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号演奏艺术的民族化特性探索
2019-09-28周鹰
摘要:小号虽作为舶来乐器,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却受到我国小号演奏家与作曲家们的青睐,他们积极探索如何在作品与演奏中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奠定了小号在我国的发展基础。笔者认为,创作演绎民族化作品是我国小号发展永恒主题,是中西合璧的民族化音乐创作观念的体现。本文从探索小号作品与演奏技巧的民族化元素出发,旨在保留小号演奏特色的前提下,拓展我国小号的表演技术,展现我国音乐特有的审美趣味,推动我国小号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小号;演奏;民族化;民族小号演奏
一、引言
作为西洋高声部乐器中个性强、表现力丰富的代表,小号的创作与演奏未曾离开西方音乐对曲式、和声、律学的审美需求。新中国成立后,小号进入我国发展,音乐创作、演奏与教学方面被赋予了我国音乐特有的民族化特征,一些优秀的民族小号作品相继问世,西方音乐文化与我国民族元素相互碰撞融合,使得我国小号音乐得到很大发展。当然,这门舶来艺术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在保留小号演奏特色的同时提高我国民族音乐艺术表现力与演奏技术,展现与迎合我国音乐特有的审美趣味,是本文研究的方向。下面先来看小号作品中的民族化特征。
二、作品中的民族化特征
(一)题材选择
我国小号作品先是在题材上迎来民族化的转型,一些民间乐曲与歌曲相继被改编。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小号表演艺术家朱起东先生在此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如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小号独奏曲《阿拉木汗》、根据陕北民歌 改编的 秋收》根据我国笛子独奏曲改编的 《喜相逢》 等。除了改编民歌民曲外, 作曲家们在创作其他同题材的 作品时也融入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如许林先生的《溜冰变奏曲》, 罗平先生的《帕米尔的春天》,黄日照先生的《山歌》,陶嘉舟先生的《赶车》等,都是我国民族小号优秀作品的代表。这些作品在体现民族音乐旋律与节奏特征的同时,不乏在创作手法与演奏技术上的突破。改革开放之后,作曲家与演奏家的个性得以充分施展,一些前沿的创作与演奏理念再次与我国民族音乐碰撞,小号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由人民解放军乐团作曲家王和声先生创作的《月光下的舞步》反响十分强烈,此曲选用民间音调 《阿细跳月》的素材作为动机,小号细致宽广的音色展现了火树银花下,彝族人载歌载舞、欢乐喜庆的壮美画面。
(二)创作风格独特的地理环境与风俗文化造就了我国民族音乐特有的创作风格
笔者认为,创作风格的民族化既是国人审美趣味与美学追求的体现,又是我国小号音乐成熟的一個重要标志。如许林先生创作的小号协奏曲 《刘三姐》,这首作品在旋律、调式以及节奏的选择上都力求体现广西地方戏与民间歌舞的特点:首先在旋律的选择上,该曲将宜山民 歌、柳州山歌中的“棒冬棒冶”“柳柳罗冶”等极富广西地域特色的民歌唱句与小号的音色相融合:其次在调式的选择上,该曲将西方调式与中古五声调式相结合,以降 B大调为核心,在序奏以及其他乐章的首尾运用了商、徵、羽、角调式,体现了浓郁的广西民族音乐特色;再者在节奏的运用上,该曲采用了借助旋律变奏以及调式调性变奏的方式,在体现民风的同时也展现了小号独特的音色。类似的作品还有黄日照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嘎达梅林》、罗平的《牧羊姑娘》等。
三、演奏技巧与民族化审美需求的融合
小号来自西方,其构造、音色、演奏技巧都是在西方和声、曲式、律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作曲家在演奏我国民族作品时,需要用小号来模仿我国其他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 将小号的音色特点与我国民族音乐的审美需求相融合。
小号除了被用于模仿其他民族乐器的演奏效果之外,还被用于模仿各种声音。如陶嘉舟创作的《赶车》,此曲风格鲜明、生动有趣,在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以及和声安排上都颇具我国民族音乐特色,尤其是在全曲的结尾处,模仿马儿嘶啸的乐句更是全曲的点睛之笔。该句采用弱起的 慢板,先后以“连吐断奏冶”双连双吐冶 的技巧来表现马下坡时轻快悦耳的马蹄声。 演奏时需要演奏者按一半活塞 的同时用足气,从最高音颤抖着向下滑奏,这样的技巧虽惟妙惟肖、扣人心弦,却也十分考验演奏者的气力、耐力与控制力。
笔者认为,可以结合我国民族声乐的 演唱技巧,这是因为民声的气息和表演极具民族个性。此外,从气息、行腔入手有利于推动小号演奏技巧的民族化发展,进而提高我们现有演奏水平与审美标准,建立我国特有的小号教学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现现代小号民族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虽取得了一些成就,却也面对诸多挑战。作为我国现代小号的教育者、研究者,弘扬与发展优秀民族小号作品,推进小号民族化发展,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张亚伟.中国小号作品民族风格研究[J].音乐研
究,2015(03):42.
[2]元迎春.浅论中国小号作品创作和演奏的民族化问题[J].中
国音乐,2008(02):76.
[3]桑建良.小号演奏艺术的民族化特性探索[J].音乐研究,
2006(01):27.
作者简介:周鹰,四川省凉山州歌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