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范宽《溪山行旅图》看中华美学

2019-10-06王玮

戏剧之家 2019年25期
关键词:范宽宋代

王玮

【摘 要】宋时期的山水被誉为山水画的黄金时期,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被誉为北宋时期山水画的典范。文章通过对范宽《溪山行旅图》进行构图分析,笔墨的运用,留白等折射当时的宋时期美学特征,反观今天的中华美学。

【关键词】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中华美学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139-01

在今天的美术学者,越来越多的人仅仅从西方美学的角度甚至研究中华美学。这固然有当代美学体系的成因,但更多的艺术类院校中美学的观点都是从西方美学中产生,作为中国的画种,自然应用中华美学系统去进行观察梳理。

宋时期,范宽《溪山行旅图》成为山水的经典典范。

在南齐时期,谢赫所提出的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框架——所有的绘画表现均为再现画中的内在意境,精神主旨。宋美术史家郭若虚“六法精论,万古不移”来评价谢赫的“六法论”。六法论是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在整个六法论中,气韵生动作为六法的首项,可见古人对于画面中气韵,精神主旨的重要性。直至今天,在国画的品评里仍作为品评标准。在谢赫的六法论当中,“气”“韵”作为首要的美学评判标准,“气”这个范畴在先秦哲学和汉代哲学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在魏晋时期,很多思想家都受这种元气自然论哲学的影响。天地万物的本体是“气”,作为一个中华美学重要理念,主要为概括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概括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范畴;概括艺术生命的一个范畴。“韵”在当时表示为一个人的风韵,也是指一个人的内在性情,来源于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但又超脱人的表象,有了心灵相通的联系。有“气韵”就必有“形似,一张画符合气韵生动的要求,就必定符合其应物象形。”

今天看到的“气韵生动”中的“气”实则包括了很多汇总的美学内涵。明代唐志契“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气韵生动”代表美学价值,主动词则为“气韵”,“生动”只是在形容主动词。因此在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又“若气韵不周,空尘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古人对“气韵”有着严格的界定,神韵的存在是首位的,形似是放于其后的。艺术上的“气韵”实则是艺术的生命,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精神主旨。

《溪山行旅图》,处于山水画的黄金时代,山水画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范宽时期的山水画绘画技法再现越来越完备,空间的处理再现能力越来越多样化。范宽是北宋时期贡献最大的山水画家。“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表明了他在掌握前人的山水绘画程式技法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在作画前,常常对绘画对象凝想,常常对绘画对象进行360度的面面观察,把心中的感受和手中熟悉的画法协调在一起,投射到所面对的景物中,以此“为山传神”。

首次看到《溪山行旅图》的第一视觉,从正面取势的堂堂大山,像一道从天而降的自然屏障,矗立在观众面前,显示出造化的神奇伟力。山涧飞瀑,直落千刃。山下一片空濛,衬映出近处树木茂密的山岗。那里有楼阁梵宇,半隐半现。山脚下有一队行旅牵马而来,马蹄声声,合着溪水潺潺,谱写了自然间一曲最美丽的乐章。观察其构图气势,随即吸引,“鼎”字型的雄伟构图,在气势磅礴,随之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在整个构图中,山峰的比例占了整个画面的九分,横穿的溪水,打破了画面,从而一成分给了近景的自然物。

在范宽的观察方法中,你可以找出对于描绘华山的一座山的四个面,在透视中,会有散点透视来去思考画面,打破了西方的一点式的观察方法,在360度的观察角度中,更好的了解对于一个事物的主旨性形象描绘。

技法中采用了“雨点皴”的笔墨技法,在此笔法描述中,范宽的雨点皴最有代表性,雨点皴短促的密集笔触,层层叠加,描绘华山的坚实,厚重。描绘了北方特性的山水态势。

宋人的山水在历史中成为鼎盛时期,和宋人的政治,经济不无关系,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文明之演进,造极物于赵宋之世,宋时期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在历史中达到高峰,美学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高峰。

中华美学讲究“意境”,讲“表现”,讲“虚无”,讲“景外意”等等。所持有的理念截然与西方的绘画不能等同,也不能同时进行评判分析。中华美学的“境生于象外”“取之象外”。意境說是中华美学独特的理论,与西方科学表现截然相反。谢赫曾提出“拘以体物”,指出审美客体不应该是孤立的,有限的“象”,而应该破孤立的,有限的“象”,也就是谢赫的“取之象外”由有限进到无限。无限则为境。中华美学讲究“妙”,从境才进而可以得到“妙”,才能通向万物和生命中的“气”,所以中华美学与西方美学截然不同。

参考文献:

[1]刘叔成.美学的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李建盛.美学:为什么与是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范宽宋代
范宽《寒江钓雪图》
范宽山水画的山石笔法研究综述
得意忘形
浅析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