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西班牙语”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研究
2019-09-27缪斯戴涛
缪斯 戴涛
本文系2018年度西南科技大学龙山计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阶段性成果(编号:18LSXY20)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体育+西班牙语”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分析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体育+西班牙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策略:要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坚持按需施教和因材施教,在教学思想上要体现终生学习的态度。
【关键词】 “体育+西班牙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
一、“ 体育+西班牙语”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影响下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单一的专业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多元化人才日益增长的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其中,优化和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关键词,这不仅对优化合作的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还对创新合作的方法和方式引入了新思路,也对高校人才的培养的理念与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从灌输知识,提升到培养能力上来。随着我国国际交流影响力的日益彰显,对“体育+西班牙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悄然而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如何协调资源现状和长远发展的需求, 如何培养大量合格的“体育+西语”复合型人才, 是我们应该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方面进行探讨和进一步深化的重要课题。高校应借助其有效学科优势,充分整合学科平台与国际合作渠道与资源,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复合型语言人才,这不仅是对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的积极应对,也是对社会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努力实践,更是对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有力探索。
2、有利于社会需求的适应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单一的外语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国际需求,为培养适应发展趋势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育+西班牙语”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方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距离遥远等限制性因素,中国与西班牙和拉美西语国家的往来并不频繁,由此导致国内西语人才的需求不大。虽然西班牙语目前在国内仍然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小语种”,但从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人口数量来计算,它是仅次于汉语的世界第二大语言,是联合国安理会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欧盟的官方使用语言,可见西班牙语的广泛性、实用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际体育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与西语国家在体育交流方面日益密切,迫切需要很多既通晓体育比赛知识, 又掌握西班牙语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 大量西语国家教练、运动员加盟我国体育队伍的建设, 西语国家的体育机构进驻我国, 对“体育+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我国在体育领域的发展也正面临许多困难亟待解决,国家已出台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促进体育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 这也需要一大批既愿意投身体育事业,又能熟练使用外语工具来获取其他经验和方法的复合型人才。历史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等诸多因素,成为培养“体育+西班牙语”复合型专业人才难得的机遇。
二、“体育+西班牙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当前我国复合型人才及培养模式现状
就我国现有“体育+外语”人复合型才培养来说,开设体育专业和外语专业的各大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成熟的教育管理模式,丰富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学习坏境,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各种各样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 培养语种不多元,未能突破英语单一语种的框架。以河北体育学院开设的体育外语专业和以成都体育学院开设的外语专业为例,[1]很多高校的体育学院开设了体育外语专业,不过其语种只有英语一种,没有设置小语种人才培养,而一次大型赛事基本需要几十个语种体育外语人才, 如北京奥运会就需要 55 个语种的人才服务。[2]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综合性需求,培养目标不明确,一些设有外语学院的高校,虽然开设了西班牙语专业, 如吉林体育学院西班牙语专业,但在主要课程里却没有体育类课程的设置, 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基本延续西班牙语语言学科的理论体系而制定,存在着培养规格和社会需求的脱节等问题;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目前体育复合型人才培养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实践课程相对较少,缺乏相应的实习实践基地,[3]学生在学习过程缺乏主观能动性,整个环节忽视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语言知识的积累和体育专业的学习没有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缺少彰显体育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鲜明特色。
2、“体育+西班牙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如果教育可以理解為“培养何种人才”(培养目标)和“如何样培养”(培养方式)两方面的结合,那么其本质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是指为受教育者建构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4]另一方面也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现代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人才标准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运行方式,[5] 而复合型人才,是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人才。“体育+西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了打破西班牙语和体育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跨学科的有机融合。在其整个培养过程中,应将两个学科在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模式、教学途径等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化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外语人才的培养,在内容结构上把重点放在纯语言的训练上,在领域范围上,未能突破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框架,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复合需求。因此,体育+西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以能力提升为出发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首先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需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体育+西语”人才的培养既要应对我国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大趋势,也要着眼于我国体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根据国家发展态势和学科发展规律,培养专业人才,进行人才储备。从领域选择上来看,重点针对西语国家所擅长的体育学科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如足球、网球、篮球等方面的翻译人才,着眼与项目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学习;同时,还应在我国传统体育学科,如武术、太极拳、乒乓球等,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我国传统与优势体育事业的传播与协作。从人才结构来看,一方面着重储备比赛翻译、信息翻译、外宣翻译、训练翻译等应用型翻译人才,顺应经济与市场发展需要; 一方面着重储备体育教学,体育培训等教育人才,满足人文发展与文化建设的需求。以西班牙语知识为桥梁,以体育学科技能为支撑,将国家间的交往与体育学科间的交流相融合,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整合。
其次,应以能力提升为目标,“体育+西语”人才培养的重点应把握住学生体育学科技能和西班牙语语言能力这两个方面。把课堂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语言水平提升和社会需求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大量实践锻炼,培养出一批既掌握西语专业知识,又具备体育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要注意培养模式中“复合”与“应用”的融合。复合是指将西班牙语和体育两大学科进行相互渗透,彼此交叉,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底,同时还要掌握体育知识;应用则在于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西班牙语,掌握体育学科技能,将语言与体育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在具备语言水平,体育技能之外,还具备外事、文化、新闻、教育等广泛知识。
三、“ 体育+西班牙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1、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
“体育+西班牙语”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考虑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要注意教学内容应与实际锻炼的结合,教学方法具备多元化的个性,让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参与实践与语言的结合,了解体育项目,做到西班牙语与体育学科渗透。在西班牙语课程的授课环节中,教师应努力给学生营造体育西语的氛围,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在教学方法上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按需施教和因材施教
由于环境、教育、学生自身经历的实践以及先天遗传的不同,每个学生之间具有个性差异。而体育专业学生和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上和外语专业学生有所不同,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认真对待这种差异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如此,才能把社会的客观需要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体育+西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动机上基于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根据学生对不同专业选择的需要实施教学,以达到学以致用。
3、在教学思想上要体现终生学习的态度
语言和体育的学习,都需要平时积累与日常操练,学科的特殊性体现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终身教育思想。强调高等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掌握工具性的知识,增强其实践性学习技能,掌握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知识构造,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
四、结语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市场需求对人才的需求是具有不稳定性、局限性、短期性和滞后性的,而人才培养是一个相对稳定、全面、长期和超前的过程。因此, 我们在“体育+西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必须自始至终地采取有力措施,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打好扎实的外语基本功与体育学科基础知识, 以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這一坚定不移的目标迎接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的挑战,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和科学的规划之上。
【注 释】
[1] 李在辉.体育翻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7.87-90.
[2] 刘云,亚然.河北省高层次体育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5.10.113.
[3] 田学礼.我国体育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及途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 31(3)106-108.
[4] 陈祖福.面向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 1996.5.3-7.
[5] 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25-127.
【作者简介】
缪 斯,女,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教师,智利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研究学硕士.
戴 涛,女,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