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文化寻根探究
2019-10-06倪丹
倪丹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外地学生较多,很多孩子来自不同的省市,也有不同的民族。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每个人都应对本土文化有文化自信。我们对于民族和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不能仅以典籍的形式进行,也不能仅靠图像、影像和声音来记录,以一种活化的状态存在于每个孩子的心中,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直在思考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留下些什么?应该是对美的发现与诉求,对美学的渴望,让生活中的美学引导我们求真、向上、向善。
学生调查: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我对学生做了个调查,对自己家乡的地方文化有何了解?有些学生面对我的突然提问感觉有些茫然,然后他们去问家里的老人,去查资料。课堂上同学们交流各自家乡的地方文化,龚同学(苗族):苗族人喜欢穿金戴银,在以前苗族妇女在脸上也会刻图案,很漂亮,而且这些图案表示她们不同的身份。他们会把红绳扎在石头上吊念已故的亲人。聂同学(陕西西安):西安以秦始皇兵马俑闻名世界,西安人喜欢吃泡馍,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象征着豪爽的性情。香脆可口的毛笔酥、香辣可口的女儿红等都是西安的象征。罗同学(云南彝族):彝族衣服颜色艳丽,全国闻名的“过桥米线”也是云南特产。学生们互相讲述自己家乡的地方文化,发掘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地方美术,有效拓展了对校外美术的学习。
为了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更好地开发地方美术课程。我与同学们共同尝试寻找海门及周边地区的地方美术。而民间美术本就是民众在世俗生活中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传承的一种体现阶层文化,诉诸造型载体的生活化艺术。近几年,地方美术课程一直有被开发,也许有人认为地方美术课程、乡土美术课程不够创新,但我要问“创新”是对谁的“创新”?应该是基于我们的受教育者——我们的孩子。
彰显民间美术魅力的几点思考:
1.民间美术进入课堂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颗树,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民间美术,我对海门及周边的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走访国家非遗传人王振兴的蓝印花布工作坊、蓝印花布博物馆、三和镇的竹编老人、沈绣传人、板鹞风筝等民间工艺美术。在一个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日子,我又一次来到坐落在濠河侧畔的蓝印花布博物馆,古色古香的房屋与波光粼粼的濠河相映成辉。很巧合,到博物馆的时候有几位南通大学服装设计系的学生在整理拍摄馆藏的蓝印花布,他们要对这些传统的蓝印花布进行搜集、整理、出书。很高兴这些传统工艺美术能受到年轻人的关注,我很荣幸也拍摄了一些照片,见到了很多以前只在书中看到的图案,比如菊花、向日葵、兰花、凤凰、花瓶、蝙蝠、蝴蝶等。每种图案都活灵活现,设计巧妙,每一抹蓝都映射出工艺大师的一片匠心。馆长吴元新,他向我们介绍了活态传承的理念并介绍了印染和扎染的基本方法。我对靛蓝扎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的工序相对简单,图形又千变万化,对初学者来说容易上手。
因为要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我不断探寻,不断学习。走访民间美术传承人、各种博物馆,学习扎染、草编等,对民间美术,无论是技术技能还是情感态度的认识都不断加深认识。在教学中,对民间美术的文化寻根,从最初的想法到付诸行动,伴之思考,知行合一。
2.与学生的天性合作
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卖力地教,可学生无可奈何地学,尤其在我们美术学习上,学生创作时会出现不积极不配合的现象。在多番观察和教学反思中,明白学生不是不愿配合而是怕做不好,有些事因为比较费时费力,学生没有耐心。所以我一直在寻求一种既有乐趣又有成果的美术形式,与学生的天性合作。美国作家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中认为,诱惑往往比强迫更有效,多年教学经验提醒我,对学生要学会诱惑,积极正面的诱惑,比如美术学习中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的示范等都可以很好地诱惑学生,诱惑其对创作产生兴趣,并期待作品的呈现。扎染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初学者感受其魅力,扎染与蜡染、蓝印花布称为“国粹三染”。我准备好丝棉方帕,靛蓝染料,先把方帕进行折叠扎紧再放进染料里浸染,一方透着古韵的蔚蓝方帕呈现眼前。同学们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所以,教师影响学生的方法有很多种,与其命令,不如通过吸引的方式使学生与自己的目标一致。
扎染的乐趣与美妙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学生准备好天然靛蓝染料,丝棉布料及一次性手套和绳子、皮筋、小木条、弹珠等材料。我们从简单的折叠法、旋转法、缠绕法学习,在缠绕的时候要灵活多变,可以借助弹珠、夹子、回形针等各种工具。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动分成若干小组,有的负责配制染料,水温的控制、烧碱、还原剂的添加比例逐渐掌握;有的负责布料购买,丝棉、麻布等逐一比较。同学们热情主动地学习扎染的各种方法,通过扎结、染色,一抹蔚蓝成了校园内最美的风景。扎染的乐趣还在似与不似之间,各种规则不规则的图案妙趣横生。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遇到了困难,水洗晾晒的时间、染色深浅的把握等,但在审美的愉悦中,我们边学边做,教学相长,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
3.聚焦美好生活 培养审美情趣
“艺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黑格尔),民间艺术是在实用物件满足生活的基础之上注入的精神情感,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品德与创造力,集功能性、实用性与审美性为一体。所以,我们的民间美术进课堂要实用与审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美术学习应该是美的享受,而不是機械地学习。民间美术内容广泛,但我们应选取适合的内容、适当的形式进入课堂,民间美术源远流长,对技术技能要求高,我们不太可能在课堂上进行复制,我们要做的是对民间美术进行活态传播,我先以蓝印花布进行构建。
激发审美创造。“人天生就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赞科夫语)美术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引发想象力,引爆创造力,通过学习民间美术让生活充满惊喜和愉悦。一间教室应该有什么组成?学生、老师、课桌,更重要的是课桌间流动的文化氛围,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美的环境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它虽然“桃李不言”但能“下自成蹊”。民间美术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民间美术与班级文化相结合犹如细雨润物,容易给人营造良好的心境。我与学生商定,以南通的民间美术蓝印花布为主题布置教室,点亮班级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师生共同创设具有教育性、艺术性、生动性的学习环境。我们班组成了以班长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布置小组,教室的每一面墙都成了同学们展示的舞台。心灵手巧的学生把蓝印花布中的蓝白之美与剪纸艺术结合,用二方连续的方式装饰墙面;绘画好的学生把荷花线描图用蓝印花布装裱布置环境;我们的书架里放着有关民间美术的书籍,书架上是同学们绘制的纸扇、蒲扇等蓝白印象。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激活思维,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审美能力,自然而然地受到中国优秀文化的感染,给学习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且对融合师生情感也起到了巨大作用。我想,这过程是最好的美育,也能很好地促进班级和谐。
鲸入海,鸟入林,我们应融入民间美术这块艺术魁宝,并以青出于蓝的行动积累,让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文化与我们的现代生活相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