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治理现代化初步探析

2019-09-27陈磊邓雅杰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必然性实现路径内涵

陈磊 邓雅杰

【摘 要】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的政治工程和民生工程,既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也需要乡村基层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必然性和实现路径三个维度进行了理论探讨。探讨实现路径:党的领导是根本,国家引导和政策支持是前提,主体是一核多元,治理依据是法规俗约,治理重点是界定权责和实施五个民主形式。

【关键词】 乡村治理现代化;内涵;必然性;实现路径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1、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概念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和现实要求,按照宪法法律和其他有关约定,多元的乡村治理主体和参与主体共同参与、平等协商和相互协调乡村公共事务的处理、公益事业的合作和其他公共利益的共享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动态过程。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深刻践行了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核与精神实质,也鲜明体现了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

2、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定位:基础性地位

由于基层治理现代化在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居于广泛基础地位,乡村治理现代化又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内容和基本形式,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在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居于更基础性的地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地位不仅是由中国几千年发展历程中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所决定了的,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的特定产物和现实表现,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内容和方式,这也决定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于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实现“两个百年”战略目标的重要使命和重大意义。

3、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特征:民主性、法治性

(1)民主性特征。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民主化特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治理主体之间是平等的;二是各治理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直接参与;三是各治理主体以合作、协商和协调的方式形成共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既保证了民主化特征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同时也从理念认同、制度规定和实际运行三个维度对民主化特征进行具体化和现实化保证。

(2)法治性特征。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化特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治理主体按照宪法法律的规定充分行使自己的法定权利和积极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二是各不同权力主体规范各自权力的行使和积极承担各自的职责;三是依法治村,对现实不适情况进行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调整和治理过程进行符合法律规定和现实情况的监督。

4、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向: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

(1)社会主义的方向。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现实政治实践和政治过程。在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只有真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各项成果自觉地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避免走上改旗易帜的歧路和邪路,才能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才能把乡村治理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

(2)人民民主的方向。民主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人民民主是民主的最终内容和最高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方面的建设都要坚持人民民主的规定性和发展方向。只有始终坚持人民民主的方向,才能避免走上封闭僵化的老路,才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和跟随时代发展潮流,才能把包括乡村治理现代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更高的层次。

5、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原则:党的领导和共商共治共享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保证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原则,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和保证政治方向,也只有在具有根本意义上首先确定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和原则,然后才能在实际运行中制定和规范制度体系和实际操作规则,并加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2)共商共治共享不仅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特征的重要体现。共商是共治和共享的前提,既强调了治理主体间的相互平等,也强调了治理主体的积极参与;共治是共商和共享的核心,既强调在治理过程中对权利的尊重和权力的制约,也强调了治理过程的制度化、规则化和程序化;共享是共商和共治的目的,既强调了治理过程的民主性、科学性和专业性,也强调了对治理结果的法治化监督和评价标准。

6、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容: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一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治理体系设计顺应时代要求,这强调的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静态图景;二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建制符合实际特色,这强调的是治理能力现代化动态运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治理理念代化的现实表现,也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系保证,同时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内容。

(2)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現代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一是治理理念的广泛认同和治理体系的顺畅而高效运行,这强调的是治理能力的有效性;二是在治理理念指导下的治理体系不仅符合实际而且长期持续运行,这强调的是治理能力的适应性。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理念现代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共同现实指向和直接目的,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评价标准。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性

1、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逻辑

如前所述,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系统工程,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可以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稳定的乡村环境和群众基础,而且可以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治理模式试点,而且还可以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具有地域特色的基层经验和基层方案。因此,只有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才能不断打牢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基,才能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试验场和推广基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落到实处的重要渠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的治理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和作用,以切实保证各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能够共商共建和直接参与,以及乡村治理现代化成果为各参与主体所共享。社会主体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性工程,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就义不容辞地成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试验场和推广基地。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村基础工作,健全政治、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渠道。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内容多重而系统的国家战略,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国家顶层设计,乡村治理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这一国家顶层设计在乡村基层的实践形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1、根本前提:党的领导

