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非遗也要不忘初心

2019-09-28王世锋

艺术大观 2019年1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重要性

王世锋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是民风民俗民情等民族特征、审美习惯“活”的呈现。传承非遗不应只是书本著作里的文字和图片、博物馆里的摆设、“口耳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工艺等。非遗大多是“活态流变”的生产生活技艺,只有走出象牙塔,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被公众认识、消费、欣赏,才能“活”在当下,得到传承和发展。鉴于此,本文对传承非遗也要不忘初心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传承

一、引言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央也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非遗”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人文情怀。推进“非遗”的“传”与“创”,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必要环节,更是新时代背景下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和集中反映,蕴含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特有生产生活方式、智慧和思维方式,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密码。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民生命創造力的高度体现。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机制,更充分发挥非遗的价值,对坚定文化自信,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主要原因

(一)生存土壤的巨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很多乡村正在朝着城市化的进程一步步迈进,曾经的南音、嗦啰嗹、永春纸织画等民间民俗文化也正慢慢地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乡村土壤的破坏和生态文化的变迁而渐渐隐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让很多传统的手工作坊不得不放弃生产手工艺品,也由于批量生产的工艺品逐渐消失在竞争市场中。此外,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于农耕文化和人们日常工作过程中的,由于当代农耕的减少,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延续,城市的快速发展让曾经引以为傲的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被迫拆迁和破坏,浓厚的历史氛围和风土人情就此消失,这些都是由于生存土壤的巨变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的主要原因。

(二)庸俗的商业操作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高度重视,地方政府也对其下令保护。因此,很多地方会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噱头进行商业开发,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商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部分地方盲目跟风复制其经营手段,也有很多不法商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在还没有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捏造相关商品和文化遗产,有的甚至直接将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结合在一起进行宣传造势,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机械制造的“手工艺品”,比如土家族特有的织锦上出现了英文字母等外来元素。混乱的市场不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加难以进行,还侮辱了传统文化。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相互影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商业化发展也不可避免,但是需要通过正确的利用和商业操作,才不会让传统的文化遭到破坏,而是让非物质文化逐渐融入现代生活中,为现代文明增添绚丽的色彩。

(三)非遗传播渠道形态原始单一

前期关于苏绣认知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仍以“点对面”的现场展示等传统传播为主的苏绣而言,65%的年轻人不知道苏绣,92%以上的年轻受访者无法真正理解苏绣。这种“原始”的传播方式很难打动年轻受众,也无法满足数字时代受众的多元需求。虽然中国非遗传播为改变如此状况,已经逐步走向数字化,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前期关于非遗项目数字化程度的调查中发现,仅有5%的被访传承人开通了网站或者APP等新媒体渠道,但其平台上的数字内容乏善可陈,展现方式简单粗糙,游览、下载量甚少,犹如形同虚设。此外,非遗数字传播效果调查的数据也显示,仅有9%的被访受众下载了非遗相关APP,主要集中在“茶道文化”“每日故宫”等少数几款应用程序;而关注非遗“两微”、观看非遗网络视频的人数均不及总被访人数的四分之一。由此看来,如何通过数字传播的新路径,弘扬非遗的文化核心,有效地吸引年轻受众,是数字时代对中国非遗传播所提出的新课题。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一)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基础工作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在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中,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涵盖在其中,将非遗地方立法提上日程。在市、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要将非遗保护涵盖进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考核管理制度的构建,对传承人的履职进行明确化,结合考核结果,对传承人进行差异化的发放补助。

其次,不断提高保护体系的完善程度,将级及以上非遗项目申报认定工作落实到位,并对市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进行认定,并对非遗项目财政预算进行增设,不断提高各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善程度,使非遗产业保护传承能力提升上来。

最后,对保护和发展关系予以协调。在规划布局过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确保保护措施的可行性,针对古老的非遗项目,要及时予以抢救,并对受到破损的非遗项目进行保护。但是在传承发展过程中,要防止商业化炒作现象的出现。

(二)完善传承人抢救性保护工作机制

首先,传承人由于年龄偏大,许多项目已经不能完整地进行展示,只能依靠语言的形式对所掌握的项目内容进行讲述,因此,我们在对传承人开展抢救性保护中应采用口述史访谈的形式,利用录音和影像等方式,尽可能完整地、系统地、全面地、准确地记录传承人所掌握的知识,包括项目的内容、项目的特点,以此保存遗产内容。

其次,抢救性保护,需要依赖于专业的指导。完善传承人抢救性保护工作机制的重中之重在于加强非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及轮岗培训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专业素质和素养,提升专业技能,使得采集到的素材资料最大化,从而有效地推动传承人抢救性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最后,传承人的传承实践活动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包括纸质文献资料、实物文献资料、缩微制品、音像出版物及电子文献资料,挖掘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归档,从而留住传承人最珍贵的记忆,实现文化的传承、延续。

(三)应用新媒体创新传播方式,提升“非遗”吸引力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重点任务———实施网络文艺创作计划。

随着时代发展,趣味化、年轻化、互动化的“非遗”项目更易受到大众的喜爱。网络媒体作为便捷高效的大众新媒体,在“非遗”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扩大传播的受众面,还能提升传播的影响力。如2017年光明网联合斗鱼平台,访问14个省市的传承人,并通过30余场线上直播向大众传播了南京云锦、龙泉青瓷等“非遗”项目,收获了约3000万人的关注;“非遗”传播还可以融入影视作品,如传播食物制作技艺的《舌尖上的中国》、融合陕西华阴老腔的音乐《给你一点颜色》、以“非遗”为素材的电影《大鱼海棠》《哪吒》等,都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非遗文化;AR、VR等技术与“非遗”项目结合,可以让“非遗”的“看不见、摸不着、体验不了”等现实问题得以解决,如安徽泾县宣纸制作技术基于AR技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三维沉浸式互动交流传播,更加直观地让群众感受到宣纸技艺文化;游戏平台与“非遗”的融合,既丰富了游戏的内涵,又為“非遗”走近年轻人生活提供了新的平台,如在手游《寻仙》中,融入了苏绣、泥人、皮影戏等“非遗”元素,让年轻人真正主动地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者。

(四)促进非遗数字化全球推广,弘扬文化自信,塑造非遗的品牌形象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外来文化入侵日益严重的情况之下,非遗数字传播应该尽力保持其原有的“生态模式”,这是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弘扬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之举。非遗传承人在做好内容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数字媒介素养教育,提升数字媒介使用和数字传播的能力,借助各种非遗数字传播平台,塑造其所传承的非遗品牌形象。如2019年新改版上线的中国非遗网(http://www.ihchina.cn),一方面为中国非遗传承人提供诸多国家政策和非遗资讯;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非遗文化进行对外数字传播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提升国际化交流体验与宣传,从而塑造中国非遗在海外的品牌形象,形成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准确认知。

五、结束语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是一个民族记忆的重要代表和浓缩,也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全球化不断发展过程中,诸多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坏现象比较演严重,所以加强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提上日程,充分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甜甜.西安地区非遗数字化保护现状与策略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8.

[2]宋俊华.非遗保护的伦理原则与非遗传承人群培训[J].文化遗产,2018(04):44-49.

[3]王张峰.濮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4]乔晓光,苏欢.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基于非遗社会实践与现象的观察思考[J].文化遗产,2017(01):4-10+157.

[5]张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权利保护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7.

[6]鲍婧.“非遗”生产性保护政策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7]李文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7,3(03):100-105.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重要性
浅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