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舞蹈《月狐吟》中动物形象的刻画与运用

2019-10-06陈萌萌杨洁

戏剧之家 2019年25期

陈萌萌 杨洁

【摘 要】人类尚未产生语言时,人们以动作、表情与姿态来传达各种信息,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情感的交流。正因为人类作为灵长类物种,大脑发达,所以模仿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恰恰就是原始舞蹈的萌芽之一。舞蹈作为最早的艺术,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不断积淀、成熟,直至今日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套完善的舞蹈体系。在舞蹈《月狐吟中》,三位舞者通过对狐狸的形态进行深入模仿,在舞台上以轻盈的肢体欢舞着灵动的身体,用丰富的表情对月自吟,用曼妙的姿态将狐狸的娇媚演绎得活灵活现。本文将通过对舞蹈《月狐吟》中舞者对动物的姿态及表情的模仿来谈,舞者是怎样对动物形象进行刻画的。

【关键词】《月狐吟》;动物形象刻画;刻画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115-03

蒙古舞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豪放大气,刚劲有力,而当我看到《月狐吟》这个舞蹈作品的时候,却在豪放大气、刚劲有力中看到了温文尔雅、绚丽妖娆,它那欢快而又婉转的旋律,动作惟妙百媚,加上舞者的精彩演绎,无不让我震撼。也正是这种震撼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部作品。

一、简析蒙古族舞蹈《月狐吟》

(一)创作背景。舞蹈《月狐吟》由张宁编导,表演者为杜慧娟、吕丹、毅力莎。本作品是一个抒情性舞蹈,重在意境,整个舞蹈表现了在皎洁的月光下,三只美丽的“狐狸”以轻盈的肢体语言欢舞着自己灵动的身体,乍现着丰富的表情对月自吟,曼妙幽婉的靓姿将狐媚、精灵演绎得惟妙惟肖、绚丽妖娆。

(二)舞蹈结构。《月狐吟》的舞蹈节奏是A-B-A。主要分成三个大段落。第一段,音乐旋律轻柔缓慢,三位舞者动作幅度较小,节奏较慢,表现出了狐狸的谨慎、机灵与狡猾。第二段,音乐开始逐渐热烈进入高潮,舞者动作幅度加大,节奏加快,形象地表现出了三只“小狐狸”欢快愉悦的心情。第三段音乐又回归第一段的轻柔缓慢,舞蹈也渐渐接近尾声,与开头相互呼应。

二、举例分析动物形象在蒙古族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蒙古族舞蹈简介。蒙古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以内蒙古为中心的周边几个省市,以热情好客著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部落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都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创造出了能够突出本民族特点特色的艺术,并且都具备一定的审美特征。早在远古时期,舞蹈就以祭祀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部落,舞蹈是反映情感、生活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本土的特色。当熟悉的旋律在耳边想起来的时候,人们都会随着音乐舞动身躯。因为地域环境的差异,所以形成了每个民族不同的特色和表现形式。蒙古族人用豪放大气的舞蹈动作向人们展示他们的多才多艺和彪悍的性格特征。[1]

蒙古族舞蹈豪放大气,刚劲有力,向人们展示出了蒙古族人不一样的纯朴豪放、热情好客,充满激情的生活情景。

从古至今,蒙古族舞蹈一直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这也是蒙古族舞蹈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特点。蒙古族人以舞蹈的形式向人们展示蒙古族的生活和心情,同时舞蹈也是蒙古族人民表现他们思想感情最有说服力的“动作语言”。另外,蒙古族的民间音乐也以其别具一格的音色反映了草原的辽阔和蒙古族人的豪迈大气。[2]

(二)蒙古族舞蹈与动物形象。作为游牧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见的最多的就是生活在这里的各种动物。草原图腾文化就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受萨满文化的影响,动物被尊为神灵。

随着舞蹈发展至图腾时期,蒙古族也有自己崇拜的图腾。如鄂温克族以熊为图腾。蒙古族萨满教推崇鹰为保护神,蒙古族乞颜部则以白色的海青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呼伦贝尔一带的巴尔虎蒙古人的先祖以洁白的天鹅作为自己的图腾。

因此在舞蹈当中蒙古人也有对草原动物一些特有动作的模仿,比如“苍狼”“大雁”“狐狸”等。除此之外,蒙族舞蹈的动作韵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有柔韧的肩部动作,有以手腕和手掌为基本姿态的腕部动作。身体的体态要求上半身腰稍微后倾,挺胸立腰;仰头,颈部要略向后枕。出于对本民族图腾文化的敬仰,使蒙族舞蹈还具有含蓄、豪放、浑厚的特征。

