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第二乐章演奏诠释

2019-10-06王世超

戏剧之家 2019年25期
关键词:勃拉姆斯大调奏鸣曲

王世超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笔者的自身实践,从演奏方面对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第二乐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阐述了对于触键、分句、风格、音色、和声及踏板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及练习方法,并对作品背景及曲式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第二乐章;触键;分句;风格;音色;和声;踏板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37-02

偉大的18世纪浪漫主义大师与古典主义的守护者——勃拉姆斯,终其一生只创作了三首钢琴奏鸣曲,均为早期完成。最后一首《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在其钢琴作品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勃拉姆斯创作逐渐迈向成熟的代表作之一。而在这首宏大且充满交响性的巨作中,却有着一段极为动人,充满深刻情感的诗意篇章,使人们看到了早年意气风发、一腔热血的青年勃拉姆斯内心深处细腻感性的一面。

一、创作背景简介

整首《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是勃拉姆斯于1853年十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创作完成的,其中的第二和第四乐章是正值勃拉姆斯早期旅行演奏时先于其他乐章完工,并由克拉拉?舒曼于1854年在莱比锡首演了第二、三乐章。这是勃拉姆斯仅有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中的最后一首。此作品的结构异常庞大,由奏鸣曲结构中罕见的五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Andante espressivo, 充满感情的行板)在这首庞然巨作中显得尤为纤细与独特。它表达的感情深刻,音乐超乎寻常的细腻、柔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并极具画面感,仿佛是作曲家从内心最深处对倾慕之人的表白与倾诉。 勃拉姆斯特意为此乐章附上了诗人斯特劳(Sternau)的一首名为《年轻人的恋爱》的诗作为题辞。大意为:

夜幕笼罩,月光隐现,

在此两颗心,因爱结合,

愉悦的相互依偎,互相拥抱。

二、基本曲式与演奏诠释

此乐章为复三部曲式(A-B-A-Coda)。

(一)A段(1-36小节):

1.A1(1-10小节):此段速度标记为Andante espressivo(富有表情的行板),主题由降A大调展开,力度为p(弱),两个乐句构成,音乐安静祥和,旋律优美动人,情境带入感极强,让我们看到了夜幕缓缓降临,皎洁且柔和的月光悄然的洒向大地,映照出了一对恋人相互依偎的身影……

在演奏速度方面,虽然有说法称,当年的勃拉姆斯不太擅长意大利语,将Andante(行板)理解为慢速,但笔者仍认为开头的速度还应适当保持旋律的平稳进行和流动性,默数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大拍子演奏,不应过分缓慢与自由,因为左手十六分音符犹如倒影般的一直伴随右手主旋律流动着,使内在的韵律在持续进行,同时也能更有空间和合理性去演奏B段的poco piu lento(稍更缓慢),避免使乐章的结构感过于涣散。演奏者要保持手指始终贴键弹奏并且手臂放松,要感觉到手指与琴键之间的联系相当密切,从而使音与音之间的连接毫无缝隙,更好的将主旋律弹得极为连贯。触键须缓慢,有深度,并保证主旋律极为柔美歌唱,弱而不虚,用心感受与聆听每个音的音色是否柔美、温暖、饱满。同时,弹出因乐句起伏而产生的细微的力度变化与大乐句的走向,以及在带有连线的每个短乐句间的小气口也至关重要。另外,左手部分的持续十六分音符在笔者看来并非单纯的伴奏,若稍微突出低音以配合右手旋律,会使音响更有立体感,更加饱满。

2.A2(11-24小节)+A1主题重现(25-36小节):A2段依然由降A大调展开,可分为两大乐句。此处衔接A1,让我们看见了那对恋人好似在柔和的月光衬托下漫步的情景。此处左右手声部间要求层次分明。乐谱的第十一小节右手高声部术语为ben cantando(充分歌唱的),显而易见这里的高声部主旋律要极为突出,极富歌唱性,同时,指尖触键时要有一定的紧张度,使主旋律相比乐曲开头在音色上更有穿透力,更富有表情。对比高声部而言,更加困难的可能是如何将中、低声部的重复和声弹奏的似连非连、轻柔且均匀,并且又是保持piu piano(更弱)力度,以更好的演奏出朦胧的背景画面。练习此处时掌握贴键弹奏的技巧,可先去掉高声部,单独练习中、低声部,尽可能的保持重复音的轻柔与均匀。同时双手手腕与手掌尽量放松的保持成自然平行状,更好的控制中、低声部的力度。16-24小节呈现了左右手旋律声部的男女对唱,力度也由piu piano变为rf(突强),以及19小节的sempre cresc.(保持渐强),而后每个小节的和声变化也凸显着不同的的力度层次,如同那对恋人愈加深切的抒发着对彼此的情感。25-36小节开始的右手两个声部便是主题旋律的变化重现,加上左手的八度长音犹如贝斯缓缓的同时奏出,从而烘托出右手的主题旋律,直至32小节回归起始主题第二句后半句出现的形式。此处的左手分解和弦跨度变大,右手和声音效加厚,音响效果更加立体化,意指强调A段的即将终结。随后慢慢渐弱至此段最后一小节,并随着此处的渐慢引出更为最为动人的B段。

(二)B段(37-104小节):

