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自贸区金融业全方位对外开放创新研究

2019-09-26/唐

上海商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金融业外资金融机构

文 /唐 坚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党校(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学院)区情中心,研究员】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于2018年6月21日正式推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关于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形成开发开放新优势的意见》,意见的出台为上海自贸区金融业务创新和对接外资金融机构落户试点工作提供指导,进一步形成开放与开发并举的新优势,使上海自贸区的金融业在对外开放程度上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产生联动效应,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与影响力。今年以来,上海自贸区为吸引外资持续创新对外开放措施,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国外投资者预期投资效益。本文立足于上海自贸区金融对外开放的创新内涵与当前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金融对外开放创新的意义与作用进行,进一步提出上海自贸区深化金融业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思路与创新举措。

浦东新区区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杭迎伟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承载上海金融中心的核心区域,具备两方面独特的优势,一是功能完备的要素市场体系优势,已在国际化方面迈出重要步伐;二是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在当前金融服务业已形成了产业集群上的优势。”上海自贸区为率先形成金融业开发开放的新优势,必须加快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新举措,进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创新研究与尝试,充分利用上海金融中心核心功能作用,着力打造金融服务业聚集新高地。

一、上海自贸区金融业全方位对外开放概述

(一)上海自贸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内涵

当前,我国金融业已迈进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时代,为有效提升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必行之措,扩大金融业开放程度不仅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它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经济新常态实施金融业开放创新试点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五年多来,上海自贸区在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引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自贸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积极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与投资贸易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业全方位、高品质对外开放的改革与创新,为建设上海金融中心与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提供强劲的力量支持。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表示:“现代金融业的改革与开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进行适当的放宽,即对行为主体的开放; 二是对经营方式进行开放,比如在资本项目可兑换拓宽、企业本外币一体化等。”

“一带一路”是我国推动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在此背景下,我国正在加快自贸区建设,使其更好地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中来,与周边地区打造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上海自贸区应充分发挥经济战略优势和区位优势,吸引国际资金的流入,从而实现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同时,积极参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全面推进与各金融平台的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共赢”的金融合作交流平台,有效推动海陆“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共同发展。

(二)上海自贸区金融业对外开放发展现状与前景

上海自贸区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先试先行”的独特优势,落户多项金融业对外开放领域试点创新项目。去年,上海自贸区出台了《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25条意见》该法案进一步扩大了各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金融市场等,不断向着金融业全方位对外开放目标前进。《意见》从“吸引外资金融机构集聚、便利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金融服务科创中心建设、集聚发展高层次金融人才、构建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金融法治环境”六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持续扩大金融开放中的“试验田”作用,推动金融改革创新,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

作为我国第一个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经过五年多来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已经取得斐然的成绩。据公开数据统计,2018年,上海自贸区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达2.55万亿元,占上海全市总交易额的35.3%;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收支总额达4826亿元,同比增长1.7倍。此外,2018年新设企业约7200户,累计新设企业5.88万户。

2019年,“沪伦通”正式开通,标志着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发达国家市场的首次联通,它是中英在金融领域务实合作的新成果,同时也具备全球资产配置价值,进而有力地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沪伦通”是自2014年“沪港通”开通后的境内外互联互通的又一大创新举措,“沪伦通”的开通为两地的投资者和发行人提供进入双方投融资市场便捷的途径。

上海自贸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层次最高的自由贸易试验贸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引领作用,已建立运营一批面向国际金融交易、交流平台,持续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国际金融市场体系。另外,上海自贸区拓宽业务范围,通过扩大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第三方支付等外资金融机构所涉及的金融业领域的业务范畴来构建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从开放角度来看,通过增加外资股权比例、存量机构金融牌照的申请,新增设一批金融机构和组织,来拓宽金融业服务范围;从对外开放对象的角度来看,不仅对美、英、法、德、瑞士、新加坡等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开放,还包括土耳其、约旦等“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发展中国家;从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外资项目的股东背景强大、实力雄厚,都是世界著名、大型的国际金融机构,大部分是在中国设立第一家或第一批机构组织,具有强大的先发地位优势。

二、上海自贸区金融对外开放的创新意义

上海自贸区持续推动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不仅有效促进了示范效应的产生,还对我国金融体系全面开放创新和市场化变革产生持续与重大影响,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以达成国际预期。从而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使我国从经济和贸易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打破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悖论。从宏观角度来看,上海自贸区扩大对外开放创新改革,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方位改革的决心之举,是运用倒副机制来充分释放改革开放的红利,促进我国经济从高增长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明智之举。从微观角度来看,一方面自贸区独有的“境内关外”的特质使之在制度、区域、资金价格等多方面形成两元结构,由此产生的跨界套利空间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市场参与者的投资与交易热度,有效促进美元结算体系与人民币结算体系的逐步对接与互动。另一方面自贸区门类齐全的金融市场通过不断深化发展,在制度、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与国际金融市场形成高效对接,推动境内外金融市场之间良性循环运转机制的形成。

