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侠电影中的美学转向
2019-10-06徐婕妤樊传果
徐婕妤 樊传果
【摘 要】武侠电影有着深厚历史积淀以及文化积淀。在武侠电影出现的几十年间,其中的美学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向。从注重情节到注重视听,对侠文化的不同解读,以及更加注重运用中国元素,新武侠电影在鉴赏时有了更多可选的角度。其中,张艺谋导演的《影》体现了一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水墨元素、传统乐器以及侠文化的界定在电影中的运用都彰显出张艺谋对武侠电影中美学的多元解读。
【关键词】武侠电影;美学转向;《影》;中国传统元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80-02
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中独秀一枝的存在。从第一部武侠电影出现开始,武侠电影在发展中也经历了传统武侠电影到新武侠电影的转变。2000年的《卧虎藏龙》标志着中国武侠电影迎来了第五次创作浪潮。在转变过程中,武侠电影中的美学价值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张艺谋导演的《影》作为新武侠电影中的一部,在美学的呈现上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一、新旧武侠电影中的美学转变
武侠电影是中国武侠文化的体现。通过镜头语言和戏剧化的情节,深刻彰显着中国武侠文化精髓。并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将赋予中国特色的武侠文化呈现给世界。武侠电影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的《车中盗》。后来涌现出一系列优秀的影视作品,譬如《黄飞鸿》《醉拳》《新龙门客栈》《卧虎藏龙》等。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武侠电影的风格有了新的转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从情节内容到试听画面主题的转变
传统的武侠电影,像上述提到的袁和平导演的《醉拳》,主要强调的是武打、动作。同一时期的传统武侠电影比较注重视觉效果,突出电影中的打斗镜头,通过武打镜头吸引观众的眼球。此外,传统时期的武侠电影大多为叙述性电影,电影常常围绕一条清晰的主线进行,电影故事背景较为简单,以叙述情节为电影的出发点。
与传统武侠电影不同,在新武侠电影中,武打场景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元素,真正重要的是观众的体验以及电影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一种思想,即电影的主题。新的武侠电影中更注重塑造人物的形象和深挖电影的主题,同时也非常注重画面的呈现。在画面上,新武侠电影中的色彩和图案的设计和运用更加大胆、精美。无论是前期的摄影、服装和道具还是后期的配乐、剪辑和特效,新武侠电影更多地将视角转向为挖掘观众的试听价值,使观众在观影时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此外,在叙事方面,新武侠电影中经常运用多线叙事的手法,在一条主线上尽量剥离出几条不同的分线,故事的背景更加的多元,故事在结构上更加饱满,也更能够刻画出不同人物间形象的个性与差异。
(二)武侠电影中侠文化定义的转变
何谓侠?在传统武侠电影中,善恶对立分明。侠义之士往往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也许是为民除害,也许是拔刀相助,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善的一方打败恶的一方。在这种形式的武侠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是比较粗糙的,正义和邪恶通常是比较极端和绝对的,武打、暴力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在这类传统武侠电影中,对侠义之人的定义往往是“铲奸除恶”和“惩恶扬善”,它更多是宣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孝”。
新武侠电影的主题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它对侠文化的诠释也发生了变化。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武侠电影中的善惡对立,新武侠电影在对“侠”的表达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新武侠电影中,加入了更多对情感的挣扎与解读。电影中更注重描写人物情感上的成长、对内心世界的解读、对爱恨的理解。它其实是对世界观的一种解读与表露。新武侠电影中对“侠”的界定也变为更加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出对传统的“仁义”“孝”“忠”,也体现出了“反叛”“自由”“平等”等现代精神,更加契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更加注重借用东方元素、传扬优秀文化
传统武侠电影时期,技术、资金有限,且中国电影还未被国际普遍认可,因此武侠电影面对的市场群往往是中国观众。传统的武侠电影虽然有许多的中国元素,比如中国古代市井文化、服装文化等,但因观众普遍为中国人,因此很少赋予这些元素特定的含义,也不会突出表现这些元素和文化。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国电影已获得国际上的普遍认可,中国电影正大踏步走向世界。于是,新武侠电影的观众不再局限于中国人,也有许多外国观众。在这个阶段,武侠电影甚至是中国绝大部分电影都需要考虑如何在满足国人的需求上,让外国观众买单。东方传统元素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武侠电影焕然一新。譬如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中就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在章子怡水袖舞“仙人指路”这场戏中运用了大量东方元素——鼓;在打斗时,将竹林选作背景。在这些片段中,张艺谋不仅借用了中国元素,并且还赋予其特殊的意义,对剧情推动和人物的塑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代表性的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二、新武侠电影《影》中的美学表现
