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人物画研究
2019-09-27卢珊
卢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西安 710043)
前言
徐悲鸿提出以西画中的素描为造型基础来改造中国画的思想,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发展中的代表理论之一,对中国人物画注重描绘现实生活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也有效提升了传统绘画满足大众需求的能力。在中国传统与西方写实绘画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当代画家刘文西是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其充分融合了笔墨酣畅和设色润泽,不仅造型精准,还能够传神写心。刘文西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紧紧跟随时代步伐,深入结合时代性、历史性与艺术性,描绘出一个个跃然纸上的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度研究刘文西人物画的艺术性,将能更充分地了解其艺术创作的特征,为当前美术创作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审美和艺术理论指导。
一、刘文西人物画艺术思想的源起
刘文西(1933—2019)字祖龙,号风逸,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17岁那年深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倡导的“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影响,于1953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进入国画人物画系学习。当时美院教育样本是徐悲鸿提出的学院式写实观念与现实主义思想。刘文西在校期间就受到陕北革命史实的感染,投入到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中,并于毕业实习之际选择去陕北,始终贯彻、实践着“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此期间,先后创作《劈山引水》《毛主席和牧羊人》两幅作品。
时代的变迁会影响到艺术风格的变化与发展。从刘文西人物画实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20世纪30、4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抗日战争期间,党性原则是高于艺术原则的,艺术要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服务于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服务于工农兵,这种意识形态都逐渐融入到当时的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之中。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形式上更多表现为歌颂和赞美新时代,在美术创作方面多是采用一些较为固定的模式,很多画家都采用理想化的写实手法开展创作活动。
自古以来,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创作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20世纪50年代,中国很多代表画家都强调写实造型基本功,如徐悲鸿、吴作人、蒋兆和等,在改善中国人物画描绘现实生活方面起到良好效果,促进其更好地适应当时社会革命的发展需求和大众的审美表达需求。60年代,中国人物画更是在此基础上获得较大飞跃,当时画家们严格训练西画式素描方法,良好结合传统的笔墨和写实造型,促进传统水墨人物画发生较大的转变,其拥有着中西结合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刘文西创作的《同欢共乐》是典型代表作之一,同时还有方增先的《说红书》和张仁芝的《选队长》,都是十分优秀的作品。
二、研究刘文西人物画的重要意义
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应地,艺术潮流也得到良好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表达人类生存状态,探索和分析人类思维与情绪方面,人物画是最为直接的创作方式。中国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在历史传承与发展以及感召力方面,都发挥着十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想要切实推进中国人物画的良好继承和发展,更是需要充分学习和借鉴中国美术史上的优秀创作理论和先锋代表人物的绘画思想与经验,刘文西作为中国传统与西方写实绘画相结合的当代代表人物,其在创作过程中,致力于反映时代特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彰显出一定的地域特色。绘画创作持续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创作已经逐渐走向平静,对刘文西人物画中所传达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加以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重新彰显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振兴中国绘画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现阶段的绘画创作理论和艺术表现手法。
刘文西人物画在创作过程中,多是从陕北农民、领袖形象入手。陕北农民以积极奋进、乐对生活的形象出现,而领袖形象也多是在平凡的生活环节中体现出伟人气质。在良好还原陕北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的同时,还传达出热爱生活、热情拥抱生活的乐观态度。多个画面表现出群众领袖和当地人民心连心的鱼水之情,拥有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现实主义色彩,画面中也始终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诗情。
