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化纪录片的现实主义思考

2019-10-06肖楠陈红梅

戏剧之家 2019年25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纪录片

肖楠 陈红梅

【摘 要】吉家·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是一部既具有诗意化性质,又反映出社会现实的苏联纪录片。以《持摄影机的人》为例,将诗意化记录片诗意的特征与现实的特征分别阐释,并思考其对当下启示,对我国诗意纪录片的发展有一定理论意义。

【关键词】诗意化;纪录片;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78-02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它的“真实性”都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建构在艺术形式中的“真实”,而电影中现实性与诗意性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吉家.维尔托夫是"电影眼睛论"的提出者,他所拍摄的纪录片《持摄影机的人》没有剧本、没有规定的演员,但却在充满诗意、先锋特征的同时,带着对现实的审视与思考。

一、诗意化的外衣

《持摄影机的人》旨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记录现实中的形形色色:大街小巷、不同阶层的人、不同的生活状态,等等。这部没有故事线索的作品,以摄影师的视点为核心,通过各种丰富且独具特色的剪接手段,创造性地将诗意化特征展示得淋漓尽致,《持摄影机的人》是穿着诗意的外衣,却内含对现实思考的纪录片。

(一)碎片式的蒙太奇艺术

诗意化记录片的显著特征便是碎片式、非连贯性地将镜头进行组接。美国电影学者比尔·尼可尔斯(Bill Nichols)曾经在他的《纪录片》导论一书中指出,诗意纪录片“作为一种表现现实的手段,偏爱片段拼贴、主观印象、非连贯动作和松散的关联结构。”[1]《持摄影机的人》开篇便在介绍性字幕中说明了这是一部没有标题、没有情节、没有布景、没有演员的纪录片。整部影片没有预先设计的情节故事线,贯穿其中的是一个个碎片式镜头的拼接,然而这并不是简单拼凑,而是融入了交叉组接、快慢镜头结合、定格动画等多种蒙太奇艺术手法,可谓将诗意化的艺术外衣表现得绚烂多姿。

1.以摄影师视点为核心的碎片景象。影片开篇画面便是手抬摄影机的摄影师出场,随之出现电影院中一排排井然有序的椅子、陆续进场的观众,等等。特写中近景不同景别变换,空旷的影院与人来人往的影院不断变化,给人一种魔幻般的感受,仿佛所有在观看此影片的观众也和影片中的观众一样,身临其境般地感觉。

影片总是在观众随着镜头的节奏看着城市中的各种景象,并渐渐进入忘我状态后,穿插摄影师出现的画面,例如在出现发廊、电话、汽车等一系列空镜头后,摄影师抬着摄像机乘车而去;在火车行使而过时,火车和拍摄火车的摄影师交替出现;摄影师换镜头、蹲在矿工后面拍摄矿工劳动,等等。这些交叉拼凑式的画面组接,实则是摄影师眼中所见到的各式景象,然而,这又容易让人浮想到,画面中的摄影师正是另一台摄影机所拍摄的吗?宛如一个没有尽头的镜中镜,玄幻而充满诗意。

2.碎片式的组接节奏。《持摄影机的人》的导演吉加·维尔托夫认为电影的“真实”不能单纯地用预先编排好的故事揭露,“他的影片都基于记录发生在周围的真实事件;任何东西都不应该是人为设立的,也不应该是为了摄影机摆布的。”[2]在维尔托夫看来,蒙太奇不是镜头之间简单的组接拼凑,而是“一种贯穿摄制过程、与电影视听系统有机结合的整体思维方式。”[3]

《持摄影机的人》的组接节奏是碎片式的。第一,镜头与镜头间自由组接。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关系本是非连续性的,因为情节、事件、时间与空间等线索而显得有条理,诗意记录片的特点便是抛开了这些固定的线索,用先锋派的特征贯穿全片。《持摄影机的人》连接不同镜头之间的“工具”便是自由、碎片式的节奏,维尔托夫将一个个毫无关联的镜头画面串联,创造了更多诗意联想空间。第二,快慢结合,定格动画。《持摄影机的人》中各种花式运动镜头,有快有慢。例如影片45分时的定格动画,同时将动画与电影摄制者的运动交叉剪辑;在出现体育报纸画面后,紧接着出现女运动员扔飞镖、跳高,男运动员跳高等一系列运动慢镜头,同时出现观众的反应镜头,在运动员的画面中升格,而出现观众反应镜头时恢复正常速度。快慢结合,动静结合,镜头语言自由运用,这也是诗意化体现。

(二)影像修辞的陌生化表达

“陌生化”最初是文学概念,提出者是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行为、动作等,只要成为一种习惯性的东西,就会变成机械性的、自动化的东西,就会成为无意识的领域中去,使我们无法意识到它。”[4]而“陌生化”是一种新鲜奇特的语言感受,它恰恰打破了人们机械、自动化的习惯,更能吸引受众眼球,增加诗意化感受。

