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布依族吹打乐现状调查分析
2019-09-28任飞黄兴艳
任飞?黄兴艳
摘要:关岭布依族吹打乐是一种集声乐和器乐于一体进行演奏的音乐,音色嘹亮,音量大,旋律高亢、优美和震撼,千百年来,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世代传承。2009年,布依族吹打乐入选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笔者将从关岭布依族吹打乐的起源问题、乐队编制、艺术特征以及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传承保护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布依族;吹打乐;民间器乐;现状调查
在中华文明的灿烂长河中,曾经闪现过这样一个民族的身影,它曾经被外族人叫作青仲、仲家、叫作夷家、夷族、叫作水家、水户、叫作土边、土人,但它的族人亲切地称它为布依。研究汉文史籍可以发现,布依族由来已久,古时的越人很可能就是布依族的祖先,具体而言,布依族属于骆越一支。人们对布依族的称呼在不同的时期也是不同的,一直到1953年,布依族这一称呼才正式确定了下来。
如今,布依族大多聚居于云南、四川及贵州等地。如果深入研究这些区域,可以发现在贵州省生活的布依族最多。如果再深入研究贵州省的布依族生活区域,又可以发现贵州省的布依族有黔南、黔西南、镇宁、紫云苗族、关岭之分。笔者主要研究的是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关岭县)的布依族。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出台,关岭县也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继出炉,如音乐类的有民歌、民间戏曲、民间舞蹈等。接下来,笔者将围绕布依族吹打乐进行详尽的探讨和研究。
布依族吹打乐又叫“吹唢呐”,发源于贵州省布依族聚居地,是中国现存历史悠久的传统古乐。所谓吹打乐,即是在演奏的过程中,既有吹奏乐曲的部分,也有打击乐器的部分。吹奏的部分表现为乐曲,打击的部分表现为乐器,并以吹奏乐曲为主,击打部分作为伴奏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吹打乐起源于汉,形成在明末清初(具体时间至今尚无定论),是中国古朴的乐种之一,吹打乐的演奏上保持在明清时期的特色,例如吹打乐中主导乐器——唢呐,未随时代演进,仍保明清时期的出口为小喇叭形状,吹奏上采用换指换气。它的音乐主要由“乐曲”和“乐器”组成,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相对丰富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作”。
作为传统民间器乐乐种,吹打乐在布依人的生活中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寄托,悲伤时离不开它,高兴时离不开它,休闲时亦离不开它。关岭布依吹打乐以乐队作基础,各种功用不同的乐曲作文本,通过在婚庆、丧葬和节庆等民间较为隆重的活动中的演奏表演,以此作载体展示出布依人丰富的精神文化和生活习俗,是布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岭布依族吹打乐的起源
布依族吹打乐是经过岁月的洗礼逐渐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虽然我们无从得知这种吹打乐产生的确切时间,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它是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结合,是宫廷宴会、游行仪仗、军队庆功等场合的首选音乐形式。有专家研究发现,吹打乐可能来自“鼓吹”。从汉朝到清朝,“鼓吹”也从产生到发展,逐渐壮大起来。北方人民似乎对“鼓吹”有所偏爱,尤其是汉族,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后来“鼓吹”被引入中原,为中原地区的各种音乐形式所吸收,又逐渐发展出了地方特色浓厚的“鼓吹”。
布依族吹打乐的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古代,演奏布依族吹打乐最关键的乐器——唢呐,其原型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吹管类乐器——“毛伦”。通常情况下初学者通过“毛伦”学习演奏技巧,是吹奏唢呐的门槛。唢呐作为吹打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其出口形态为小喇叭口。
二、关岭布依族吹打乐的乐队编制
关岭布依吹打乐拥有独特的乐队编制。基本配置为四人乐队,一对唢呐(分上手与下手,下手吹主旋律,上手吹和聲与之相配),一对打击乐(一个锣和两支绞子),一个鼓,两支唢呐分别由两个人担任吹奏,鼓手由一个人担任,锣和绞子由一个人担任演奏;常规配置为六人乐队,两对唢呐,一对打击乐和一个鼓;超常配置时人数不定,三对以上唢呐,两队以上的打击乐器和鼓。乐队编制的人数依据雇主支付薪水的高低决定。
