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渔鼓音乐元素在儿童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2019-10-06彭超马若尘

戏剧之家 2019年25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结构

彭超 马若尘

【摘 要】桂林地处中国的南边,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渔鼓俗称道情,是一种采用以桂林方言为基础的说唱艺术。因其表演形式特别,在2010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本文就桂林“新童谣”《月亮巴巴》动机结构、旋律发展、织体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谱例揭示了该作品与桂林渔鼓的密切关系及其音乐教育价值。

【关键词】桂林渔鼓;新童谣;结构;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35-02

一、桂林渔鼓音乐的历史概述

桂林渔鼓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代,是在“道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早期为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后逐渐在民间流传起来,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桂林渔鼓作为桂林地方传统音乐,宋朝时由北方传入桂林,结合当时的地方语言特色而形成。我国对于桂林渔鼓最早的记载是在宋代,由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平南乐》中提到“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边。”此场景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桂林渔鼓的演奏场景。传统的桂林渔鼓是由单人自敲自唱,演奏乐器多为鼓与板,现可由两人或多人演唱,演奏乐器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加入中阮或琵琶在内的民族乐器。

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后,桂林渔鼓由民间艺人进行传唱和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艺人王仁和编唱的《王老头子学文化》把桂林渔鼓再次推到大众的面前。艺人王仁和创编桂林渔鼓的成功为今后桂林渔鼓的表演奠定了基础,也为桂林渔鼓的发展开创了新道路。

现如今,桂林渔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高度。于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从唐代至今,桂林渔鼓的发展经历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沉淀。研究桂林渔鼓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桂林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研究上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桂林“新童谣”《月亮巴巴》则是采用了桂林渔鼓的元素进行创作的。以下则是《月亮巴巴》中具体采用桂林渔鼓音乐元素的应用分析。

二、桂林渔鼓音乐元素应用分析

桂林渔鼓是一种又说又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其曲调特点分为南路唱腔和北路唱腔。北路曲调唱腔高亢、明朗、活泼,旋律多在“1、6、5、3”上回转,南路曲调唱腔忧郁、低沉、舒缓。旋律多在“3、2、6、5”上回转①。所以,分析桂林渔鼓音乐元素在桂林“新童谣”《月亮巴巴》中的应用,就要渗透到作品的结构和织体中去。

結构,乃万物存的方式和载体,是为组成整部作品所采用的各部分的安排和搭配。从本首作品来看,主要包括:动机结构、旋律发展、织体结构三方面。

(一)桂林“新童谣”《月亮巴巴》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动机(Motive)是音乐作品中表达乐思的最小单位,由含有一个重音的节奏型构成。桂林“新童谣”《月亮巴巴》中主要呈示出三个动机材料:a、三、二度上行;b、二度下行;c、二三度上行。如图1:

【图1】

a材料:三、二度上行

b材料:二度下行

c材料:二、三度下行(a材料倒影)

从图一种可看出,三个动机材料的共同点是大二度和小三度的运用。大二度和小三度同属于协和音程,这些音程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南方民歌的特点。

(二)桂林“新童谣”《月亮巴巴》中旋律发展特点

在调性音乐中,主和弦的出现意味着乐曲的结束或者告一段落。结构与延长的理论是申克体系的核心。结构是代表稳定的因素,延长则是音乐中的动态因素。②所以运用开放终止是乐曲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开放终止中,运用主调的属和弦作为结束和弦就更为常见。

该乐曲的调性为五声宫调式。乐曲的第一乐段的结束是一个开放终止。如图2:

【图2】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乐段终止时在乐曲结束的最后一小节用了G和D两个音,在这里代表的是主调的省略三音(B)的属和弦,三音一般情况下不能省略,因为属和弦的三音(B)不属于此调式中的音,所以运用了省略三音的属和弦,使乐曲的调性更加统一。

