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问、思考、整合
——环境设计专业“人机工程学”课程优化研究

2019-09-27李颖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人机工学

李颖

(安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环境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求设计人员熟悉建筑法规、材料、工装、施工、成本等基本知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然而在进行这些工作之前,设计人员必须将人与环境关联起来,让人与环境之间产生对话。将人的生理、心理与设计相结合,从效率与舒适角度入手构建物质环境。而“人机工程学”就是这样一门以人为中心,关注人-机-环境系统中三者相互影响的课程。自20世纪40年代起人机工程学就作为一门学科,影响并改进了工程技术、系统、环境等领域。在环境设计中,人机工程学为分析现有建筑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包括行动的便捷、空间信息的获取、隐私的保护、社会公平的体现、审美判断等。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可以在舒适环境中有效率地工作与生活。因此在设计之初就引入人机工学,会节约成本及更好地提高质量。普及人机工学的知识,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与高效。

一、课程教学介绍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省与教育部共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美术学院的设计专业在1996年就进行了专业招生,并开设“人机工程学”课程,是安徽省较早开设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学校。我们招收的学生是通过各省的艺术高考并择优选拔,学生在入学前对设计的最初理解更多的是空间所产生的视觉与造型。人是教育的原点和出发点,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课程内容的设计都是围绕着学生开展,从人的视角去进行教学,将书本知识转换到学生认知与行为实践中。如何让学生从思想上理解设计并不仅仅只是造型,更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以人为本注重造型背后的尺度与技术的支持,让设计有据可依。“人机工程学”作为环境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展各项专业设计工作的基础课程之一。培养方案中将专业基础课程“人机工程学”开设在第二学期,作为承上启下的课程,在造型基础课程、制图课程之后,专题设计课程前,为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传统课程教学以理论讲课为主,如丁玉兰编著的《人机工程学》,有着非常扎实系统的人机工学理论知识。但因受时代的局限性,缺少专门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内容,特别是最新的技术与案例。在此次课程内容提升中,不仅教授人机工学相关理论知识,更增加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经典与最新案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课程分为若干模块,从问题入手以主题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加入课堂的讨论中。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不仅知道结论是什么,更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产生的,未来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与总结,将体验转化经验,掌握从人机工学的角度,去增加设计作品的价值,优先考虑什么及如何实施,从而转变学生对于设计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2周集中性上课与每周一次的理论课相比来说,优势是时间更为集中,学生学习起来有连贯性。但课程强度大,需要教师在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上进行合理安排。此次教学课程分为六个模块,总计有32学时的讲课、研讨、实践等环节完成课程的学习(表1)。其中讲课指教师讲授时间;研讨是指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教师指定或者建议的课程材料后,在课堂上进行的有主题的讨论,教师介入研讨并帮助学生对阅读材料提出自我观点,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实验指学生进行调研或者设计实践,教师给予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设计实践。课程目标旨在提高学生对人的多层次理解,提高设计中对人性的关注,检验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是否“舒适”与有“效率”。如“共用性设计”章节,从社会文明与公平性着手,让学生明白人的一生会经历不同的生理条件,在生活中也可能会遭受意外。关注社会中每个人,平等对待,是一个非常有社会意义的设计理念。

表1 “人机工学”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二、课程内容与目标

人机工程学的理论知识点比较多,之前课程模式以老师讲课为主,课程结束一张考卷评出成绩,缺少互动性与应用性。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感到枯燥,且不易与之后的设计活动结合起来,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为解决这一矛盾,在教学中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表2)

针对艺术生一提到理论学习就产生抵触及畏难情绪的情况,用大量的案例串起相关知识。考虑到学生之前的学习习惯,课程的每个模块采用以问题导入的形式,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并激发其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去进行设计工作。通过这样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如何查找相关知识点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律性与计划性,为今后独立进行设计活动打下基础。其中帮助学生养成利用文献构建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并课堂上进行讨论来反馈学生课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课程开始前,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前将课程参考书目、视频资料、教学任务等进行发布,列出详细的要求,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自主学习时间与内容。同时也利用平台提供的互动模块,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情况,便于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网络课程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

如“生活中的磕磕绊绊”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关注到一些因不符合人体尺度的产品及环境的存在而导致的使用不便甚至有危害的现实存在。生活化的切入点,学生易于接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会更有动力也更加明确。模块的讨论内容是结合理论知识点提出的,如在“生理与心理”模块中,提出“去餐厅你愿意坐在哪里“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家具的布置摆放不是随意的,特别是在公共空间中,首先需要了解人的行为习惯再进行合理布置,才能不造成空间的浪费。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每个设计案例都是不同的,没有重复性。因此在讨论及实践环节中,教师需要保持观点的客观性,引导学生独立判断而不是代替学生进行选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起人机工程学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重新认识理论的学习,并从内心认为书本是有价值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课程进行中更加注重学生是否具有通过实践将知识进行转化的能力 。

知识更新也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而变化,这种更新不仅指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更包括课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习惯。很多的知识点单靠讲解完成的效果不理想,如概论中对于人机工学的名称和定义,各个国家都有不同,在习惯了背诵唯一答案的学生看来有些不知所措。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核心,了解各个国家给予定义的背景,帮助学生养成利用文献构建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讨论中保持客观冷静,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辨能力。课堂探讨隐形地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需要在大量的经典书籍与实时动态中找到适合学生的阅读资料,提出针对性的阅读要求,对学生的观点需要快速地进行总结与点评,并在交流过程中做到尊重的态度,创造好的学习氛围。

表2 知识模块与教学目标

三、学生的学习评价

考核从来都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说,人机工程学的学习目标是学以致用。仅以试卷考核的形式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够全面的。因此课程的学习评价更多的来自于课程中的讨论环节(表3)与阶段性作业的完成情况,从中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正成长。“人机工学”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的抽象性、综合性与实践应用的普及并重。

室内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求设计人员熟悉建筑法规、材料、工装、施工、成本等基本知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然而在进行这些工作之前,必须将人与环境关联起来,让人与环境之间产生对话,将人的生理、心理与设计相结合,从效率与舒适角度入手构建物质环境。在课程中给学生提供课题,通过进行实际的调研分析,找出问题并且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在选择课题时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于是通过“抓阄”这个小游戏可以保证每个小组人数的平均,如果有某位同学对某一课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可进行微调。课题贴近当下的社会需求,具有现实性与前瞻性,每学期都会进行微调。包括有“独居老人居住空间设计”“私人定制居住空间设计”“公共环境中休息空间设计”“小区交流空间设计”等。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运用人机工程的学科知识与设计理念,从经验到反思再到行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在生活中找出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理论与案例的学习,进行反思并主动实践,直到解决问题。

因课时及学生其他专业背景知识所限,此次课题要求以提出构想为主,引发学生思考,深刻理解人机工程与专业设计的相关性,并在今后的设计中将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彻到底。

表3 实践与讨论模块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与福利。知识共享的深度与传播速度之快,使我们每个人都有平等获取知识的可能性。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对课程内容进行凝练与整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当下社会中,人们因快节奏的生活及变化的环境引发的心理及生理疾病日益增多,工业时期人与机器的矛盾在当下又因新的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再次引发了人机之间的诸多问题。相对科技发展速度,人自身的能力发展变化却十分的缓慢与稳定。设计活动所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发挥作用,从未来设计师培养角度来说,更需要教会学生用人机工学的角度去思考未来的设计活动。■

猜你喜欢

人机工程学人机工学
盐工学人
——宋辉
人机“翻译员”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技术人性化视角的工程技术教育
“人机大战”人类智慧遭遇强敌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普通汽车遮阳板的改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