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创新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表面上看,对外开放的改革创新主要目的是促进贸易自由和对外开放,是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改革作试点和经验探索,进行改革创新体现出我国领导人坚定逐步推进深化改革的决心,根本目的是摆脱阻碍我国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困境。在上海自贸区的诸多改革领域中,金融领域改革受到广泛关注,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包括汇率自由化、资本项目开放,到金融离岸业务、利率市场化等各种创新性成果。一些改革举措,包括以负面清单为管理体制的金融改革试验,建立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市场自由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化等,有效破除了经济金融体制内存在的问题,为改革方案综合性与系统性拓宽了思路,提供了参考。

如今,我国在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等领域已具备较高的开放水平,但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投资领域与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领域的开放创新将是今后改革的重点。上海自贸区将不断加大金融业的开放程度和资本市场的建设力度,按照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原则和标准对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行优化,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加快我国的金融服务业体制改革进程,上海自贸将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在资本项目、利率、汇率和离岸金融等业务范围上积极探索,探求新的发展方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探寻可供参考采用和全面推广的经验。

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举措的进一步扩大实施,在未来资本市场也将逐步加大开放程度,参与中国资本项目的市场领域也将对国际投资者放宽限制,例如:股票、外汇、债券、衍生品市场等方面。外资的注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动力源泉,具有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

三、上海自贸区深化金融业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思路与创新举措

发展金融业是上海自贸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尤其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金融市场更是被寄予厚望,承载着巨大的经济发展使命。因此深化金融业领域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创新是今后发展的重点,比如针对国际资本对国内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的持股比例分阶段的提升进行思路创新,提出应对举措,这既是推动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导方向,也是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一)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形成外资金融机构的集聚效应

1.构建改革协调新机制积极推动人民币汇率与金融市场和服务业开放相互配合。一是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市场的开放上要持续促进“沪港通”“深港通”的完善,加强与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完善和创新境外投资相关制度和机制。同时,创新人民币汇率改革新机制,使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得到强化,以提高人民币汇率对国际收支平衡和促进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自动调节功能。二是在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机制建设上,对外资金融机构要以更公平、更透明,符合国际标准的方式来同等对待,对中外资机构的设立形式、持股比例、股东资质、牌照数量、业务范围等方面实行同等的国民待遇。

2.上海自贸区应进一步扩大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力度。首先,上海自贸区通过借鉴境外监管沙盒经验,构建银行业务监管双向联动,提升银行业务对外开放创新水平。不断放宽外资银行投资业务范围,鼓励国外银行在自贸区内设立分行和子行,吸引外资在金融租赁、信托、货币经纪、汽车金融等银行金融领域进行投资。支持外资商业银行投资的金融理财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不设定上限。其次,不仅要对已经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和合资证券公司放开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大力支持外资控股的基金管理、证券、期货公司的设立;支持外资控股的保险业务在自贸区设立分公司。鼓励和引导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再保险机构、外资保险集团、保险公估公司和保险代理的设立,扩大保险业务的经营范畴;同时,积极推动巨灾债券试点工作的开展,探索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3.发展融资租赁是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改革的助推器。上海自贸区自设立以来,把发展融资租赁作为持续推进金融创新与改革的有效手段,融资租赁也是浦东新区着力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的重要支撑。自贸区通过成立融资租赁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进一步强化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还为金融中心与科创、贸易、航运中心的建设起到搭建桥梁作用,有力促进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融资租赁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为上海自贸区的高端制造业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加上融资租赁具有可跨地域进行银行贷款,破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困境的优势,通过融资租赁将金融业务扩大到全上海市、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到2018年底,上海自贸区融资租赁业务为浦东新增融资租赁企业39家,在浦东注册的融资租赁母公司总数达到1804家,注册资本总额7272亿元,融资租赁资产规模约2万亿元,有效地促进了国内外金融机构聚集性的形成。

(二)建立完善的准入制度和高效的服务团队保障外资金融机构落户

1.进一步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的限制

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准入制度,切实推动准入前国民待遇的落实,对平等对待进入负面清单外的金融领域和业务进行投资的中外金融机构。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的标准,取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银行等外资持股比例上限及业务范围等多方面的限制,进一步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领域投资的空间,深化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合作深度。此外,还应放宽国外保险经纪公司在中国投资保险业务和经营范围的开放程度。

