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规律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2019-09-28吴进罗文芬
吴进 罗文芬
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命题专家喜欢将一些重要的历史发展规律,渗透到高考试题里,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和特点的认识。学生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就无法理解试题的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难以做出正确的解答。因此,在高考备考中,老师有必要将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总结出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它们。这样,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和学科素养,又能提高学生对相关试题的洞察力,提高解题的准确率。笔者在整理“中国古代的农业”这个专题的高考试题时,发现其中考查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笔者结合具体的高考试题,将其整理如下,希望能够对高三的备考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中国古代土地政策的变化规律
中国古代的土地政策,以唐朝中期为界,有着明显的变化规律:唐朝中期以前,政府实行干预土地所有权、抑制土地兼并的土地政策。如两汉时期的“限田之议”,曹魏时期实行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以及从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了近三百年的均田制,都是这种土地政策的体现。唐朝中期以后,由于土地国有制破坏以及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政府“从此不再直接控制和干涉民户土地,不再履行对臣民进行田业授受、均衡土地占有的传统政策,占田限额随之取消,‘不抑兼并开始成为国家基本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变化,对当时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农业经营形式乃至政府的税收政策,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以下面两道题为例,来进行说明:
【例1】(2013年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 中央集权弱化 B. 流民问题严重
C. 土地兼并缓和 D. 自耕小农衰退
【例2】(2016年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在这两道高考里,我们可以看到:唐朝中期以前,政府干预土地所有权、抑制土地兼并,因此限制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耕小农经济。唐朝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失效,转而“不抑兼并”。随着政府土地政策的变化,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所以就出现了题目中“自耕小农衰退”、“主户”人数少、“客户”人数多,租佃制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现象。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规律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同样有着明显的变化规律:“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发展,以唐两税的颁布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大体上是朝舍地税人的方向发展;在后期反过来又向舍人税地的方向发展。”“舍地税人”指的是以人丁为主要的征课对象。如曹魏及西晋时期实行的户调制、唐朝实行的租庸调制等,其共同的特点都在于重户、重丁而轻资产。为了保证税收,政府要制订严格的户籍制度,对民户进行控制,防止民户逃亡。“舍人税地”指的是按照土地、财产的多少征税。如唐朝中期实行的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唐朝之后,宋代的“两税”、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都体现了“舍人税地”的精神。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规律,在下面这道高考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例3】(2011年全国卷(大纲卷))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 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 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 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这道题考查的是明朝后期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明朝后期,政府实行“一条鞭”法,其特点是:不仅按照土地数量来征收赋税,而且将过去按人丁征发的徭役也摊入田亩之中。这样一来,政府赋、役的主要对象都是“田主”。所以就出现了题目中佃户欠租,官府仍然“勒令田主完粮纳税”的历史现象。
三、中国古代农业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规律
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政府赋税政策的调整,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发生着改变。以唐朝中期为界,中国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特点:“在前期,生产关系中保留着较多的奴隶制残余,剥削者对劳动者采取强烈的超经济强制,实行人身占有。而其后期,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关系更多地体现出其成熟时期的特点,超经济强制有所减弱而经济强制相对增强,人身占有也较前松弛。”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这种变化趋势,在全国卷的高考试题中也有体现。我们以下面两道题为例,来进行说明:
【例4】(2016年全國卷Ⅰ)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例5】(2016年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016年全国卷Ⅰ的这道选择题,呈现的是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汉代,大地主田庄的经营,以集体耕作为主。在田庄上耕作的农民,包括佃农、宾客和雇佣者,被称为“徒附”,他们的劳动受到庄园主的严密监督,并对庄园主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到了明朝,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租佃制经营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这种情况下,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如上面2011年的高考题中呈现的佃户欠租,地主没有办法,以至于要通过借高利贷来应对政府的税收;2016年全国卷Ⅲ中,雇工态度的变化,固然与这个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及手工业的发展有关,但也生动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有了自主择业和自由流动的自由。
综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上文论及的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是其具体表现。全国卷对这些知识的考查,体现了命题专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脉络和特点的关注。因此,在高考备考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一个个具体的历史概念,还应该让他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趋势和特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高屋建瓴的把握高考题的命题意图;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深化他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
责任编辑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