此段的速度标记变为Poco piu lento(稍更缓慢),由降D大调展开,是一种建立在左右手交替使用十六分音符的二连音形式,是一段甜蜜对话式的插曲,更是整个乐章最动人,感情最为细腻的片段。作者在此标明了?u?erst leise und zart(最大限度的轻声与温柔),演奏者需要有极强的音色控制能力,在极度轻柔的同时,仍要保持音色的温暖与歌唱。两只手的二连音式对话要配合的天衣无缝,针对每个带有小连线的二连音,可以左右手分开练习“落起”(弹第一个音程时,手指、手掌与小臂成平行状,放松的自然下落触键,第二个音程运用手腕带动轻轻向上带起)的弹奏方法。演奏时,一只手在“起”的瞬间,另一只手就要提早做好“落”的准备。另外,作者标明了sempre col Pedale(保持踏板的使用)。建议运用“二分之一踏板(换的时候将踏板还没完全抬起时便踩下)”的方式一拍换一次,让音色更加温暖的同时,仍然能听清楚二人之间的细腻对话。同时也可适当运用左踏板以加强“最大限度的轻声与温柔”的效果。在分句上,可分为四小节为一句,在每一句的结尾做一次的小的呼吸以衔接下一句,直到57小节开始,乐句一气呵成,伴随着cresc. poco a poco(逐渐坚强)将音乐带入了B段的高潮段(68-76小节)。此处左手的伴奏织体变成了三连音,以烘托出热情洋溢的气氛。演奏者在此处应感受到恋人欣喜若狂的心情并热情饱满的演奏。77-104小节是前面对话式片段及高潮段的重现。注意高潮重现段的96-98小节调性短暂的从降D大调回到了乐章一开始的降A大调,演奏此处力度更应加强,强调调性的变化,并强调左手小指的低音。之后随着dim.e rit.molto(更多渐弱和渐慢)将音乐渐渐带入乐章的再现部。

(三)A段再现部(105-143小节)+Coda(144-191小节)

1.A段再现部:一开始的左手以及130-136小节右手中声部的伴奏织体相较之前做了改变,大跨度的三连音要注意手腕完全协调与放松。随后直至143小节,和声从原本的降A大调转换为了降D大調的属七和弦,从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重要的降D大调结尾。

2.Coda:结尾段速度标记为Andante molto(稍慢的行板),由降D大调展开。由此开始是这整个爱情故事里面最崇高的部分,音乐的进行让人肃然起敬,感叹爱情的神圣。演奏时应注意,结尾段开头需同时保持运用左右踏板(sempre les deux Pédales)以达到ppp(极弱)及右手和弦保持连贯的效果。左手低音降A须始终贴键并保持ppp的力度及均匀的节奏弹奏。 151小节开始左手低声部重音降D的出现,更加使和声充满稳定性、厚重感和神圣感。随着157小节右手和弦和左手低音稳定的上、下行发展,也将织体、情绪逐渐拉宽,逐渐坚强(poco a poco cresc.),为之后情感的彻底爆发做了完美铺垫与推进。165小节从作者标明ff(很强)及molto pesante(非常沉重的)可以看出,此处开始是全乐章的最高潮段落,如同恋人之前表现出的相对委婉的情感表达,终于爆发式的宣泄出来,交织在一起。这里要求演奏者须使用全身的力量与放松的大臂将每个和弦推送至键底,保持每个和弦的通透性和勃拉姆斯式的宏大且厚重的音响效果。但弹奏和现弦时,要防止因追求响的声音而导致的手臂和肩膀易僵硬,使蛮力的现象,这样的和弦会变得爆炸式的尖锐刺耳,音响上缺乏宏大的空间感和混响。直到179小节速度变成Adagio(柔板),一切最终又恢复了平静。187-188小节再一次回顾了主题一开始那最初的美丽画面,紧接着随着大跨度分解和弦的从容的进行,最终神圣的结束在降D大调。相比起始主题的降A大调,两人的爱情似乎在结尾得到了升华。弹奏分解和弦时在保证和声厚实的情况下应突出右手的高音旋律并尽可能圆滑的运用踏板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大乐句并最终走向主和弦结束。

《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整体风格在勃拉姆斯的这首鸿篇巨作中显得尤为独树一帜。它的内涵丰富,感情深厚。在如何在这首近40分钟的曲目里,用不到10分钟的时间让人们看到那时年轻气盛、桀骜不驯、满怀抱负的勃拉姆斯,亦有如此感性,温情,细腻,极富诗意的一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丰富的情感表现力、不同音色的掌控力,极富歌唱性的触键方式、连奏,各声部层次的清晰对比以及对和声色彩变化敏锐的感受力等都是更好的演绎此乐章的关键所在。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是我们在练习时,用心去倾听我们所弹出的每一个音。倾听自己的演奏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还可多学习和借鉴一些大师们的演奏此曲的录音,如阿劳、肯普夫、阿图尔·鲁宾斯坦、Anatol Ugorski、Edwin Fisher等等,都有着对此作品不同的精彩演绎。加以时日,演奏者会对此曲有更深刻的个人理解。

参考文献:

[1]保罗·霍尔姆斯.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维基百科德语版.https://de.wikipedia.org/wiki/Klaviersonate_Nr._3_(Brahms)

[3]李近朱.勃拉姆斯——德奥古典主义的晚钟[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勃拉姆斯大调奏鸣曲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手机上的奏鸣曲
G大调随想曲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春天的奏鸣曲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