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2019-09-28莫祖军
莫祖军
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成为华南师范大学“华附联盟”中的一员后,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华南师大教育发展中心和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组织联合举办的“学校高级管理者信息化素养与领导力全球研修班”的培训学习。本次行程出发之前,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吴颖民教授向我们提出了考察芬兰教育的几点要求:一是要在学习考察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用以完善自己学校的管理制度;二是要关注芬兰五年一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学阶段的选课体制、教师的培养及职业状态;关注芬兰学校的建筑和学校的设施设备,包括教室的打造、人性化、个性化等;关注芬兰的建筑及商品创意的独具匠心和特点等;三是要带着自己教育管理中的疑惑和问题去考察,争取在考察中找出解决自己疑惑和问题的方法。随后,姚轶懿主任的讲座《我们从芬兰学什么?》则向我们展现了芬兰教育的多彩。身未动,心已远,驰名中外的教育神话是否名副其实?我拭目以待。
一、芬兰教育——主思变
这次的芬兰之行分两部分:一是出席9月25日—26日为期两天的的第三届芬中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二是实地考察芬兰的中小学校。
9月25日上午9 ∶ 40,第三届芬中基础教育高峰论坛在拉普兰大学礼堂如期举行。我们“华附联盟”学校及其他学校共13位校长,借助“第三届中芬基础教育高峰论坛”的国际交流平台,与中芬两国教育研究者、校长、教师以及地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面对面学习交流。他们深刻回顾并剖析2016年芬兰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与要点,以及课程改革的核心、改革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办法和遇到的挑战等话题,解析当今教育所面临的变化与挑战,共同探讨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这使我们对芬兰的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除了芬兰专家的分享,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陈泽芳为代表的中国教育者们也受邀在论坛中作分享发言,向芬兰教育同行传递来自中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校长们会后分别走进了位于罗瓦涅米和赫尔辛基两地的中小学校进行参观访问,一探芬兰课堂的魅力。同时,传递了中国教育发展现状及本校特色情况,为芬兰同行们带去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及具有学校代表性的纪念品,搭建中芬教育交流的桥梁。此外,部分中国校长根据自身学校所需,与芬兰教育界相关负责人签署了芬中姊妹学校框架协议,希望未来通过芬中校际合作,更好地助力我国教育的提升和发展。
二、芬兰课堂——法自然
27日上午,我和郝校、小阳老师先行去听了拉普兰教师培训学院附属学校二年级的一节芬兰语课。一进门,我便感受了一种自然而又亲切的氛围。课堂上所学内容并不多,只是要求學生用芬兰语文字或画图的形式表达、描述一个小故事,然后让几位孩子把自己的“作品”通过背投展示出来并叙说。孩子们在台上一点也不胆怯,只是稍带羞涩地讲述自己“作品”表达的意思。课后,学生洗手、排队、有序地走到洁净明亮的自助餐厅吃午饭。整个过程自然有序,没有喧哗,没有弄出响声,没有浪费食物。可以说,从教室布置到课堂展示,再到课后秩序的维护,自然之法就如一根无形的线前后串联起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芬兰教育。
课间休息,已经完成了任务的孩子们可以玩游戏、可以自由阅读,或者三三两两的小声交流;没有完成任务的孩子则接受老师的一对一辅导。两方互不影响,师生亦其乐融融。课堂低调、平和、自然,没有那种比学赶帮超的激进场面。这就是芬兰教育长期坚守的“一个也不能少”的课堂文化和“以少胜多”“以慢胜快”的教学生长。
我们听完室内课后,到了运动场观摩他们的体育课。运动场不大,不同年级的几十个学生在“玩耍”――有踢足球的,有打羽毛球的,有“扔”网球的,有“抢”篮球的,有“抛”排球的……没有统一项目,没有统一要求,学生们自由自在地“玩”着。一节球类课怎么学五、六种球,这么多人且是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是为了让学生自己选择,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球类。
如果把中国的教育模式称为“先见树后见林”的话,芬兰的这种上课模式则称为“先见林后见树”模式。“先见林”就是让学生先了解整体课程概念与学习目标的全貌,再进行施教的教学模式。例如芬兰的“花式溜冰课”基础教学,是老师先在一堂课里示范、教导好几样姿势、技法,且一个动作顶多教8到10分钟就换另一个动作。短短45分钟,学生就会接触到4、5种技法和概念。善用“先见林,后见树”,能让孩子在渐进式多元化的教学中,看到事物与学科的大致面貌,从而点燃他们持续学习下去的兴趣和欲望,当他们养成有心用心持续学习之技,师长们再将适时需要专研的“树”一一经过整理后循序深入教学。这是值得我们深思而图改的。
走进芬兰的学校,深入其室内室外课,我真切地感受到芬兰教育文化之“境”:即净、静、竞、劲。这教育之道,没有刻意刻板、没有花里胡哨、没有成绩排比,有的是无为胜有为的道法自然。
三、芬兰环境——衍文化
教育文化是教育的升华,具有传承性、延续性。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文化从小便给孩子们铺垫肥沃的土壤,一点一滴地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直至长大,成为社会人的他们,依然在欣然接受这种教育文化的熏陶。
