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高考视野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2019-10-06易善忠王光宇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互学教学模式改革新高考

易善忠 王光宇

【摘要】为主动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根据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模式的探索入手,寻求农村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的合适途径,就此提出了导学-自学-互学模式。从这一模式的学术定位,学校推行这一模式的现实和理论可行性,以及此模式在运用中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应对之策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新高考 导学 自学 互学 教学模式改革

据教育改革的初步方案,湖南省将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始推行新高考模式,对这种模式的终极版规则虽尚未出炉,但如何做好新、旧高考的无缝对接,如何为高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成为当下高中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笔者基于新高考这一宏阔的视野,立足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试图从教学模式的转变这个途径来积极探索新高考的应对之策。这个模式就是“导学-自学-互学”模式。

一、导学-自学-互学教学模式的学术定位

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据此理论,他们将教育模式分为四类: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人格(人性)发展教学模式;社会交往教育学模式;行为修正教学模式。我国的教学模式研究者则分为三类:一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教学模式;三是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如果从新高考对“能力与素质、素养”的要求来审视,应需要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的、辅以教师的主导,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质疑,以教师的适当指导和点拨而实现自我提升,并做到举一反三。很显然,结合上述国内外专家观点,这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人性发展模式。在众多如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概念获得式、巴特勒模式、抛锚式、范例式等教学模式中,导学-自学-互学模式更接近其精髓,因而笔者认为这种模式应将更有效地服务于高考的宗旨,尤其是在我校这样一所农村普通高中。

二、我校开展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1.我校生源质量分析

我校地处衡阳县东南部,虽与衡阳市仅一水之隔,但远离县域中心地带,这一区位劣势使得我校在近年的招生工作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特别表现在优质生源少。每年我校招收的1000余名新生中,中考成绩位居全县前2500强的学生仅100余人,而每年衡阳县的高考应届生的录取人数一直保持在1500人左右。还有招收的特长学生数量不多,且专业不强,难以弥补文化生上线不足而导致的窘境。一直以来,高考的升学率一直是社会和政府衡量学校办学成就高低的主要指标,事关学校声誉和生存。特别是新高考模式又不期而至。所以,在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六中“教育人”无法去奢求外部环境的改变,只能从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入手。教学模式的转变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2.我校现行教学模式的评判

虽然,我校对教研教改一直非常重视,然因种种原因,如学生的素质不高,教师担心学生学不好以及高考升学率这根“指挥棒”的导引等,致使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填鸭式教学”,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众所周知,这种教学模式曾经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与旧的高校人才选拔模式是相适应的。但不可否认,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是把学生完全当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不注重“邻近发展区”的研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地位,更遑论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个性的重视和健全。这样的教学模式无论如何都无法应对新高考的挑战。

3.“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的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追溯,导学-自学-互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这一理论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用一句话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也就是说它注重于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由此而形成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在此之上所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像我校这样的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需求,乃至于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无疑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校教学模式的改变成为一种必然,而导学-自学-互学模式因其理论基础高度契合现实的需要,也必然会成为我们高中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

三、运用导学-自学-互学模式中所应具备的要素

诚如前面的理论分析,这一模式的实践必然会对学生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最大效应,师生应具备如下要素或条件:

第一个层面,学生要做到:(1)要有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利用教师所提供的背景、基础理论和方法等,再利用教材等其它手段对目标知识进行认知、理解、消化,渐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纲要。这是知识建构的第一步,也是学习的初始阶段。(2)要对已认知的知识进行反思、怀疑、否定等活动。这一步的意义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对已认知的知识的深化,这样有助于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内涵与外延,从而提高解题能力。(3)在充分理解新知的基点上,尽可能地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由“温故”而“知新”。按人类的认知规律,如果能在陌生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或者说把新知纳入到旧知的体系当中,通常有助于对“新知”的理解和接受,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真正建构成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当然,在这一步中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对“新知”的认知、建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从而也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的意義。

第二个层面,教师应该这样做:(1)激发意趣。教师课前要作精心的准备。这个准备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教学方法,也可以是教学手段,还可以是学生心理状态的调节。比如,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要生发自主探究的意识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2)精心设问。在导学-自学-互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和能力着重体现在:利用合适的教学资料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朝着教学目标步步深入。问题的设置是一门艺术,也是关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同时,尽可能地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3)合理研讨。导学-自学-互学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讨论、交流学习,这往往能使建构更有效。但由于一个班的学生整体素质不同,个体差异较大,怎样才能把他们组织到讨论、协作学习中来,教师需要花很大的心思,比如,预设讨论、合作学习的问题不能太难,问题的设计要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等。同时,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辩驳、诘难等,让真理越辩越明,也才更有益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适时地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和点拨。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这一模式下的教与学地位变化了,要求更高了。惟其如此,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也才能更好地适应新高考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余文森,刘家访,洪明.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M].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李方.教育知识与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互学教学模式改革新高考
互学互鉴薪火相传友好交往行稳致远
——柬埔寨青年领导人主题研修班在华成功举办
阆中市:加深交流 互助互学促提升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网络新应用环境下JavaWeb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