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术芍药散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2例临床观察

2019-09-30付凯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针刺

付凯

【摘 要】 目的:观察白术芍药散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白术芍药散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术芍药散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白术芍药散;针刺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0-0097-02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胀、腹泻、大便性状改变等,且女性多于男性,临床上根据大便性状的不同将其分成三种类型,即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上较为常见[1]。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该病,常采用对症治疗,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是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造成脾功能失调所致,治疗以调肝理脾胃为主[2]。笔者观察4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白术芍药加减联合针刺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2例。对照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32~59岁,平均年龄(45.13±3.79)岁;病程1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1.39±0.78)年。观察组男18例,女25例;年龄31~60岁,平均年龄(46.76±3.14)岁;病程2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1.46±0.92)年。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中医符合《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泄泻肝郁脾虚证相关诊断标准[3],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泻、腹痛症状,且泻后疼痛程度有所减轻,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当情志不畅时发病或病情加重,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搏弦细;②西医符合《肠易激综合征与罗马III诊断标准》中诊断标准[4];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异常者;②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③近期服用其他药物治疗者;④存在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精神性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于针刺前告知患者将膀胱排尽,取仰卧位,选择百会、关元、足三里、太冲、天枢、期门、大肠俞、上巨虚、公孙、大陵穴位进行针刺,选用一次性针灸针(厂家:衡水海众医疗器械商贸有限公司,型号:0.25mm×25mm)实施针刺,待进针得气后,在天枢、足三里、公孙穴位施以3~5次的提插补法,大陵、期门穴位予以3~5次的提插泻法,其余穴位均实施补平泻法3~5次,留针时间为30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术芍药散加减治疗。白术芍药散加减:炒白术、白芍各20g,防风10g,陈皮12g,甘草6g。疼痛严重者白芍增至30g;久泄不愈且存在疲倦乏力者,加入党参20g,炒升麻15g;肝郁症状明显者加柴胡、香附各15g;脘痞且舌苔白腻者加厚朴15g,苍术10g;舌苔黄腻者给予黄连6g,木香10g;消化不良者加山楂、神曲各15g;小便不利者車前子10g,滑石15g;水湿下注者加车前子10g,茯苓15g;久泄脾虚者加山药、补骨脂、肉豆蔻各15g。上药物水煎服,1剂/d,分两次服用。治疗时间为21d。

1.4 评价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将大便次数、性状、腹痛程度、腹胀情况按照0~3级评分,0级表示正常,1级表示轻度,2级表示中度,3级表示重度,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5]。②临床疗效:腹痛、腹部不适症状消失,疗效指数为100%,大便次数、性状正常为痊愈;大便次数为2~3次/d,几乎成形,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在75%~99%之间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大便次数及性状有所改善,疗效指数在30%~74%之间为有效;未符合以上标准或病情加重为无效。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00%[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是临床常见病,西医认为该病的产生可能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的敏感性较高等因素有关,临床治疗以改善胃肠动力、降低内脏的敏感性等为主,但效果不佳[6]。中医则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归属为“泄泻”、“痛泻”范畴,认为该病与肝脾功能失调、胃肠升降异常有关,治疗以调理肝脾为主,其效果较为理想[7]。

本研究采用药物与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虽然两种治疗方式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可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8]。本研究所选取的穴位中关元可调理肠腑,天枢可治疗腹痛、腹泻等胃肠疾病,太冲具有清肝泻火的作用,诸穴合用可调肝理脾,助运止泻[9-10]。白术芍药散是治疗腹泻、腹痛的常用药方,其方中的炒白术可补中益气、止泻,陈皮可辅助白术起到健脾燥湿的作用,诸药合用可调理肝脾、止泻止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在实施针刺治疗的同时予以白术芍药散加减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38-40.

[2]王慧芹,王振云.针刺疗法联合中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5-HT、NPY、CGRP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9):1802-1804.

[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4]刘新光.肠易激综合征与罗马III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36-738.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5.

[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5):299-312.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J].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6-147.

[8]杜元灏,董勤.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5-46.

[9]金月琴,占道伟,罗开涛,等.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6):684-687.

[10]邓多喜,郭奎奎,谭洁,等.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J].中国针灸,2017,37(8):907-912.

猜你喜欢

针刺
调神宁心针刺法治疗静脉滴注后呃逆验案
针刺疗法治疗失眠1则
独取“内关”针刺临床验案
以“四天穴”为主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验案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针刺治疗踝部扭伤136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