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以快乐作为关键词的《红牡丹》
2019-09-27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00
⊙廖 静 [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00]
作为林语堂最为香艳的一本小说,《红牡丹》是一部年轻貌美寡妇的风流艳史。清朝末年,年轻貌美的寡妇牡丹个性张扬,大胆反叛传统礼教,追求爱情自由和“理想的男人”。她先后与家乡的已婚初恋情人、京城的堂兄翰林、天桥的拳师、杭州的著名诗人等热恋同居。苦闷压抑的情妇生活终令她厌倦,最后返璞归真——在遇险获救之后,她找到了爱的归宿。尽管这部作品得到的关注度远没有《京华烟云》那么多,但作为林先生创作生涯中一部稍显异样的作品,仍然有很多值得留意的地方。红牡丹写于1961年的美国,林语堂曾经说过:“要做作家,必须能够整个人对时代起反应。”所以关于创作背景方面,有几点值得留意的地方。第一,本书用英语写成,受众为美国民众,所以就决定了此书不可能是一个完全中国化的产物,林语堂笔下有违常规的牡丹也不是一个纯粹的中国女性。为了迎合西方人的趣味,《红牡丹》有着极强的西化色彩。第二,本书写作的时间为1961年,当时美国的社会环境为女权运动的高峰期,而且在进行性解放运动,这就更印证了牡丹的反礼教和对于性的放松态度。第三,在林太乙的关于林语堂先生的传记中提到:虽然1961年的林先生年岁已高,想过一点轻松的生活,但当时大女儿患病,经济压力很重。为了缓解经济压力,林先生那两年出了不少书。经济压力下,一定程度催促着林语堂先生满足着观众的猎奇心理,投射到牡丹身上,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大胆无所畏惧的牡丹。第四,林先生在许多文章中提到对李香君的欣赏,对于古代名妓的欣赏也映射到牡丹身上。书中另一位主人公孟嘉曾经当面称牡丹“卿本当代无二一红颜”。牡丹被写成了民间文学的角色,像香君、圆圆等青楼主人一样在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中占有自己的位置。这种名妓情节的移植才使牡丹既具有色相又多才多艺。以上提到关于红牡丹的创作背景问题,这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不寻常的牡丹形成的原因。在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中提到关于作者创作的说法,一种叫映射说,一种叫心灵抚慰说。经由林太乙的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林先生一生生活极其自律,一辈子只爱过两个女人,结婚前还是童男,所以映射说之于林先生是不适用的。郁达夫先生曾经说过,一切作家作品不过是自叙传而已,如果以此推论,那我们可以认为红牡丹是林先生心灵的自叙传,也传递了林先生独特的生命哲学。
一、双姝的假象
在书中除了那个惊世骇俗的牡丹外,还有非常具有传统情怀的牡丹的妹妹素馨。以往的学者研究中喜欢将这看作《红牡丹》的双姝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情节、人际”结构,牡丹与素馨都是作者刻意设计的“双姝”模式,是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人物。也就是说文本是存在双重女主角的。经过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在书中牡丹是彻头彻尾的主角。第一,从篇幅角度来说,牡丹是贯穿前后的人物,全书都在围绕牡丹的感情生活展开,与不同男人之间的感情纠结是全书的重点。素馨的篇幅很小,而且只出现于和孟嘉的情感纠葛中,所以不足以证。第二,从人物形象而言,牡丹拥有现代气息又对传统家庭向往;这种矛盾心理,与林先生的真实经历互相印证,更符合小说想要表达的需要。再反观素馨,她从始至终都像是骨子里传统一半的牡丹,连孟嘉都说素馨是删节版的牡丹。从人物形象来说,素馨更像是一半的牡丹,根本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存在。一个依附在牡丹形象之上的素馨怎么可能构成与牡丹同等地位的双姝结构。第三,抛开素馨而言,全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在为牡丹服务,连书中不同阶段出现的男性人物形象其实也是在为牡丹服务,他们代表的不过是牡丹在爱情追求道路上的不同维度,他们在各自不同的时间里出现这种断裂是为了牡丹人物形象的完整和饱满,所以牡丹是全书的主角。
二、一女多男的反传统视角
林先生和妻子廖翠凤最初是经由陈天恩介绍认识后的。其时林先生爱慕陈天恩的女儿陈锦端,而陈天恩嫌弃林先生家庭,于是把廖翠凤介绍给林先生。两人认识四年才成婚,尽管如此,也不妨碍两人一生相互谦让和美。因为林先生没有重男轻女思想,所以婚后廖翠凤生了三个女儿之后,他们就没有再要孩子。从林太乙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先生一直是一个较为开明豁达的人。生活在四个女人的家庭里,林先生悠然自得。在《红牡丹》中,故事却一反林先生生活的常态,写了一个女人和一群男人的故事。生活中的林先生极其自律严谨,一辈子只有廖翠凤一个女人,但在《红牡丹》中为何写了一个如此大胆的女性形象呢?我们在上面提到,林先生创作的缘由更多的是来自一种心灵抚慰,或者更进一步我们可以表述为,在现实世界中未曾感受得到,那就在想象世界中寻求圆满和满足。这种圆满和满足到底透漏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和人生观,这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一个问题。
三、反道德下的真实追求