9月23日上午,我们一行人登上了前往芬兰的航班。芬兰空姐的热情服务也是一流的。当她来到我面前收午饭后的杂物,我赶忙要把盛杂物的托盘递上,她却示意我放回原处,让她来收拾,说这是她的工作,乘客理应接受她的服务。这也许是芬兰基础教育的成果。
下午六点左右,我们到达了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走过车站大厅,行至站台登上火车。整个过程没铁警盘问,没有安全检查,没有神色匆匆、步履如飞,没有聒噪不安、嘈杂熙攘,一切是那样的自然自如。火车上,空间不大,设计却独具匠心,枕头边就是灯的开关;小憩后睁开眼,时间便跳入你的眼睛;车厢设有卫生间、淋浴装置,干净整洁……所有设计都显精致而人性化。
火车缓缓行进至罗瓦涅米市火车站。没有站台,只有一个“罗瓦涅米火车站”的路牌竖在路边,铁轨和地面是同一个水平面的,而且几乎就是泥土面。并且,它没有出口和入口,直接就是路边了,下车的和上车的旅客就这样擦肩而过,如上下公交车一般。这和国内拥挤的火车站大相径庭,让人倍感舒适、奇特。
晚餐后,我们迎着晚霞,沿着湖堤,散步。一路金黄,延至天边,诗意动人。银湖碧水,与天与云与山与人,相映成趣。大伙忘情山水,一路走,一路拍,要把芬兰的美请进心里来……人与大自然恣意纵情地怒放着自己。
芬兰人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崇尚平等,本乎教育。而今我們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来此参访学习,正是希翼在此教育之源寻甘泉、取活水。芬兰的人情、芬兰的美景,无处不彰显着芬兰教育文化的魅力。
四、芬兰借力——启悟多
芬兰一行,我感慨良多,以下是我实地考察芬兰基础教育后总结出来的几点看见。
1. 源于信任的芬兰教育文化的“净”与“静”。
“净”即干净,“静”即安静。芬兰人口只有540多万,就人口数量而言是北欧的一个“弹丸小国”,但她的国土面积33万多平方公里,可谓是地广人稀;芬兰有19.9万个岛屿,素有“千岛之国”之美称。到了芬兰,你根本看不到铺天盖地的教育公司和补习班招生的广告,没有来自非教育主流的打扰,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方净土”。那么,是什么因素让芬兰的教育文化成为“一方净土”?是信任!
国家教育部和教育委员会信任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信任学校,学校信任教师,家长信任学校和教师。因此,在国家核心课程大纲的指导下,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制定本地的课程大纲,学校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本校课程大纲。芬兰教师在工作中会得到极大的尊重与信任,拥有很大的教学自主权,可以自己选择教材、教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2. 充满活力的芬兰教育文化的“竞”和“劲”。
“竞”指芬兰教育文化的竞争力,“劲”说的是芬兰教育文化的强劲的发展力。芬兰教育的特别之处,有一个“不争”的教育理念。正是在这种“内不竞争”的教育理念下,芬兰教育才得以在国际的竞争中位列榜首。作为一个人口小国,芬兰看到的不是那一小部分精英,而是那更宝贵的值得关注的大多数受教育的群体。在芬兰的教育里,“决不放弃一个孩子!”
芬兰教育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芬兰强大的基础教育根本在于教师的强大。在芬兰,师范专业有着严格的选拔机制。高中生在申请师范专业的时候,除了要看在校成绩,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潜质,更要有热爱教育的态度。每年的申请者中只有10%的录取率。二是芬兰尤其重视预备教师的教育实践。芬兰所有培养教师的大学都有配套的中小学,作为固定的师范生教育实践学习基地。预备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和不同要求,分别要完成教学实习,直至可以独立组织教学和驾驭班级学生管理。在整个师范专业学习过程中,也会根据他们的学习表现情况,淘汰不适合的预备教师,确保教师队伍的优秀。三是芬兰对教育的指导、咨询与评价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芬兰教育家认为,作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必须具备七大能力:思考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照顾自己及他人、安排日常活动的能力;文化互动及表达能力;多元文化识读能力;信息通讯技术能力;工作及创业能力;社会参与度及影响力。芬兰基础教育中的评价机制的目标是:保证必要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激励学习。在评估体系中,学生不被相互比较,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反思。老师帮助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个人成长需求。
芬兰教育文化干净、安静,是一面明镜;道法自然,于无为之处得有为,芬兰教育文化向世界展现了其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后记
在教育界的喧哗嘈杂中,我渴望能有安静的学校。学校静下来,有价值的教育才会出现。在安静的校园,教师安静教书才能敬重常识,保持理性思维,既能深刻地思考复杂的问题,又能展示简洁平易的教育风格;学校不被折腾,教师不盲从,富有智慧的教师站在讲台,学生才可以安心地学习。
现今,我们学校的校园内绿树成荫,芳草晴翠, 山花飘香,鸟语声声,美妙动听……还有每学年度的读书节和诗文吟诵会、科技节和创新产品展示会、艺术节和文艺汇演、体育节和校运会、“十大歌手”比赛、乐器演奏比赛、相声比赛、舞蹈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 “弹指如飞”比赛、各种球类比赛……我们还拥有了一份校报——《惠阳华附》,通过她展现师生的风采,这也是我的一个心愿,应成为我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让师生尽情地享受宁静又美丽的校园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享受精神家园带来的快乐时光。这,是我对教育的初衷。
责任编辑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