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绿色产业的实践困境及其化解研究
2019-10-06王娜颖
王娜颖
【摘 要】新兴绿色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文章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从政府、企业与消费者方面思考新兴绿色产业的实践困境和解决方案。研究发现,政策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但监管、公用设建设稍显滞后;企业宣传的绿色文化易屈从于资本的意志,成为争夺市场与资源补贴的工具;消费者消费层次分化,新能源汽车的实际推广量远小于预期。但随着绿色发展观的深入,监管机制的完善,经由市场的良性竞争以及发展环境的过滤,新兴绿色产业能够进一步为市场接纳。
【关键词】绿色产业;新能源汽业;困境
中图分类号:U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232-02
在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下,世界进入绿色发展的新时代,我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绿色产业是绿色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支撑,是科技改革下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手段,不管是政策、企业生产方式还是民众的消费观念,都被深刻影响。
狭义层面上的绿色产业指提供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品、服务的企业;广义的绿色产业包括绿色化的产业,即在产品生产、运输、消费与回收等全生命周期达到绿色标准的企业。[1]此处,为避免研究对象的泛化,笔者仅在狭义层面上使用“绿色产业”这一概念。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兴绿色产业之一,采用特殊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运用先进的车辆动力控制和驱动技术制造,具有油耗低、排放低的特征。[2]得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成为绿色发展理论实践的化身。
作为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兴绿色产业,新能源汽车议题话题蔓延与热度升温带有公共性、行动主体复杂性特征。经由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推动,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本文想探讨: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绿色产业在实践过程中面临怎样的困境?这些困境该如何解决?进一步探讨绿色发展的实践困境,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期作用。
一、新兴绿色产业的实践困境
在推进新兴绿色产业的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亟待突破的实践困境。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具体如下所示。
(一)绿色政策福利和市场竞争力
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在获得质的飞跃的同时,也面临着高碳排放和资源消耗大等问题,加剧了中国节能减排的责任与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我国汽车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选择。
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给予了技术支持、研发资助以及福利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但从相关新闻报道内容来看,相关规制与监管有明显滞后或者无法完全执行的情况。此外,企业污染、电池回收、城市充电桩等公用设施的缺乏等问题成为新能源议题讨论的热点。
政府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意味着增加企业环保成本,企业是否真正愿意面对高额成本,获得环保负责的形象,优先选择绿色产业?绿色发展需要政府绿色福利的支持,政策支持力度下企业容易滋生惰性,福利减少后企业能否独立成长?这些问题让政府在宣传绿色发展呈现的美好生活与企业现实消极表现之间不断交织。
(二)企业生产的积极和消极
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具体有两种表现。其一,积极转变。企业想要搭上这班顺风车,必须自觉地创新和约束自己的生产活动,促进产业升级,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其二,消极应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意味着企业将投入更多的研发成本,市场不确定性让企业面临着更大的营销风险。企业是否有必要放棄市场稳定的传统燃油汽车产业,而去发展新能源汽车?新产品经过多久的市场推广,才能够补偿变革的成本?也就是说,企业能否解决绿色价值感与高成本之间的冲突。绿色价值感来源于企业道德,而资本趋利是企业的内在属性,关于道德与资本始终在共生性与对立性中交织。
企业家刺激消费的想法不会熄灭,使得新能源产品成为一种突破利润边界的方式。部分企业利用政府的财政支持实施骗补行为,更有甚者依靠低质量、低价格在新能源市场占有一席之位,这也是新能源汽车用后体验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消费动力分布的不均衡
绿色发展概念经过大众传媒,尤其是广告的传播,作为一种文化成分,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大众化、常态化的消费合理性基础,表现在产品与生活方式等方面被更多的民众接受,为新能源打开市场创造了条件。
急剧的社会变迁带来了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3]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存在明显的分层。高薪精英一族很乐意尝试新能源汽车这样的新产品,但始终没有让新能源市场形成蔚然大观;城市中还存在着一个规模庞大、依靠社会生活保障生存的群体,消费能力弱,时刻奉行的是节俭主义原则,很难接受绿色文化背后的巨大消费压力;另外就是中间群体,他们大多为企业劳动力,对绿色市场提供的产品有着理性的消费需求,奉行的是实用原则。这种不均衡的消费人群水平让中国目前无法真正实现向绿色消费社会的完全转型。在这种背景下,仍有部分不良大众传媒鼓励“过度消费,刺激消费”的观念,易加剧阶层对立情绪,[4]积累消费者对绿色产业的负面印象。
二、新兴绿色产业的实践困境的化解
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新兴产业,其高价值、非必需性与高福利、生态性的属性具有内在共生性与相对性,实践困境亟待化解,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首先应该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对质量不合格的企业建立惩治机制,对骗补行企业建立信用制度,对骗补行为严重者进行曝光,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第二明确相关责任方的义务,加强公共设施的完善,落实新能源停车场、充电设施等建设;第三在电池回收、后期维修等服务领域,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第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领域,降低投资门槛,探索新能源汽车的租用、共享等服务方式。第五积极将向国际市场传递已有的创新成果,打破西方语境下“中国生态威胁论”,推进生态文明向纵深方向发展。[5]
对于汽车企业而言:一方面要加强技术的改进,抓住新一轮汽车技术升级的良好机遇,提升产品性能让消费者信赖、让监管部门放心;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新的绿色诉求,突出自身独特工艺,实现市场多样化;第三利用大众媒介天然的传播功能,让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中具有口口传播的非物质材料。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该从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产业一体化包括全球一体化的思路中找到突破口,将全球先进的科技汇集到一起,满足客户各方面的要求,而不是要求用户适应产品,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车、人与城市的无缝对接。
对消费者而言:首先要提高对绿色知识的认识,促进绿色消费意识水平的提高, 实现消费价值观的转变。其二,消费者要了解自身的消费偏好与需求点,加强绿色信息识别能力,避免被标绿广告或虚假信息所误导;除此之外,消费者应该给予绿色市场更多的时间与耐心。
三、结语
新兴绿色产业在绿色发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对内有利于国计民生、生态文明的建设,对外是展现中国责任形象的重要支撑。但由于绿色发展的概念不够深入人心,无法真正意义上使政府、企业与消费者期待的绿色发展成果体现在新兴绿色产业市场实践中。只有清晰认识到绿色发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实践路径上完善相关法规标准,优化绿色环境,绿色产业才能真正被纳入可持续性发展的范畴,进一步被市场所接纳。
参考文献:
[1]裴庆冰,谷立静.绿色发展背景下绿色产业内涵探析.环境保护,2018年第17期,第86-89页.
[2]曹霞,邢泽宇.政府规制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演化博弈分析.管理评论,2018年第九期,第82-96,第83页.
[3]陈相雨,丁铂铨.自媒体时代网民诉求方式新变化研究.传媒观察,2018年第九期,第5-12页.
[4]陈相雨,王丹.大众传媒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定位和实践路径.阅江学刊,2015年第二期,第96-102页.
[5]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五期,第149-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