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术后开展预见性中医护理干预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19-09-28魏兴华
魏兴华
(洛阳市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通等意外事故频繁发生,骨折发生率越来越多。下肢骨折发生后,患者血管内膜出现损伤,且经骨折手术后,需卧床长时间静养,极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1]。所以,对患者的预见性防范护理非常重要。预见性中医护理运用中医知识,针对患者病情,对潜在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能有效降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文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0月为研究时段,对下肢骨折术后开展预见性中医护理干预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现将护理干预的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骨科收治的86例下肢骨折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X线片、CT、MRI及临床检查符合下肢骨折标准;均行骨折术;均自愿参加此次研究。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重要内脏器损伤。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3):对照组年龄16~71岁,平均病程(40.2±3.8)岁,病程 1~10 h,平均病程(5.4±1.3)h,男22例,女21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1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0例,股骨髁骨折8例;研究组年龄 18~71 岁,平均年龄(41.5±3.2)岁,病程 1~9.6 h,平均病程(5.3±0.9)h,男 23 例,女 20 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1例,胫腓骨骨折1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股骨髁骨折7例。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即:术前进行足底静脉充泵按摩下肢,30 min/次,2次/d,以预防血栓;术后进行疼痛护理,采用听轻音乐、聊天等方式转移和缓解患者疼痛,避免凝血功能异常;术后指导患者早期功能活动,30次循环/次,3次/d,有利于血液回流。研究组在此基础之上行预见性中医护理,主要包括:(1)饮食护理。患者骨折早期因骨断且筋损伤,容易出现气滞、血瘀内阻、疼痛肿胀,应指导患者以清淡、粗纤维和活血化瘀饮食为主,避免出现便秘。因气滞血瘀和便秘会引起腹内压增加,对下肢静脉回流产生影响,所以,首先应从饮食上进行活血化瘀,并保持大便通畅。可用三七、当归各 10 g炖鸽子,1次/d,食用 7~10 d,另外还可食用田七瘦肉粥、薏仁粥、莲藕桃仁汤及田七冲服等。(2)按摩穴位。使用点按、按揉或指推法按摩患者水泉穴、地机穴、足三里穴、委中穴、筑宾穴五大穴位,用手拇指端按压,力度以微酸痛为准,按压、松开为一次,10~20 次/次,2 次/d。 (3)熏蒸护理。 使用艾条熏水泉穴、地机穴、足三里穴、委中穴、筑宾穴五大穴位,还可用温和、回旋及雀啄灸,10~15 min/次,以皮肤现红晕为宜;另外,可用海桐皮、伸筋草、乳香、当归、川芎、白芷等熏蒸小腿和膝部,30 min/次,2次/d[2]。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康复情况。并发症包括:便秘、下肢静脉血栓,静脉血栓判定标准为:患肢出现压痛、肿胀、发硬,活动后更明显,伴有心率加快、发热,沿血管可见条索状,远端肢体皮肤青紫、肿胀,足背和胫后动脉脉动减弱;康复情况判定标准为:基本功能恢复,且无并发症。(2)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
1.4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n(%)]比较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s)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康复情况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6%,研究组为4.7%,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康复率为67.4%,研究组95.3%,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和康复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7%,研究组95.3%,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骨折是临床外科中常见疾病,发生下肢骨折后,患者下肢血管内膜损伤,导致血液流速减慢,血液出现凝固状态,血小板聚集力增强,且炎性因子浸润,极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3]。下肢出现下肢静脉血栓频率较高,与高龄、长时间卧床和术后护理等因素有关。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治疗,血栓会逐渐扩张至近心端,脱落后会引起肺栓塞,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甚至引发猝死[4]。所以,进行有效的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预见性中医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广泛应用,具体是指护理人员综合分析判断患者生理变化、静脉血栓发展规律及具体临床表现,运用中医医学的相关知识,找寻出潜在风险因素,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护理,以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5]。该文通过运用中医知识辩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因早期骨折,损伤筋骨,导致气血阻滞瘀阻,呈湿热下注现象[6]。运用合理的饮食调护,以清淡、粗纤维和活血化瘀为主,可润肠通便,起到活血化瘀、行气消肿作用。通过对水泉穴、地机穴、足三里穴、委中穴、筑宾穴五大穴位的按摩可消散局部疼痛的气血阻滞,且能促进经络气血运行,起到舒筋通络、活血散瘀的效果。水泉穴是肾气深聚处;地机穴按摩可活血化瘀、补益气血;足三里穴是胃经、胃气汇合处,按摩可调理胃气、温中散寒;委中穴聚集着上下运行血液,按摩可调整机体经络,预防麻痹;筑宾穴同肺金之气,按摩可散热降温。另外,再对五大穴位进行艾条熏,艾火的温热刺激使皮肤充血,扩张毛细血管,提高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有效缓解及消除平滑肌痉挛现象,增强局部皮肤组织代谢,消散炎症、血肿、粘连及渗出物,以降低静脉血栓形成。
该文通过对两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进行不同护理,结果显示,预见性中医护理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便秘发生率均为2.3%,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的18.6%和14.0%,且常规护理组康复率仅为67.4%,显著低于研究组的95.3%。另外,常规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76.7%显著低于预见性中医护理组的95.3%。结果说明,通过预见性,进行积极主动的防范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同时保证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预见性中医护理措施应用在下肢骨折术后,能对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降低起到明显促进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