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宅现象”探讨及对策
2019-10-06司宇
司宇
【摘 要】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网络化、科技产品普及化,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强。这些进步与发展促使人们的习惯发生改变,带来便利的同时存在相当大的隐患。其中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更是滋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大学生“宅”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反映出大学生生活状态的低迷,而且也给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蒙上了阴影。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针对该现象的主要因素,在个人、学校和社会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采取正确的措施,合理引导或改善大学生“宅”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宅”现象;宅居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170-02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必不可少的东西,大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选择“宅”在宿舍沉迷网络,荒废自己的成长,逐渐丧失人际交往能力,甚至与社会脱节,这对自身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
“宅”现象在高校中已经相当普遍且为大众所知,学者陆明在《心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宅”现象解析》中的调查研究表明,在1008名被试中,有67.3%的学生认为自己宿舍有“宅”现象。学校虽然重视学生个人的文化培养和身体素质的锻炼,但忽视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样的方式难免有些虎头蛇尾。同时希望大学社团能够发挥其巨大作用,使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导向,通过自我展示最终进入自己心仪的社团,并在社团中以自身擅长分工协作[1]。
大学生“宅居”盛行,在这一生活状态下的大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问题,且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能力摆脱这一现状,长此以往,对于大学生的身心都有不小的损害。本研究希望人们可以认识到当今“宅”现象普及背后的原因,注意到该现象并以此引起相关人群和部门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人们需要明确地知道并了解“宅”生活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并对那些已经陷入“宅居”的群体伸出援助,共同摆脱“宅居”这样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
一、“宅”现象的认知程度高,重视程度低
人们对于“宅”的认知程度已经非常之高,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讲,甚至达到了100%。在这样一个高认知的背后,其实也是“宅”现象泛滥的体现,正是由于“宅”现象越来越普遍,人们才会无时无刻地接收到这方面的信息,才会对这样一个词有着如此高的认知程度。
在大学校园中,除去极其少数同学未有过“宅居”经验,剩下的或多或少都是有过“宅居”生活经历的。如此高的比例,也证实了大学校园确实是“宅”现象最为集中的地方。在这样一种“宅”的氛围中,也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渐渐迷失自我。大学生对于“宅”其实是带着一种“包容”的态度,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认为这是选择自由的一种体现,没有人可以去左右。“宅”的弊端也被人无意识地忽略了,研究者不是放大这些弊端,只是单纯地希望人们对于“宅”的危害可以有更深刻更深远的了解,这个危害并不仅指当下,有些人“宅居”时间还短没有得到体现,我们要从长远的方面考虑,长期保持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将会产生身心问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只有做到防微杜渐,才能避免以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二、个人是导致“宅”的重要因素
一个问题的产生必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宅现象”的产生也是这样。懒惰、内向、迷茫是大学生主要原因,这三项都属于个人因素。“宅”其实是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在一个开放自由缺少约束的环境中得到释放,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个人可以自我放纵,对于目标缺失的迷茫也可以通过上网来填补,更避免了因为内向而在人际交往中会面临的尴尬,正因为“宅”完美迎合了这种自身存在问题的学生的所有需求,使得学生逐渐沉迷。对于人际交往的抗拒也是一个因素,这由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本身可能并不喜欢“宅居”,但是受限于性格原因,这样的同学需要给予他足够的自信,帮助他走出困境。对于目标缺失,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人,他缺乏自信,他既会害怕自己被人忽视,也害怕被人关注,“宅居”的环境会带给他心理的满足。
相对于自身存在的重要问题,周围人的“宅居”影响,学习生活的压力虽然影响不是很大,但对于本身就存在问题的学生无异于火上浇油,这样的一种外部环境,更为“宅居”提供了一种心安理得的心理安慰。
三、大众普遍认为应适当改变“宅居”现状
从受访人群的反馈中,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应该去改变这一现状,尤其是有过“宅居”经历的人群中更想尝试去改变,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人尝试改变但是以失败告终,如果将这部分人群的问题解决,那么“宅居”现象肯定会有极大的改善。
科技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赖网络,手机等信息技术的帮助,人们可以极其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人们日常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谈,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宅居”现状[2]。
想改变却没有能力和办法去改变的同学,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也明确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但他们在尝试失败后便选择了安于现状。所以,对于这样一类人群,我们应该通过系统有效的办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四、改正建议
(一)个人方面端正态度,正视自己存在的不足。对于自己已经存在的问题,想办法解决。如果自己能力不够,应该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切不可麻痹大意,放任自由。培养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为自我发展制定规划,这样才会有前进的动力,缺少目标就会松懈,所以选择自己喜欢并能为之拼搏的事业。克服懒惰的毛病,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不能因为事情太小而怕麻烦,无论事大事小都要认真完成,养成良好的习惯。尝试与陌生人沟通交流,不要有心理负担,人际沟通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慢慢获得,给自己勇气和自信,从容地与陌生人交谈,哪怕只是从一句问候开始。
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足够的意愿去改变自己的不足,哪怕开头很难,也一定要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堅持才会收获回报。如果每次的改变都只是昙花一现,那无论如何都只是空谈,所以怀有一往直前的决心很重要。
(二)学校方面重视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带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对于“宅”现象不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让学生走出宅门。这种措施不能是强硬的,而应该更多地选择心理疏导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宅居”的原因。
强化学生面对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与自强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一方面开展相关的交流活动,引导大家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培养学生对于自身的判断。另一方面加强管理机制,监督学生在宿舍的时间分配,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另外学校应该加强对“宅居”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内心存在的问题,给予他们足够的勇气去改变,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解决和完善教育公平性问题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生存命运与发展[3]。
(三)社会方面舆论方面对“宅现象”施加一定的压力,让“宅居”学生感受到这样一种压力,并让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被认同的。“宅”不应该是仅仅作为一句调侃或是一个形容词,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有所警醒的标识,让人们知道这并不是合理的主流文化,自觉地选择社会认同的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舆论还可以转移大众的焦点,将有关“宅居”的弊端报道披露出来,引导大众关注“宅居”的问题,减少流于表面的报道。
人们还可以成立“宅居”青年自助会等形式的团体,号召有同样问题的学生加入并一起交流探讨,并将脱“宅”成功的案例作为榜样,让成员互相加油打气,互帮互助走出宅门。在一个共同努力,积极进取的团体中,成员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潘承亚.基于第四职能的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8(18):207-208.
[2]孟祥远.邻里关系与社区治理的关系探讨[J].大众文艺,2018(14):241-242.
[3]庄众显.我国教育公平的当代追求和突出问题[J].戏剧之家,2018(22):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