2.成立专门的服务团队为外资金融项目落户提供优质服务

为了让更多的国外金融投资机构落户到上海自贸区,保证外资金融投资项目顺利高效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手续,有必要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服务团队对外资金融投资机构进行专业化的服务,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与项目协调、工商注册与税务登记绿色通道等一对一的全程跟踪服务。上海自贸区应充分发挥海外办事处的作用,与国际性经济组织以及各国驻沪机构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打造具备全球招商功能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国内外资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创建桥梁。比如:法国兴业银行与摩根大通银行就是通过网络服务平台的协调机制实现券商合资,服务团队还向外资金融项目负责人介绍国内表现优异的国企、民营企业,一些企业还与他们签订了合作投资协议。

(三)建立高端金融人才引入机制,吸引金融人才

为打造上海自贸区金融精英人才高地,进行招才引智方式创新。政府通过创新落户优惠政策、提高奖励等方法引入金融人才。由于上海聚集大量高等学府,便于吸纳金融人才,为人才建立培育基地,提供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以推动自贸区金融又快又好的发展。

企业外聘的海外人才申办签证时应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高效办理上海自贸区海外华侨、海外高端人才申请永久居留事宜。加强自贸区内文化设施建设,满足金融人才的文化需求。引进国际一流的教育资源、提升医疗水平、建设绿色家园,为外籍人才提供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为符合政策的海外人才开通F T F帐户,为外籍人才领取薪资提供便利。将外籍人才在中国的合法所得纳入到境外资本投资创业体系中。加快建设“金才”系列工程,为外籍人才在子女就学、居住、医疗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各金融单位和机构在引入金融骨干技能、金融高级经营管理、金融专业技术、金融应用理论研究等高端人才时要加大奖励力度,使金融人才结构得到优化加强,吸引金融人才聚集自贸区,打造人才新高地,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构建服务实体经济、市场化运作和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金融体系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四)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国际金融资源配置效能

当前时代背景下,传统的金融服务业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创新金融服务衍生出金融机构的新型金融业态,是衡量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成效的重要指标。因此,自贸区应十分注重培育新型金融业态。一是通过引导传统的金融机构整合现有金融资源,创新业务。为使上海自贸区的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应加大政策支持来推动国际再保险交易平台的建设,努力探索建立保险业“一带一路”国际再保险共同体,同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组织与机构的分行或子公司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落地。进一步提升自贸区与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战略合作层级,确保境外机构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人民币债券工作稳步前进。二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的健康发展。通过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全面整合金融与信息产业。引导成立互联网金融办公室,努力探索云计算共享、第三方资金托管服务、大数据挖掘等创新型业务。通过以上方式助力上海自贸区创建多元化金融体系、集聚新型金融业态。

从长期来看,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对资本市场长远发展十分有利。金融对外开放促进改革创新,能有力促进国内金融资源高效配置的能力,大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我国经济体量不断增长,一个更高效、充满活力的资本市场将得到全球投资者的更多青睐。

(五)积极完善金融业对外开放创新的保障工作,打造对标国际的金融生态环境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上海自贸区金融业对外开放创新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

第一,上海自贸区应出台相关政策、确立评价方法、完善法制、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以上海设立金融法院为契机,不断推动金融法治建设,保护投资者权益,给各类市场主体以更稳定的预期金融投资结果。

第二,要严把金融风险关。创新监管理念,防范金融风险,学习国际领先的自贸区金融业的成熟经验,创新监管模式,实现监管理念规则性到原则性转变。建设独立的自贸区金融监管机构,防范自贸区内的金融风险。全面加强与上海金融仲裁院、上海银行业纠纷调解中心、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等金融法律单位的合作交流,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金融纠纷解决机构。

第三,上海自贸区应平稳有序地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增强区内金融机构与国内成熟金融机构的深入交流合作,学习经验以提高区内金融监管能力和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将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创新监管模式,形成事前监控、事中干预、事后处置于一体的综合处置体系。积极与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对接,实现监管信息和征信数据共享,对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制定紧急预案,正确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发生。

第四,构建完善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来加强人民银行履行系统性防范风险的职责,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健全人民币可兑换前提下的风险管理,保证新时代下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创新道路行稳致远。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独特的区位与区域性金融资源溢出效应双重优势,积极推动自贸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范围内其它区域间的合作机制,打造对标国际的金融生态环境,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开放共赢的良好局面。

结语:上海自贸区在新一轮金融业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积极创新多种举措,吸引大批著名的外资银行、外资寿险公司、外资再保险公司以及合资证券等机构和公司在浦东新区落户,使浦东金融业乃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全球跨国金融交易转移和金融业务的载体,把上海打造成为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投资的重要聚集区和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承载地。

猜你喜欢

金融业外资金融机构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五部门发布“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北京金融业享营改增红利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