蒙族舞蹈中以动物为主题的舞蹈有很多,如,表现狼的舞蹈有《狼图腾》《蓝色游吟》;表現马的舞蹈有《奔腾》《小白驹》;表现大雁的舞蹈有《嘎鲁》《鸿雁》;表现雄鹰的舞蹈有《鹰》《鹰的传说》;表现鹿的舞蹈有《鹿歌》《鹿鸣》;表现狐狸的舞蹈有《月狐吟》。

(三)动物形象模仿与作品的直接关系。动物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伙伴,在人类的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对动物形象的表现,舞蹈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对动物形象的表现源远流长。它伴随着人类从原始渔猎、刀耕火种、物质文明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到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一路走来,许多地区的山庭石壁上,留有当时刻画的动物图像与舞蹈图像,为我们研究原始舞蹈的动物模仿提供了资料。即便在向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一些少数民族的舞蹈中,依然有动物模仿的原始文化遗存。与此同时,专业舞蹈工作者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刻画动物的神态、形态,创作深邃思想感情的新型舞台节目,从而使舞始中的动物模仿,从简单的外形模拟,上升到一个新的舞始高峰。[3]

要想模仿一种动物,在不失被模仿动物的特点之外还要加入本民族的舞蹈特征,这样才算是一部合格的作品。而要想将动物模仿到位,首先就要了解它的习性以及行为特点,对其进行深入观察,仔细记录细节。

所以动物形象模仿在舞蹈中并不只是简单的外形模仿,当代的舞蹈编导在民族舞蹈的特点基础之上,除了着重刻画出动物的神态、形态之外,还在努力创作一些具有别具一格的新型舞蹈动作,从而把在舞蹈中的模仿形象从动物外形模拟提升到另一个新的高度。

三、舞蹈《月狐吟》中动物形象的刻画与运用

(一)浅析舞蹈《月狐吟》中动物形象的刻画。茅盾曾经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就没有创新的可能。模仿是编创的第一步。在学习中、在生活中,我们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在模仿中升华,不仅仅要模仿表情而且神情也要到位。

在舞蹈《月狐吟》中,我从中选取了两个自认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动作,一是舞者上身下俯,腿部半蹲且身体向前倾,臀部上翘,双手交叉着地,配合腰的拧转身体上下起伏,而头部带动中腰回旋拧身,面部表情高冷眼神灵动中略带犀利。二是一位舞者在扭动腰部的同时用手撩起自己硕大的“尾巴”,而后三位舞者并排耸肩前行,手部硬腕并做揉臂动作。

通过仔细观察第一个动作,三位舞者上身下俯,半蹲是身体向前倾,双手交叉着地配合腰拧转与它在即将向猎物发起进攻的姿态非常相似,是动物肢体柔韧灵活的体现。表情部分作品并没有着重去表现阴险、狡诈,而是通过舞者犀利的眼神来突出狐狸敏锐的观察性与极高的警惕性,这种犀利的眼神非但没有阴险狡诈的感觉,反而颇有一副天真烂漫的感觉在里面。

在第二个动作中,舞蹈音乐变得欢快,三位舞者翩翩起舞,在扭动的同时用手撩起自己的“尾巴”,并巧妙地加上了蒙古舞的耸肩、揉臂等,使其在模仿狐狸的同时也增加了观众对舞蹈的辨识度。狐狸属于犬科动物,它们的脊椎柔韧且灵活,所以在开心的时候自然也会摇摆尾巴,而这一部分,舞者在拧转腰胯的同时用双手撩起自己的尾巴,把背、腰、胯、尾巴作为一个整体,将腰部的拧、绕、柔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浅析舞蹈《月狐吟》中动物形象的运用。舞蹈作品中人物的舞蹈形象,就是以舞蹈为主要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舞蹈形象又主要指的是人物的基本动作,所以在人物的塑造上若没有基本动作,就不可能产生成功的人物形象。任何舞蹈作品,甚至一个舞蹈动作或舞蹈组合,都能呈现出一定的具体形象,给观众以鲜明的印象,这种形象称之为舞蹈形象。舞蹈形象创作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物的舞蹈形象,绝不是单指这些人物所使用的舞蹈动作,而是指运用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所塑造出来的、完整的人物的艺术形象。二是人物的舞蹈形象的创作取决于编导者是否主要以舞蹈手段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4]