诞生于1929年的《持摄影机的人》是电影艺术还不发达成熟的时代,维尔托夫在电影中大胆使用上下分屏,在增加新鲜视觉冲击感的同时,丰富了影片每一秒的信息量,观众在同一时间内获得了更多影像时空。例如影片中51分11秒处,将举重男子的上半身与腿部分成上下两部分,同时出现在同一画面,这种上下分屏的手法丰富了画面内容,同时还增加了观众陌生新奇的观赏体验,充满着导演诗意情怀的表达。

二、现实主义的隐喻

现实主义最初是哲学术语,后被广泛用于艺术创作中,自人类史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诞生以来,电影就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现实主义在不同程度上贯穿着电影发展的始终。无论是形式的先锋派影片,还是故事片,都或多或少暗含着现实的影子。

(一)对不同阶层人民生活的审视

诗意纪录片的零散性也恰恰增添了画面的丰富性。零散的画面涵盖范围广泛,包罗万象,而正是这些碎片式画面,才愈发显得自然、真实。

《持摄影机的人》中场景涵盖城市中的各个角落,包含了不同阶层、形形色色的人,表面看似雜乱无章,实则充满对现实世界的审视与关怀。片中有普通工人也有殷实的阔太太,有刚出生的婴儿,也有饱经沧桑的年长者等多种多样的人物,而交叉剪辑的手法也将现实差别凸显得更加强烈。例如片中14分27秒处,运用仰拍手法将充满烟雾的工厂显得威猛高大,紧接着略带俯拍式地记录劳作的劳工,仰拍俯拍接连运用,突出表现劳工的辛苦,同时也表达出对劳工的同情。影片中多处出现医院中新生儿的画面,甚至直接将婴儿的接生画面大胆展示出来,能够感到导演对新生命的热爱。无数细节都能感受到影片对渺小人物的深刻同情,传达出导演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的思考。

(二)对当时社会生产状况的观察

尽管运用多种花式的形式技巧,诗意纪录片在摄录时,总能不经意间记录下当时的生产状况,这一点在影片《持摄影机的人》中尤为突出。

《持摄影机的人》将社会中的状况表现得细腻丰富,店铺、工厂、电车、火车,等等。观众可以看到宏伟的教堂,摄影机旋转方向后又能看到贫苦人民居住的茅草屋;可以看到郊区中火车驰行,紧接着又能看到街道上的电车。影视艺术作品中运动多变的影像,赋予了都市生活持续活力的生命。电车、火车,大街小巷人来人往,这一切都代表着当时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富有灵动的生活气息。

三、《持摄影机的人》对当下的启示

艺术源自于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生活。纪录片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同时具备诗情画意的情怀和对现实的观照,才能被广泛大众所接受。

(一)现实与诗意的交融

影像的诗意化可以增强影片的奇观感,然而电影作为雅俗共赏的大众美学,仅仅注重形式反而难以达到诗意抒情效果,“好莱坞的类型大片营造的影像奇观层出不穷,但由于缺乏人文精神的浸润,大多流于一种视听效果,并不能真正进入观众的心灵。”[5]立足于现实中的细节真实,往往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情感,流传百世。而诗意又能在现实的基础上带来更多感动,优秀的艺术作品对后世产生影响,往往是在诗意的基础上带来现实思考,或是在现实中用抒情艺术形式升华。

影片《持摄影机的人》不仅对后来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产生重要影响,对当下时代的影响亦是举足轻重的。影片《持摄影机的人》运用看似渺小的摄影机,诗意化地展示了大千世界。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社会的生活图景,能看到有新生婴儿来到世上的希望,也有人们受伤离开的失落,就算是充满形式感的诗意纪录片也能带来对现实、对人生的感悟,这就是影片《持摄影机的人》的魅力所在。欣喜、失落纵横交错,人生百味在片中被诠释得恰到好处。

(二)新时代的人们更需现实关怀

历史记录的影像被今日的观众所见,又有了新的意义。如今,中国步入新时代,今日的人们观看《持摄影机的人》时为之震撼的有影片所展示的时代生活状况,还有存在于20世纪20年代的每一个生命。

影片中14分44秒处劳工背着沉重的箱子顺着阶梯往上攀爬,而巧妙地仰拍手法显得阶梯无比高大,宛若没有尽头,其间穿插纺织工人、工厂工人画面,表现导演对所处社会现实中底层人民的观照。

新时代,我国无论是在生活水平还是在生产力上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对比过去,我们是幸运的,但如今仍然还有很多贫苦人民,也有很多人在为工作辛苦奔波。

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今日的人们更不能满足于现状。新时代以来,“精准扶贫”政策给贫苦人民带来了温暖与关怀,在走向全体脱贫的同时保障了社会治安,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下的社会更需要温暖关怀。

四、结语

诗意化的纪录片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形式上的超越,同样也有着对现实主义的思考。一部好的纪录片往往是诗意与现实相互交融的。影像能够传达情感,也能调动广大受众的情绪,新时代下的中国社会需要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不能脱离当下现实,以及对当下现实的观照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19).

[2][英]吉尔·内尔姆斯.电影研究导论 插图第4版[M].李小刚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481).

[3]劉红梅.回到未来——吉加·维尔托夫的先锋电影理论与实践[J].当代电影,2018,No.272,84-88.

[4]朱宾忠.欧美文艺思潮及文学批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151-152.

[5]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04.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纪录片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新法律现实主义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