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来说,党的领导不仅是实现路径,而且是最根本的政治前提。坚持党的领导,不仅要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执行党中央确定和制定的有关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原则、规划和政策,还要坚持乡村基层党支部的领导,结合乡村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符合乡村实际状况的具体措施。党的领导并不是抽象的官方说辞,而必须要具体化为实际的行动,使党的领导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证。

2、国家引导:政策支持

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这里的政策一方面包含了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这就既可以从宏观上对现代化的乡村治理进行正确引导,也可以从宏观上对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和失序现象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制约;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政府制定的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引导、支持和鼓励政策,这就既明确了政府的支持态度和评判标准,也给各不同乡村的现代化治理留下了较大的自主空间,以适应现代化的乡村治理的基层实际和地方特色要求。

3、明确主体:一核多元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主体不仅是多元的,而且在实际中,还要明确一核多元的治理主体和参与主体。其主体主要包括:村党支部——领导核心;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最主要成员;村民委员会——主要成员;乡村党员个体——主要成员;村民个体——主要成员;乡镇政府代表——重要成员;宗族的代表——重要成员;乡村精英——重要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重要成员等。

4、治理依据:法规俗约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必须要有科学有效的规范指导、约束和保障。作为治理依据的法规俗约包括法律法规和民俗民约。法律法规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性文件,既规定了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也规定了权利行使和义务履行的范围、条件和程序,同时也提供了不同利益之间矛盾的处理机制。民俗民约是长期以来在乡村中广泛存在的历史传统、文化传承、习俗约定和契约承诺等的总称。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想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就必须依照法律法规民俗民约有序展开和有效进行。

5、规范权力:界定权责

规范权力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点,既要明确权力的形态、性质和来源,也要对权力进行权责界定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最终形成科学、系统和完备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体系。所需规范的权力主要包括:村党支部的领导权——党的领导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委员会的基层村民自治——自治权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权力形态,来源于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的授予;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是一种国家权力,对其他的权力特别是自治权具有指导和协助的职责和作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权——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权是自治权的一种类型和形态,是保证基层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设计和政治实践,也是监督和制约其他权力滥用的组织保证。

6、拓宽形式:五个民主

乡村治理现代化涉及到五个主要形式,即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1)民主选举。民主选举是实现基层民主、人民民主和扩大村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也是组成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委员会以合法合理行使自治权进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和方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委员会以及基层村民自治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民主选择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民主协商。民主协商是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之中,各主体相互沟通、相互协商和相互协调从而对决策内容、执行方式和结果目标进行调适以适应现实情况需要的方式和过程。民主协商的内容涉及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因此,民主协商的过程必须坚决贯彻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3)民主决策。民主决策是治理主体和参与主体在乡村治理现代化方向、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所形成的共识和在执行具体内容的主体、范围、条件和目标结果等方面所做出的的决定。民主决策的内容涉及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必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由各主体共同直接参与,并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做出合法合理而有效的决策和决定。

(4)民主管理。民主管理主要是指对民主决策的执行,主要表现为对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各主体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协商和相互协调而做出的各项决策进行长期有效地贯彻和执行。民主管理不仅要求各项决策是以民主、科学和法治的方式做出的,而且要求执行主体的知识化、专业化和执行过程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5)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对乡村治理现代化全过程的监督,主要表现为:对多元治理主体和参与主体平等参与和权利有效行使的监督;对民主决策过程法治化和规范化的监督;对民主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监督;对多元的治理主体和参与主体在乡村公共事务的处理、公益事业的合作和其他公共利益的共享方面的监督;对民主管理目标结果的认定和评价。

四、结语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内容和系统工程,既要明确认识和把握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必要性,也要不断拓展和创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乡村治理现代化也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政治工程和民生工程,只有多元的乡村治理主体和参与主体共同参与、平等协商和相互协调乡村公共事务的处理、公益事業的合作和其他公共利益的共享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才能不断推进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赵天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四个维度[J].探索,2014(6).

[4] 徐邦友.国家治理体系:概念、结构、方式与现代化[J].当代社科视野,2014(1).

[5] 徐勇,吕楠.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1).

[6] 张国献.论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乡村协商治理[J].中州学刊(郑州),2016(2).

【作者简介】

陈 磊(1993.11—),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在读.

邓雅杰(1989.10—),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必然性实现路径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