这部作品三位舞者从穿着到造型乃至眼神,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们表演出的狐狸警觉灵敏,灵动犀利的双眼,以及各种站立、俯卧、前行的形态场景,通过舞者对狐狸形象的精准演绎,把狐狸的喜怒哀乐、机警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舞蹈形象有四個特性:直观性、动态性、表情性、典型性。[5]从《月狐吟》这部作品中仍可以用这四个特性来对它进行展现出来。

直观性:洁白的身体,硕大而蓬松的尾巴,犀利灵动的眼神,外加头部、手腕部分白色绒毛的陪衬活生生的刻画出了三只小狐狸的形象。

动态性:上述的两个经典动作,无论是在静态中的造型还是动态中的造型,都可以直接生动地体现出“狐狸”的形象,并将它深深刻在观众的心中。

表情性:众所周知,狐狸是一种头脑灵活动作敏捷且善于观察的动物,它们天生警觉观察敏锐,所以在作品中可以常常看到演员为此表现出的犀利灵动的眼神。将细节精准地表达出来,这是每个优秀舞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一个优秀作品应该具备的特性。

典型性: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为了使形象具有特性,作品从服装、动作、眼神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刻画,如:舞者趴在地上盘腿弓腰,盯着一点,慢慢地向前移动,就像是正在慢慢地靠近猎物要对猎物发起进攻的样子。在舞动的过程中舞者大量地使用了蒙古舞的动作与造型,从而准确地体现了这是一支蒙古舞,而后面舞者跟着欢快的音乐起舞,舞者的表情瞬间开朗起来,不禁让我们的脑海中呈现出了一副在皎洁的月光下,辽阔的草原上有三只通体雪白的小狐狸在开心的舞动着自己的身体,无忧无虑甚是欢喜。这些都是作品带给我们直观的具有典型特点的舞蹈动作。

纵观整个作品,三位美丽的舞者身穿洁白的服装,用自己优美的身体,优雅俏皮的舞姿和犀利灵动的眼神贯穿了整个舞蹈,并在其中穿插了各种蒙古舞中具有代表性的体态、手位,这亦是舞蹈的创新,也是对蒙古舞舞蹈语言的填充,使舞蹈在表现动物的同时也不失其本质为一部蒙古舞蹈。

四、动物形象的刻画与运用在舞蹈编创中的运用

在舞蹈的编创过程中编创者应该认识到从动物形象的提炼到舞蹈中的运用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

舞蹈的编创过程就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渐累积的过程,而且在刻画动物形象时为不使动作失去其模仿动物的原本滋味,在提炼动作时应该使动作具有直观性、动态性、表情性、典型性。

动物形象的刻画与人物形象刻画有所不同,因为动物与人物不同,不能完全地将其进行写实,所以需要编创者进行美化处理,以艺术的形式将它们的体态、神情、动作转换成舞蹈动作表达出来且不失其原有的特征。要达到这点就需要编创者对于动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将动物原本的体态、神情、动作进行艺术化,甚至夸张化、抽象化,然后在不失其原有特征的情况下从舞蹈单词发展到舞蹈语句在发展到舞蹈段落,围绕着所要编创的舞蹈的主题进行动作的扩充与延伸,配合舞蹈演员进行舞蹈动作的二次创作,再加上符合主题的音乐,这样就可以构成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

五、结语

通过分析《月狐吟》这部作品,让我对舞蹈有了更深层次的见解,通过对舞蹈模仿论的研究与经典的舞蹈动作相结合,再来分析作品中三位舞者在表演过程中是怎样对狐狸这个物种进行刻画的,这个过程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一个好的作品,无论是舞蹈编导还是舞蹈演员,在作品创作或学习的初期都应该仔细观察和了解自己所要刻画演绎的形象,这样所演绎的形象才能生动形象使人过目不忘,而舞蹈的编创过程就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渐累积的过程,人们用丰富的表情与肢体语言来演绎出人们眼中那些最美好的事物,这些通过表情与肢体表达出来的舞蹈动作通过编导的去糟取精,根据形象精心锤炼反复推敲,最终把作品的神韵表达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舞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66-70.

[2]扎布·阿斯纲绎.蒙古秘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54.

[3]毕雪梅,许钰娟.舞蹈中的动物模仿与艺术升华[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2):109-112.

[4]周小丹.在舞蹈创编中如何运用形象模仿[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2,(6):398.

[5]唐达成.文艺赏析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84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