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情前测

2019-10-06吉诗妤

文理导航 2019年33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吉诗妤

【摘 要】“学情前测”是基于学生立场而展开的。在数学教学中,学情前测能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动态探寻学生的学习需求,具体辨别学生的学习差异。从“测”到“策”,只有吃准学情、顺学而导,才能缩小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主观落差,从而让学生学习如同呼吸一样自然。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情前测;学习脉搏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取向》一书中写道:“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就是学生的先备知识。研究先备知识能产生有效的学习。”学情前测,就是在学生正式学习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方式、能力、倾向、兴趣等的一种方法、手段。学情前测的形式包括前测练习、个别谈话、实践操作、观察记录、调查问卷等。学情前测,能够号准学生的数学学习脉搏。

一、精准把握学习起点

“学情前测”是基于学生立场而展开的。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有了一种“学生意识”,但他们的“学生意识”大多停留在“纸面上”。“学情前测”让教师的“学生意识”从“纸面”走向“地面”,进而真正形成“学生立场”。经过指向明确的学情前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学情前测,能让教师的数学教学从粗放走向精准。

在苏教版四下“”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提前将试题发给学生,以便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试题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接着用语言描述一个三角形。调查结果显示:两个班的学生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但却不会用语言具体描述。显然,学生有“三角形的表象”,知道三角形的图形形状,有基本的图像意识,但对“三角形的特征”没有本质性的认知,同时也缺乏“关于三角形的活动经验”。

基于对学生的学情前测,在展开教学时:

首先,用三根小棒搭建一个三角形,突出三角形是由三根小棒围成,并强调是首尾相连,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三角形的意义。

接着,用小棒分组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深刻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而四边形则没有,同时可以拓展在生活中用三角形形状的支架来固定物体,联系生活更能让中段学生记忆相关知识。

然后,通过不一样长短的小棒,让学生学习独立形成一个三角形的过程,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有的可以围成有的不可以。

最后,通过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思辨,让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尤其是“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的情形。通过学情前测,可以为教师的数学教学提供依据,让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清晰、教学层次更连贯、方法引领更突出、思想渗透更到位。

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既包括知识性的逻辑起点,也包括学习性的现实起点。对于知识起点,教师可通过解读课标、解读教材等直接获得;但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把脉、探测。在数学教学中,正是由于许多教师将教学起点等同于知识的逻辑起点,导致对教学现实的误判、误诊,进而让教学捉襟见肘。

二、动态探寻学习需求

学情前测,不仅有助于找准教学起点,而且有助于探寻学生的学习现状、需求。过去,许多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静态的、固化的,由此造成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偏见。教师的教学不是高估学生,就是低估学生;不是拔高教学目标,就是降低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感到学习疲劳、学习厌倦,就是让学生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学情前测,能使教师动态地了解学生,从而让优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

在苏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前测题:你能指出下面物体的平面或图形的周长吗?你认为周长是指什么?长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怎样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呢?结果发现:100%的学生都能比划物体平面或图形的周长;95%的学生能说出“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这样一个素朴的周长定义;95%的学生认为可用“长+宽+长+宽”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周长;52%的学生认为可用“两个长加两个宽”;仅有12%的学生认为可以用“长和宽的和乘2”进行计算。

有了前测,笔者就能探寻到学生最为紧迫的学习需求:学生不需要对长方形周长的建构,学生需要的是对长方形周长原始公式——“长+宽+长+宽”进行精致化提炼、抽象、概括。为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不仅要求学生对长方形周长公式进行建构,更引导学生进行长方形周长公式的算法比较。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公式的认知,还让学生理解了具体问题时用不同的公式解题更为方便和有效。其中,长方形的原始公式,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有学生认为,长方形的另一个综合公式——(长+宽)×2,有时会方便我們计算;在已知长方形的长、宽时,计算长方形周长,无论用哪一个公式都可以,然而,已知的是周长和宽,求长时,综合式更快。相比之下,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也更透彻地了解不同公式的区别。此外,为了让学生对长方形中“长宽之和”的概念表象更加清晰,笔者借课件将长方形的两组长和宽拉直,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周长就是两组“长宽之和”,从而深化对学生的公式理解。

学情前测,让我们从对学生学情的“想当然”,转变为对学生学情的具体、实在把握。在学情前测中,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抽样分析,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由此,教师的教学从粗放走向细致,从线性走向立体,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三、具体辨别学习差异

学情前测,不仅能使教师动态把握学生的学情,而且能让教师对学生学情的研究从概念化研究走向具体化研究。过去,许多教师对学生的研究,往往从普遍的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思维特质等方面展开。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都是一个个的“具体个人”,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性的差异。作为教师,要从关注“书中的学生”“心中的学生”走向“具体的学生”“眼前的学生”“现实的学生”。研究具体、现实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技能、认知倾向、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

通过预测试,教师也能掌握学生的学习隐患。比如,教学苏教版三下“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出示了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一般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前测表明,学生对一般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存在以下几种不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平行四边形可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所以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一种观点认为,平行四边形可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所以平行四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因此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显然,不同的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学中,笔者将教学的重点放置于让学生对模棱两可的轴对称图形的操作上,尤其是对图形的“中心对称性”和“轴对称性”的辨析上。为此,笔者从概念、操作上重点指导学生。概念上,“完全相同”对折后不一定“完全重合”,对折后“完全重合”一定“完全相同”;操作上,重点引导学生将一个图形对折。在这里,“对折”和“完全重合”建构了图形轴对称概念的核心要义。

对学生具体学情的把握,需要获得来自感官的直接经验,而不是依托教科书中的间接结论。把握学生具体学情,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问道于生”。正如著名教育家于漪先生所指出的,“学生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作为教师,要蹲下身子研究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自我的教学。

学生的具体学情,包括现实起点、学习需求、认知差异等,应当是教师最不可忽略的教学视线。只有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探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软着陆”,从而让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从“测”到“策”,只有吃准学情、顺学而导,才能缩小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主观落差,进而使学生学习如同呼吸一样自然。

【参考文献】

[1]钱坤南,朱芝兰.学情前测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4(05)

[2]朱红伟.学情:数学课堂的生命[J].中国教育学刊,2011(06)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