深入研究刘文西人物画,将能够针对其绘画理念、绘画思想加以分析,不断探索其具体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人物形象的形成原因、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系统总结刘文西人物画在传承和创新中国人物画方面所做的努力,为当代中国人物画的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为当代画家的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审美依据。
三、深入解读刘文西人物画形象
刘文西人物画以陕北农民和领袖人物作为重要的绘画对象,充分表达了对陕北农民奋进向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赞美,歌颂了农民和领袖之间的鱼水之情。
(一)陕北农民形象
刘文西从1957年到达陕北开始绘画创作,到现如今关于陕北农民的速写多达2万张以上,期间又结合这些速写创作了大量水墨人物画,主要作品有《山姑娘》(1984年)、《黄土情》(1993年)、《湾湾黄河滩》(1994年)、《黄土旋风》(2003年)、《黄土汉子》(2004年)等。刘文西为采集到更多陕北农民的真实形象,在多年间跑遍了陕北的26个县区,还选择了一些村子和人家作为重点常驻,和陕北农民保持着同步的生活节奏,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之中,如打扫卫生、闹秧歌、写对联等,深入感受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为真实准确表现出陕北农民的日常生活状态提供良好前提。刘文西人物画创作过程中,将很多陕北地区的小孩子从小画到大,展现了一代陕北农民的成长历程。
以二十里铺的一个小姑娘为例,小姑娘名叫阮明,从五岁开始,刘文西为其画像,在不同时期的人物画像之中,能够看到阮明小姑娘的不断成长,从天真无忧的小孩子,变为少先队员,又变为英姿飒爽的青年,再到当前她逐渐步入老年,刘文西共为她画了9张画像。刘文西在持续深入陕北农民生活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到当地农民的人生故事,熟悉他们的性格和人生,并且使用绘画笔触描绘出他们的平常生活状态,采用形象的、生活的角度,表现出陕北农民的内心世界,由此才能够塑造出多个形象生动的陕北农民形象。刘文西曾表示过他喜欢陕北人的善良质朴、准时可爱、风趣乐观,在和陕北人的相处过程中感到快活,所以很愿意画他们。刘文西在每次深入到陕北生活时,都能够产生更多新的感受,获取到更丰富的生活素材。只要生活还在继续,就能够从生活中发现可以绘画的内容,生活驱使着人们不断进行艺术创作。
刘文西人物画创作环节中,十分关注与描写人物的个性特征,其绘画作品中所存在的人物,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到原型,却又存在着比人物原型更为强烈的美感。20世纪60年代,刘文西创作《祖孙四代》图(图1),这幅画被称为是刘文西的艺术佳作。画面深刻展现出了陕北的地域特征,爷爷深受旧社会地主的欺压和剥削,手拿旱烟袋、头扎白毛巾,历经沧桑,满脸皱纹;而爷爷肩头趴着的是活泼可爱的小孙女,她尽情享受着新生活的爱抚;中间是陕北当地典型的父亲形象,他曾经为政权而拼搏战斗,当前已经卸下了肩上的重任,但并没有停止思考未来;画面左侧是儿子,他拥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朝气,似乎随时都能够和天地进行一番拼搏。刘文西巧妙设计了四代人的群像,抒发了翻身做主人,良好掌握自己命运的陕北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追求。
图1 《祖孙四代》图
图2 《毛主席与牧羊人》图
(二)领袖形象
领袖人物在当代美术作品中的创作,充分满足了那个时期政治和艺术发展的需要。领袖形象在当时被赋予了传奇色彩和神话意义。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通过描绘领袖人物的形象,能够集中体现出中国人民的敬爱与崇拜。刘文西人物画作品中,关于毛泽东同志形象的作品有数百幅,现出版作品有50多幅。刘文西在创作人物画的过程中,都是在充分搜集各类素材的基础上,实施反复的推敲和研究,然后才开始勾稿、定稿。
以刘文西的《毛主席与牧羊人》为例(图2),这也是他的成名作。刘文西在一个平常的上午写生,眼前典型陕北老人的形象与前几天看到毛主席和老百姓亲切交谈的照片相重合,随后刘文西迸发出创作火花,而这一素描也是经过三次较大修改之后才定稿的。从画面来看,毛主席和牧羊老人之间保持着亲切交谈的状态,毛主席面带微笑,神情专注地听着老人的话语;老人则是饱含着喜悦与激动,侃侃而谈;后面的朴实后生也在侧身仔细聆听他们的谈话。在这幅绘画作品中,不仅真切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还设计了大面积的虚实对比,勾勒线条准确到位。刘文西在他众多的人物画中,有大量以毛主席事迹为题材的作品,经常刻画一些领袖和群众相处的场景,多是在一些平常小事中突显领袖的伟人气质。刘文西在20世纪50、60年代创作出的作品,实现了艺术形式和革命内容的良好统一,还完美结合了历史和现实情况。
四、结束语
刘文西的人物画创作,很好地结合了现实主义特征与传统中国人物画的绘画技巧,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展现陕北农民的风俗人情和精神风貌。刘文西人物画中多是塑造一些陕北农民形象和领袖形象,前者身上显现出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真诚善良的美好品质,尽管他们生活在贫瘠的黄土高原,却始终饱含着对生活的希望,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家园。后者领袖形象方面也多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素材,领袖形象拥有着高尚无华、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优良品质,在刘文西所描绘的一幅幅感人画面之中,我们能够看到领袖人物和陕北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能够在平凡日常之中感受到伟人的气质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