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几点探析
2019-10-06杨广承刘中亮
杨广承 刘中亮
【摘 要】改革开放以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传入我国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播,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认识和信奉。因此,重视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研讨和评述,坚持道路自信、及时制止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及时认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认同感,是应对不良思潮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当代大学生;道路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156-02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品全球流动、信息全球共享、文化全球之间交流等现象日益加强。同时,毫不例外,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于此同时,外来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中国,这也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作为最直接的思想挑战,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认知、认同。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坚定科学理想信念、树立道路自信认同,牢记伟大历史使命、肩负新时代发展重责、完成自身使命是每一位大学生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起源及特点
民主社会主义是起源于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方社会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它的名称和内涵,由“民主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几经演变。广义而言,它的内涵意味着它是工人运动中改良主义思想的积累和沉淀,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改良主义思想体系。作为一种现代改良版的资本主义思潮,它反对无产阶级革命,鼓吹超阶级的国家观点,把混合经济看作为社会主义,希望通过对税收的改革、社会福利、充分就业等方式来缩小贫富差距,并鼓励用民主的方式掌握政权,用改良的方式来达到社会主义。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道路自信的影响
科技读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为大学生轻松获取国内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家间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的交流愈来愈明显。然而,在丰富学生思想文化的同时,这些泥沙俱下的外来信息中,也掺杂着一些不益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信念的文化糟粕。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巩固期,难免会因为其出现思想行为变化波动。
一直以来,民主社会主义坚持对外宣称自己实行的是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间道路”,即“第三条道路”。以瑞典为主要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有人通过新闻媒体不加客观分析的大力宣扬瑞典模式所带来的成就。这无疑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一种“民主社会主义”完美无瑕的表面假象。尤其是部分大学生在个人素养、人文精神、理想信念方面的培养还相对滞后的情况下,难免会对国家、社会产生冷漠的态度。甚至出现对国家所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是非观念不清、正义感不强等错误现象。此外,还有一些大学生对国家的发展成就与社会进步成果的认识不客观,没有完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反而是在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对民主社会主义产生无限的憧憬与向往,最终使得大学生把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自己内心最容易接受的“完美道路”,从而对是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具体实践的角度向世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任何其他道路都不能替代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强国是我国现阶段的奋斗方向,也是终将实现的。
三、应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道路自信影响的举措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大學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道路认知,引领当代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积极组织实践教育,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定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用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实事求是的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下,终于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现状、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为了更科学有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增强中国特色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针对高校而言,可以通过开展诸如党日活动、团日活动、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历史文化馆、革命遗址等社会实践方式,来加强大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增强对中国中产党的敬畏、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从而自觉主动地抵制外来不良影响,形成积极向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感。此外,对高校校内而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在高校的宣扬力度,为道路自信奠定理论基础也是。比如,相关组织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伴我行”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文艺表演等活动,或者利用校园一角宣传栏、文化宣传栏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由此形成坚定的道路自信。实践的实施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同样离不开理论自信。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提高大学生对道路自信的认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我国成就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之一,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同时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智慧结晶。
教师课堂教育无疑是形成当代大学生道路认同的主要方式,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针对教育者而言,应当立足于课堂授课教学,加强当下高校针对与当代在校大学生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引领社会思潮道路自信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将科学的理知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的能力。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基本理论的传播教学,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树立科学信念理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信仰。在理论继承中发展创新、与时俱进,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同时,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结合当前国情形式,利用课堂教授、课外学习等形式,加强重视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成功塑造,利用具有时代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品质,也是当代高校提高大学生道路自信认知的重要举措。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作为有思想有行为有能力“人”,教师应当要科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老师在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从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及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做到多想多说多思考多行动,勇敢表达自身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解,找出自身不足并加以学习,是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道路自信认知的又一重要举措。
引导并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成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意味着引导大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烈的道路认同,即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并将所有的认同集合起来。只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为更正确无误的判断民主社会主义等外来思潮的是非,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使命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海春,王湾.积极应对民主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挑战[J].改革与开放,17.
[2]孙建华.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分期理论的架构[J].社会主义研究,2015(5).
[3]胡华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8(6).
[4]黄琳庆,杜中原.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影响的思考[J].南方论刊,4.
[5]孙建华,马焕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述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8).
[6]孟芳宇,刘中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群体话语权运用研究[J].文学教育,2018(11).
[7]张美红.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汉字文化,2018(22).
[8]孙建华,崔媛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理论视野,2018(10).
[9]馬焕兰.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逻辑[J].戏剧之家,2018(29).
[10]孙建华,高迪.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及其独特贡献[J].社会主义研究,2018(2).
[11]王雪薇.吉田兼好无常思想形成的因素解读[J].戏剧之家,2018(27).
[12]于婉华.试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及其历史意义[J].神州,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