开放终止的使用,延长了音乐中的动态因素,标志着乐曲没有完全结束,从而引出了第二部分的说唱音乐。从这里也体现了《月亮巴巴》这部作品在传统的曲调上添加了新的色彩。

(三)桂林“新童谣”《月亮巴巴》中织体结构安排

音响轮廓及其织体形态不仅是乐思音乐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形成宏观段落安排的主要依据。③“新童谣”《月亮巴巴》为三段体结构,在乐曲的第二部分,主要采用了“桂林渔鼓”说唱的形式描绘音乐情景。渔鼓是一种说唱艺术,主要是采用桂林地区的方言来演唱的。最初由一人独唱的方式来演绎,后渐渐发展成两人对唱或者多人群唱。

根据苏韶芬在《桂林渔鼓传统曲目优秀作品集》中提道:桂林渔鼓的唱腔分为南路和北路。北路旋律明亮、活泼,旋律音多在C、A、G、E上回转,南路阴郁、低沉,旋律多在E、D、A、G上回转。在本首作品的开头部分则同时呈现出这两种唱法的曲调。如图3:

【图3】

图3为《月亮巴巴》的开头九小节。在第二声部中出现了北路和南路混合的曲调,此种曲调出现时,乐曲的发展更加具有戏剧性,在使用了桂林渔鼓的音乐元素的同时,也使乐曲的发展更加生动、有趣。

三、桂林“新童谣”《月亮巴巴》音乐教育价值

纵观古今,童谣作为民间艺术的美好结晶,在幼儿的童年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 “新童谣”《月亮巴巴》的音乐教育价值体现在:增加了“爱” “善” “美”的价值观念。

儿童歌曲《月亮巴巴》歌词是在旧童谣歌词的基础上形成的,原歌词为“月亮巴巴,踩着瓦碴,一跤跌倒,赖我打他。我没打着他,回去告诉妈妈。妈妈没在屋,躲在门背哭……”寥寥数语讲述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一位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向又大又圆的月亮,诉说自己在和小伙伴们游戏中受委屈的经历。桂林“新童谣”《月亮巴巴》中把“一跤跌倒,赖我打他。”改变为“一跤跌倒,我去扶他”虽只变了后半句,但整个情节就发生了转换,由原来被错怪变为帮助他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爱心”,把旧童谣中“我没打着他,回去告诉妈妈”改为“拍拍灰尘,擦擦泥巴”,体现了“善良”的美好,把旧童谣中“妈妈没在屋,躲在门背哭”改为“妈妈看见了,夸我顶呱呱”,透露出了“美”的情怀。简单的几句改变,不仅提升了道德情操,也增加了“爱”“善”“美”的价值观念,对于儿童今后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以上分别从动机结构、旋律发展、织体结构三方面分析该作品。“新童谣”《月亮巴巴》虽然是一部儿童歌曲,但形式非常完整,并采用了开放终止等丰富的听觉体验。通过分析音乐的動机,体现了南方民族的歌曲特征:大二度和小三度的应用;分析第二乐段的织体形态体现了桂林渔鼓说唱元素的运用,乐曲开头九小节奠定了整部作品采用桂林渔鼓的曲调元素;并在文章最后解释了“新童谣”《月亮巴巴》的音乐教育价值。由此不难发现作曲家在运用桂林渔鼓的音乐元素贯穿全曲的同时,又采用了开放终止的个性化音响来发展全曲,从多方面分析本首作品,望汲取其音乐的智慧。

注释:

①游红梅,李蔚琛.王仁和桂林渔鼓唱腔起腔手法初探 [J].黄河之声,2018.

②于苏贤.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绪论p5).

③贾达群.结构诗学 [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7.p108.

参考文献:

[1]苏韶芬.桂林渔鼓传统曲目优秀作品集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游红梅,李蔚琛.王仁和桂林渔鼓唱腔起腔手法初探 [J].黄河之声,2018.

[3]于苏贤.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4]贾达群.结构诗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5]彭超.儿童歌曲创作艺术特点之我见——以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的创作为例.艺术教育[J],2007.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论《日出》的结构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基于BIM的结构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