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伴下肢骨折非手术病人的护理
2019-09-28王恬高燕
王恬,高燕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青岛 266034)
由于诸多因素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下肢骨折后,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治疗效果较佳。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情绪波动较大,出现下肢骨折后患者的配合度较低[1],因此,开展良好的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该院给予精神分裂症伴下肢骨折患者实施基础护理的同时给予康复护理,可促进下肢骨折处良好愈合,避免畸形,恢复下肢运动能力。因此,该组研究特选取入选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的40例精神分裂症伴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伴下肢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 8例,年龄 23~58岁,平均年龄(32.45±3.67)岁,骨折位置:股骨7例,胫骨6例,腓骨4例,踝骨3例;观察组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3.79±4.61)岁,骨折位置:股骨 7 例,胫骨4例,腓骨5例,踝骨4例;两组临床资料数据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骨牵引治疗,对照组实施骨折常规护理与精神分裂护理相结合,精神分裂护理方法:护士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获取患者的信任,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情绪变化,针对出现妄想患者应立即告诉患者是幻觉[2]。骨折护理方法:护士要定时定量给予药物,指导患者用药,一定要监督患者口服药物,服用后也需仔细监察,避免患者将药藏起不服用。针对拒绝服药者也应耐心劝导,告知服药的必要性,及时将患者情况反馈给主治医师。必要时可配合医师肌内注射氟哌啶醇,开展保护性约束等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1)制订完整康复训练计划,由临床医师与患者家属共同商讨患者病情与康复训练计划,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的恢复情况。(2)发挥亲属作用,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亲人的依赖性与信任度较高[3],加之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较为了解,因此,在开展护理服务过程中应邀请患者家属通过进行康复功能训练,由护士指导患者家属掌握康复训练的要点,帮助患者开展功能锻炼,使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早日恢复。(3)心理辅导: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疾病较为严重,在开展功能康复锻炼期间,也应开展心理辅导,由护士在心理医师的指导下完成,提高患者对康复锻炼的认可度,提高患者在功能锻炼中的配合度。(4)康复训练:①肌肉收缩训练:术后8 h,由护士指导患者开展肌肉收缩训练,5 min/次,3次/d,同时开展吊架锻炼,10 min/次,3 次/d[4-5]。 术后 6~10 d 开展屈伸运动,分别锻炼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反复进行关节的伸展与弯曲;卧床2~3周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髋关节内旋、外旋运动;卧床3~4周时可下床进行步行练习,利用拐杖等辅助;待骨折愈合后可脱离拐杖,练习独立步行。②辅助治疗:护士通过电刺激、按摩、针灸等物理疗法,2次/d,连续6周,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经精心护理后的护理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下肢骨折的愈合情况,是否出现畸形愈合,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患者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越佳[6]。
1.4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t值检验并用(±s)描述,计数资料以χ2值检验并用百分率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护理后均获取良好护理效果,观察组20例患者均全部治愈,治愈率均达到100%,随访6个月未见其他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20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随访6个月内出现5例畸形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5%;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s),分]
表1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s),分]
分组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20)观察组(n=20)t值P值51.21±3.8152.69±2.971.3701>0.0581.25±2.6792.64±2.4614.0304<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伴下肢骨折患者多采用非手术方式治疗,多采用骨牵引治疗,治疗期间要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使患者可配合医院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组研究结果提示,与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康复护理干预,促进患者早日痊愈,预防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护士在开展护理服务期间,应注意以下四点:第一,需要加强心理护理,护士需熟练掌握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的技巧,也需掌握基础心理学知识,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患者作为服务的主要对象,通过优质的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使患者及其家属可充分信任医护人员,积极配合医疗服务[7]。护士通过日常护理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对于患者出现的恐慌、疑虑等不良情绪,可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必要时可由心理医师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进行干预,使患者可主动接受治疗,提高配合度。第二,加强基础护理:应用骨牵引治疗期间,指导患者进行咳嗽训练,护士的操作要准确、轻柔,定期帮助患者翻身,翻身时可利用支托协助患者,取舒适功能位,护士也应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扣背、抬高患者等操作,促进患肢恢复。第三,及时处理骨折异常状况,应用石膏固定过程中,下肢皮肤易受石膏压迫,血液供应情况相对较差,因此,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石膏固定边缘的皮肤温度、颜色变化,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与医师进行联系,及时给予有效处理,避免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8]。第四,在护理过程中要定时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抬臀,保持尾骶部处于干燥状态,预防压疮发生。每日帮助患者擦拭上肢,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伴下肢骨折患者应用非手术方式治疗时,给予患者康复护理干预,促进患者早日痊愈康复,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