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有种魔法,能重新看清一群人
2019-09-26
◇文 / 伽略
人常处于变化之中而不自知。眼前的绿叶看似静止,但其背靠的大树时刻都在生长。只有把时间维度稍微拉长,我们才能看清点滴雨露如何成就个体发展,看到不起眼的小改变如何量变引起质变。
那这个时间维度多长为好?三年其实最适宜。在招聘广告中,我们最常看到“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这样一条,这已成社会考察人的时限默契。
“三年改变”的主题可做很多有趣的观察,我们则把焦点再次对准“小镇青年”。小镇青年指出生在三四线城市及以下的18-35岁的青年,是当代成长速度最快的群体。201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的指导下,南方周末与拍拍贷再度出发,联合发起2019年中国小镇青年发展调研。凝结调研成果的新白皮书,呈现了三年的时间下,小镇青年一些意料之外的变化:
整体在朋友圈喊穷?根据《2019年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白皮书》,和三年前相比,小镇青年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5%,小镇青年月均工资更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小镇青年能赚不敢花?其实跟三年前比起来,小镇青年还是那么敢花,消费性支出比例保持在39%左右,全国平均水平才37%;
小镇青年求稳定?其实小镇青年认为平均工作两年半,就可以换下家了……
这些数字符合你对小镇青年想象吗?或者说小镇青年的你,能很容易地对“数”入座吗?
一、逃不过的 三年回家“魔咒”?
三年的职场积累后,是扎根大城市,还是回家创业?四川南部小镇青年丛谅选择回家。他毕业刚开始选择在上海工作。“魔都啥子都好贵呦,没得钱一点也不好耍。”“我平时就留心那些上海的网红小餐馆。很爱和别人讲,要是能在我们家那开一个这样的店,绝对也会火。”
白皮书显示,超过60%的小镇青年现在居住在三四线城市,他们相信小镇未来会有很大施展的空间。其中,52%的是想像丛谅这样从一二线回流的。他们大多在北上广深及省会城市留下过3年左右生活的缩影。
三年像是一个圈,是小镇青年给自己与一二线城市对话的时限。但“三年回家”是逃不脱的魔咒?不见得,南下深圳的东北小镇青年云鹏就选择留下。“因为从事互联网行业,深圳机会又多又好,回家不可能是我的选项”。
刚工作时他怕同事瞧不起自己是从小地方来的,“吉林北部小城,却硬说家在哈尔滨附近”。“工作三年后就再也不会了。很感谢我的领导,他鼓励过我一句话:小镇出来的好,更想改变自己,比大城市的有狼性。”
“哪里人”开始成为小镇青年的次要标签,事业成就才是真正被看重的。白皮书统计,像云鹏这样坚守在一二线的小镇青年,有78%的人认定一二线的发展机会更多,机会多和视野开阔是他们留下来的重要理由。
二、“我现在觉得化妆的 男人很精致,和娘无关”
“男人最重要的是能力,整天油头粉面的没出息。”估计很多小镇男青年曾被教育过,男人的内在比外在重要。可如今男士也注意保养,据报道我国男性2018年在电商平台消耗了2亿支洗面奶,中国男士护肤品市场已达到百亿规模……
男人也要打扮,这样的理念也被小镇青年接纳。晓刚老家在甘肃小城,正宗的大西北糙汉子,“刚工作时,刮个胡子就算打理了。真怀疑那时的不修边幅流失了很多客户。大堂里业务员那么多,客户也愿意挑个好看的啊。”工作三年后,他现在除了整容,恨不得一切男性美容产品都要尝试,“人精致了,手上单真的会多”。
“更重要的是,现在城市女性都有经济收入,对伴侣不再只是能养家这种底线要求。不学着‘包装下自己,在‘婚恋市场上自己也真的会滞销。”成功脱单的晓刚,这一段总结还真是把握了大势。白皮书数据显示,现阶段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小镇青年,男性结婚的意愿显著高于女性。居住在一二线的小镇青年,有65%有结婚的打算;其中,男性结婚意愿有80%,女生只有49%。
三、“别万事不求人”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这曾是小镇青年梁安的朴素信条。他甚至拒绝办公室同事主动递来的零食,就因为怕欠别人的。他还立下工作后不再要家里一分钱的誓言。
