直接用硬卡纸画个角色形象做头饰或臂饰,用橡皮筋连接,朝头上或臂上一戴即可。

五、演出

对幼儿的演出要求,不能是故事内容的立体再版,要允许并认可幼儿的即兴发挥。就演出方式而言,也分为两种。

1.部分参演

角色扮演通常是参与表演的幼儿越多越好,最好是每位幼儿都能扮演一个角色,但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做不到。教师可选择能力强的幼儿先表演,其他的幼儿做观众,再请部分能力稍弱的幼儿表演。

对于参加表演的幼儿,教师鼓励他们表演时要有清晰的表达、愉悦的情感体验。对于扮演观众的幼儿,教师给他们几个问题,请他们带着问题观看表演,表演结束后,请做观众的幼儿给予点评,以增加幼儿的参与感。

2.小组演出

这种方式需要将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包含故事中的所有角色。小组依次表演及两三个小组同时进行。

对于小组演出的方式,需要每位幼儿对故事都很熟悉,对各自的角色都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在分小组时教师要注意合理分配,尽可能保证小组内每个幼儿都有合适的角色,能各尽其力,各尽其兴。

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在幼儿园进行,在家庭中也可以生动活泼地开展。通过亲子之间的扮演和交流,幼儿能更熟悉表演,也能进一步增进亲子感情。

总之,角色扮演是一种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素质的故事教育方法。它通过听、说、演,发展了幼儿的语言和交往,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和勇气,开拓了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并且让幼儿从中受到了艺术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邹丽君.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的技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02)

[2]孟昭增.故事演讲教学中的“口授身导”——李渔戏剧理论之一用[J].上海艺术家,1996(06)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法运用
浅谈多种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角色扮演法在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谈“角色扮演法”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角色扮演法在应对急诊突发公共事件护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