张艺谋导演的新作《影》于2018年9月30日正式上映。《影》延续了张艺谋一贯的精雕细琢,但又不同于以往作品的浓墨重彩。《影》中没有绚丽的色彩运用,而是将中国传统元素——水墨、太极阴阳、书法、油纸伞等融入电影,它展现了东方美学的静谧、收敛的一面。在电影中,传统的水墨元素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黑白灰调、水墨丹青,充分营造出东方的神秘与韵味。除了画面色彩的与众不同,《影》作为新武侠电影中比较突出的一部作品,在叙事和对“侠”文化的解读上都与传统的武侠作品有较大的区别。
(一)中国元素的运用
1.运用水墨元素,烘托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意境是最高层次的表达。中国传统绘画和古典诗歌是表达意境的载体。电影中意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画面。
从影片的海报不难看出,《影》消除了色彩空间,使用了黑白灰三种最基础的颜色,且线条的处理非常柔和。纵观整部作品,其中除了血的鲜红,并没有比较鲜艳的画面。张艺谋始终是在做“减法”,将黑白灰定为电影的主色调,乍一看,就像是一张极具中国特色的水墨画,呈现给观众一种别样的视觉体验。水墨画的最大特点是它不拘泥于物体的外在形式,强调“以形写神”,强调意境。影片中呈现的山水虽不是真正的山水,但也给观众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
除了画面体现水墨意境,《影》中人物的服装也借用了水墨元素。演员所穿着的服装中没有鲜艳的颜色,几乎全是简单的黑白灰三色,并且在服装上也会有一些传统的水墨画的图案,让整体的画面、色调十分统一,从小的细节给观众水墨的朴素的质感。
水墨除了渲染了影片的意境,同时也彰显出了影片所要探讨的主体——人性。在电影《影》中,水墨画并非是“非黑即白”,水墨画中的黑和白不代表单纯的好坏。在水的晕染下,黑白相融,出现了新的颜色和层次,这才是水墨画的韵味所在。《影》所要表达的人性也恰好是水墨画的精髓。人性不是单纯的黑,也不是单纯的白,就好像是水墨画中晕染开的灰色的中间地带。
2.配乐中彰显中国元素。音乐、配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渲染剧情,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融入剧情中。在张艺谋的《影》中,音乐也是一亮点。因为是武侠电影,片中常有中国传统乐器古琴、古筝、琵琶和箫的合奏。在电影的开头,有一阵是琵琶琴弦弹奏的声音,随着黑色银幕上白色水墨晕染,字幕缓缓出现,奠定了电影鬼魅的基调。此外,画面中人物奔跑时,会配有琴弦拨弹的音效,在两者的配合之下,画面变得更具张力,赋予平淡的画面一种紧张感,让观众在观影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外,影片中另一个比较有特色的音乐就是雨声,全片一直都处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雨声和中国传统乐器的有机结合,为影片增色不少。例如,邓超饰演的境州在竹林中吹箫等待时,背景一直都是绵密的雨声,这不仅舒缓了观众的紧张情绪,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奠定基础。太极八卦阵中雨滴掉落的音效结合了女性的阴柔之美。以柔克刚,以阴胜阳,太极阴阳的哲学通过不同的音效得以有效补充。
(二)太极阴阳,多元解读侠文化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之一,传统观念认为,阴与阳代表了事物的对立,同时,也是世界万物得以变化的根本原因。男女、天地、刚柔都是阴阳对立的表现。在《影》中,张艺谋运用了道家太极阴阳这一理念,传达出该影片中的哲学思想。
阴阳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慢慢演變成刚与柔。电影中的阴阳场景的出现遵循了一定的规律。替身的出现,是统一;替身与真身的纠纷,是对立;最后替身、真身真实地位身份的交换,是互化。除了屏风构建出了一个虚实交互的空间,电影中的太极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比比皆是。首先,无论是电影的海报还是剧中,张艺谋都运用了太极八卦图这一元素。在电影中,邓超分饰的两个角色每次比试之前都会站在一个巨大的八卦图上。可以看出,这种太极阴阳的思维影响了电影中人物的心理与行为。
在影片中,太极阴阳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张艺谋对“侠”的解读。在《影》中,没有明确对侠客的界定,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了侠文化。比如,沛国君代表了侠文化中的隐忍与爱憎分明;而作为“影子替身”存在的境州在政治斗争中不断认知和实现自我,最终在复仇中寻选择了一种自我放逐的形式,体现出反叛、自由的侠文化。这种对侠文化的多元解读是对传统武侠电影的一种超越。
三、结语
张艺谋导演的《影》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手法,将武术哲学中的太极阴阳寄托于影子和主人之间的细微的变化之中。同时又将传统的水墨、乐器等中国元素运用到电影中用来营造电影的氛围以及刻画人物的形象。此外,在对侠文化的多元解读时,也呈现出新武侠电影的特点。作为新武侠电影作品之一,它诠释了新武侠电影中的美学转向。
参考文献:
[1]赵乃钰.武侠电影的美学转向[J].美与时代(下),2016.
[2]彭春华.新武侠电影的美学转向[J].新世纪论丛,2006,(01):92-95.
[3]王瑜.张艺谋电影《影》的东方美学探究[J].电影文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