一次上级催要标书,着急的他决定一人包揽。但标书涉及的报价数据庞杂,很多完全找不到统计的途径,有的版块还涉及专业知识。眼看着许下的deadline日益临近,眼前的word文档还停在第一页的字号调整,他硬着头皮在部门群里发了一条求助信息,没想到领导和同事都热情给出相关资料和往次的标书范本,一筹莫展的工作终于熬个通宵搞定了。
大功告成后,同事和梁安讲:“其实一开始就想问你要不要资料,别总是万事不求人,自己憋不出大招,还把团队进度耽误了。”
一次迫不得己的求助,让梁安发现万事不求人只是逃避,或者说自信心太过脆弱。学会求助才是真正自信的举措。此后,他除了习惯和同事互助外,也不再耻于向父母和朋友求助,还贷款购买了自己的首套房产和汽车。“我不会啃老,通过借力在这个城市立足,我才有机会让父母将来享有更好的养老和医疗条件。”
像梁安这样对工作有热情、对生活有规划的小镇青年很多。白皮书显示,91%的小镇青年对未来有规划。但他们也对阻碍保持清醒,除了能力可能达不到预期水平外,缺乏资金的支持是当前面临的重要困境。
懂得求助,是一种智慧,对于小镇青年,尤其如此。人无法完全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你不想麻烦别人,就需要独自承担很多东西,包括挫败。求助不仅包括向人,也要知晓那些机构提供的助力机会。
27岁的李先生也是小镇青年,大学学的设计,毕业后做过美工,做过业务员,做过电商。“2018年,我觉得不想再给别人打工了,想要做一番自己的事业”。网红泡面店的走俏让他寻得一丝商机,于是他跟发小一起开了一家泡面店“泡面英雄”,但是因为网红店的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亏损得比较厉害,发小熬不住退出了,只剩自己一个人扛着。
但硬扛不仅是个体力活,更是钱的消耗战。前期从亲友东拼西凑的钱花得差不多了,令他一度想要放弃。但好在他在网络上了解到拍拍贷的公益计划——“千人千万打拼基金”。“打拼基金”及时的援手让他挺了过来。“2019年转型做了手工面,现在借的打拼基金虽然不多,但是也用于面点的进货和生活的周转了,还是有帮助到自己的。”
小镇青年“学会求助”,社会上也要有“善于施助”的贵人或机构。小镇青年们上述的“三年改变”,虽然变化过程悄无声息,但我们也不难看到重要时刻的“阳光雨露”,是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改变”向质变跃进的重要“催化剂”。
南方周末和拍拍贷对小镇青年一以贯之的关注,就是希望人们看到他们身上的亮点,奋斗中的难点,需求上的痛点;希望更多优质的“催化剂”能够助力小镇青年梦想绽放。李先生求助的“千人千万打拼基金”来自于“拍拍贷助力小镇青年成长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小镇青年YOUNG计划”“小镇青年达人开放平台”等。而这些只是拍拍贷公益计划的一部分。
“千人千万打拼基金”推出半年的时间里,就收到超过10万人次的申请,这个基金原本计划免费撮合1000万免息借款额度,助力至少1000位打拼人迈出改变的第一步。现实数据让拍拍贷看到中国小镇青年蓬勃的进取心和该群体描绘的庞大梦想。于是,他们将那些有所成就的年轻人聚集起来,在“小镇·青年说”的线下活动中讲述自己的打拼故事,予人信心,予己勇气;他们在线上举办“打拼大学”,搭建年轻人的技能经验分享交流平台,助力每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拓展,人口的迁移,小镇青年们的行走,正踏出这个国家现代化的轨迹。小镇青年好比是转型中国的“温度计”,他们日常生活的变化、成长道路上的点滴,显示着社会理想的热度。所以小镇青年们,哪怕你眼下一无所有,也会有人为你们的梦想加油。
你愿意用“三年改变,变成更好的自己”吗?
能不能有三年的耐心,学会一项技能、做好一份工作、支起一门生意、开创一份事业?
如果你愿意,不论来自哪里,起点是什么,3年1000个日夜的时长,足够换来一技之长。
对那些初入社会打拼、渴望改变自己现状的年轻人而言,拍拍贷愿意在未来提供更多“助力小镇青年成长计划”公益项目,为他们走向美好生活提供点滴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