米兰·昆德拉在其书中痛斥两个观点,一个是反对媚俗,还有一个是反对在文学中搞道德审判。小说写的是精神世界的真实,本不必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对照,更该问的是它是否贴近心灵的真实。将这一条和《红牡丹》相对照,我们就可以发现,林先生在书中寻求的是他自己对心灵世界的探索,这探索与道德无关,这探索只与跳动的生命息息相关。我们在书中看到的牡丹是礼教的叛徒,不遵守所谓的道德传统等,甚至有人用水性杨花这个词来形容牡丹,但当我们仔细分析过牡丹的心路历程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牡丹不过是一个追求身体体验的自然人罢了。
金竹:青梅竹马的浪漫情人
孟嘉:儒雅博学的成熟男人
南涛:年轻健硕的肢体魅力
德年:风趣浪漫的诗人作家
我们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牡丹的择偶标准,我们发现这些男性可以代表生命不同的维度,有浪漫,有儒雅,有才情,也有身体。牡丹在这些男性之间兜兜转转,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牡丹和这些男人的分开?丈夫死后,从未想过要替他守寡的牡丹最初的打算是要去找自己的初恋情人金竹。在送自己丈夫灵柩的路上,牡丹遇到了孟嘉,孟嘉的博学儒雅深深吸引了牡丹。和孟嘉在一起的前半段时光是幸福的,孟嘉的学识儒雅是吸引牡丹的所在,也是他们最终分开的原因所在。孟嘉活得太斯文,明明两个人还没有结婚,但却已经过上了老夫老妻的生活;生活的沉闷和身体上的不满足,让牡丹开始去寻找新的生机与活力。傅南涛就是最具生命力的代表,他有着最健硕的身体,活得健康自然。遇到傅南涛之后,她和孟嘉的感情出现了大的裂缝,可牡丹就是牡丹,她活得自然通透,她不仅没有隐瞒,甚至还添油加醋地和孟嘉描述。爱情从来都是自私的,孟嘉的反应却无比冷静,这使牡丹和孟嘉的感情走到尽头。听闻金竹病重的消息,牡丹才发现自己的爱究竟在何方。之后牡丹执意南下寻求金竹,金竹病重去世。牡丹在金竹葬礼上的大闹,虽不被世人所认同,却是对感情进行了一个完美交代。安德年是牡丹心目中最理想的伴侣,从精神到身体都可以得到满足。两人最后分开的原因是因为不愿伤害安德年失去幼子的妻子。牡丹最终选择了南涛,也许在外人看来并不是一个好的归宿。但对于兜兜转转的牡丹来说,从南涛那里可以让牡丹这颗不安分的心稳定下来。
四、《红牡丹》中的生命哲学
(一) 快乐哲学下的积极心态
林先生在自己的很多散文中都提到Gay science一词,翻译过来就是说快乐哲学。林先生有一句话说:既然人生本质是悲剧式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善待它,去努力创造一种快乐的生活。而在《红牡丹》中,这种快乐哲学体现在牡丹身上则表现为一种对快乐的追求。牡丹十分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无论是欲望的满足还是精神的满足,很多事情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而做。遵从自己的内心感受,顺心而为是牡丹的人生信条,也是林先生自己生命信仰的体现。(二) 重视身体感受,追求女性欲望的满足
我们在分析牡丹和几个男人分手的原因时提到,尤其是和孟嘉分开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身体上的不能满足。作者写作此书的背景仍是清朝,女性的性体验还属于比较羞于启齿的时代,素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不说不代表不存在女性的身体体验,林先生就大胆写到了这一点,关于性的问题,林先生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林先生看来性与其他事物一样是天然的,是大自然的赐予,人有享受它的权利,所以林先生笔下的女性都是贞操观念比较淡漠的。林先生小说中的性是自然、真实而又理性的,既写出了性的本然性、正当性,也写出了性的情感性和精神性。牡丹了解自己的欲望,同时也追求欲望的满足。最终选择南涛作为终身伴侣,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傅南涛带给她欲望上的满足。(三) 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念
在《红牡丹》中,我们发现到处都透出美的景象。首先是人的外貌之美,牡丹作为全书的女主角,她的美貌足以让所有的男人神魂颠倒。书中提到,牡丹去饭店吃饭,连店小二都以跟这样的美人多说两句话为荣。其次是人的生活态度之美,牡丹在书里更像是一个自然人存在,追求欲望的满足和身心的舒适。在书中我们看不到尔虞我诈,大家都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平和的心态生活。最后是自然之美,书中提到太湖、观音洞等景点,尤其是白薇和若水居住的地方更是如同仙境一般。(四)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
现代都市发展的产物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甚至对立。但在《红牡丹》中,却是一派和谐的景象,互为情敌的孟嘉和德年,也能一起去搭救落难的牡丹。深爱孟嘉的素馨对牡丹也没有多大的怨恨。这是林先生的高明之处,不通过紧张的对峙来追求故事的离奇曲折,就在一片和谐声中,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欲望。① 林 太乙:《林语堂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 谢 友祥:《名妓情节及爱情的心理补偿》,《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③ 王 绍舫:《生命、选择与超越的东方映射》,《沈阳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④ 王兆胜:《灵魂贴近林语堂》,《读书时空》2003年第2期。
⑤ 王 兆胜:《紧紧贴近人生本相》,《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