三、关岭布依族吹打乐的艺术特征
(一)在演奏技巧上
布依族吹打乐在演奏技巧上有整体、细节之分。总体而言,布依族吹打乐中使用的吹管乐器强调循环呼吸,打击乐器强调多指共奏。具体而言,会根据吹管乐器的使用数量采取不同的演奏方法:如果是单个吹管乐器,就只分“公声”“母声”;如果是多个吹管乐器,就分上手吹奏、下手吹奏。当位于上部的手进行“公声”演奏时,位于下部的手就会匹配“母声”;当位于上部的手进行“母声”演奏时,位于下部的手就会匹配“公声”。一对唢呐则以“公声”配“母声”的方式形成多调式、多调性和声。
(二)在演奏风格上
布依族吹打乐在演奏风格上有公吹、婆吹之分,二者各具特色,个性鲜明。公吹又称公声,以豪迈有力、慷慨激昂且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见长;婆吹又称母声,以婉转悠扬、低沉细腻且含羞带怯、柔美雅致见长。演奏不拘长短,不拘形式,亦不拘于时间和地点。
(三)在乐曲结构和曲调上
唢呐有大小之分,但无论是大唢呐还是小唢呐,对于布依族吹打乐来说都意义重大。从结构上来讲,布依族吹打乐具体可以划分为如下四种:首先是头式吹打乐;其次是身式吹打乐;再次是尾式吹打乐;最后是连式吹打乐。布依族吹打乐极善抒发人们的情绪,对于不同的民俗场景,布依族吹打乐可以通过调整速度来改变乐曲的类型,比如高速可以塑造喜悦、欢欣之情;中速可以塑造优美、雅致之情;慢速可以塑造悲痛、哀愁之情。布依族吹打乐有“长调”和“小调”之分,长调主要用于丧葬场合,多用四二节拍,小调主要用于婚庆、祝寿和乔迁等喜庆场合,多用四四节拍。
(四)在曲牌上
布依族吹打乐有许多曲调,每种曲调的功用均不同。例如《过街调》(经过街上所吹的曲调)表示约客人家约的客人经过街道,需要打响声;《过桥调》(经过桥上所吹奏的曲调),表示约客人家约的客人经过桥上,需要打响声;《悲情调》(丧葬时所吹奏的曲调),用于送走亡灵,希望亡灵一路走好;《花花调》(结婚时发亲和进亲所吹奏的曲调),表示对新人的祝福。
四、关岭布依族吹打乐的现状
(一)曲谱现状
为方便人们学习和传承,布依族吹打乐的乐音都是用汉字进行标注的,歌词也是关岭布依人随性创作的,传统的音韵曲调通过特殊的歌词和乐音走进了千家万户。在此基础上,“关岭布依人又设计了一套类似唢呐的如‘喽‘伦‘利‘许‘乌‘哩等单音节词汇,这就是关岭布依人常说的‘唢呐唱词。”他们用这套新式的唱词形式记录音乐,传唱音乐,“唢呐谱”(关岭布依人记录唢呐乐曲的手写本)应运而生。
(二)乐队现状
关岭布依吹打乐以民间乐队为基础,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地布依人的生活中有较大影响。在关岭县,每个布依族村寨都有吹打乐乐队,每逢有需要的场合,都会有吹打乐乐队出现。
(三)发展现状
作为关岭县布依族传统器乐演奏的重要构成部分,吹打乐成为当地民间特有的表演形式,对强化民族认同感亦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这种民间器乐还具有民族音乐学和民俗学的研究价值。“2009年,贵州市惠水、水城、兴仁、关岭四县联合申报布依族吹打乐,后来布依族吹打乐成功被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至此,布依族吹打乐的申报认证工作正式落下帷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民族音乐文化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一些民族音乐甚至被排斥在外,越来越多的人缺乏对其的关注。布依族吹打乐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布依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对于此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希望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注,以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五、結语
笔者通过对关岭布依族吹打乐的研究,力求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对这一传统民间器乐的关注,希望能对关岭布依族吹打乐的各个方面进行一次较为系统地梳理与归纳。从一个研究者的理性角度出发,可以有利于关岭布依族吹打乐这项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与发展。在“非遗”视野下,传统器乐的保护刻不容缓,就传统器乐保护而言,应对其音乐形式进行原汁原味的完整保存,不能丧失其独特的地区音乐韵味,同时在完整保存的基础上进行有条件的创新,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杨晓辉主编.关岭非物质文物遗产典藏[M].贵州人民出版
社,2013.
[2]陈钟华.关岭县志访册[M].贵州省图书馆,2010.
[3]杨彩艳.吕梁民间吹打乐调查[D].山西大学,2011.
[4]张晓艳.赣南客家民间仪式中吹打乐形态研究 ——以于都
唢呐“公婆吹”为例[J].四川戏剧,2014(07):90-92.
[5]梁朝文.布依族吹打乐[N].贵州民族报,201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