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的重点与难点
2019-09-26张祺午
张祺午
2019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9年至2021年,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高技能人才短缺是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在技能人才队伍总量提升的同时,我国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仍然偏低。从市场供需来看,最近几年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水平。
为此,《方案》要求3年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到2021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并指出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统筹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无论是从培训的规模还是从投入的力度来看,《方案》的出台都将对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落实好这一《方案》,使好政策取得好收效,关键在于如何高质量完成《方案》提出的目标要求,切实解决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一是要完善机制。《方案》明确了人社部等10个国家行政机构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中的工作职责,同时要求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共同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并支持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行业协会参与。涉及的部门如此多,实施的难度自然也很大。需要加快建立起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部际间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要提升能力。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市场规范不足,培训机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培训质量。完成3年5000万人的培训量,必须要夯实培训工作的基础能力。《方案》提出,支持企业兴办职业技能培训,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并做出支持企业设立职工培訓中心,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中心、教学工厂,支持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加强职业训练院建设等一系列具体的培训“硬件”载体和师资建设、教材开发等培训“软件”的建设要求。下一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培训机构软硬件建设的评价指标和评估方式,确保《方案》提出的基础能力建设目标得到有效完成。
三是要改进方式。《方案》明确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主要围绕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子女三类群体,开展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和技能扶贫工作。针对这三类群体的特点,各地各部门和相关机构要在培训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细致设计,实现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分类实施,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围绕市场急需紧缺职业以及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产业开展培训,使培训行动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为各类劳动者提供适合实际需求的灵活多样的培训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