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速的安全养护经
2019-09-26文
文
养护涉路作业安全管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想要有效遏制各类养护作业事故的发生,必须要从制度建设、作业能力、科技创新、安全文化等方面着眼,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增长、路网的日趋完善以及道路交通流量的激增,高速公路运营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养护涉路作业始终处于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管理的高风险领域。近年来,因社会车辆不文明驾驶、施工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和施工人员违规违章操作等内外部原因引发的养护作业事故频频发生。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仅2015~2018年,浙江省共发生高速公路养护涉路作业安全事故51起,致54人死亡,给交通运输行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也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数说重点,加强防范
从养护涉路作业安全事故发生的作业类别、事故类型和事故路段等方面,可全面梳理出近年来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安全事故的特点。
从作业类别看
养护涉路作业可分为日常养护和专项养护。日常养护作业事故的数量和伤亡人数始终处于较高水平,约占事故总数的7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经分析发现,日常养护作业事故主要集中于路面保洁、绿化修剪、灌缝施工、坑洞修补、护栏维修等方面,其中,保洁作业事故约占日常养护事故总数的35%。专项养护作业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30%,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集中于外部车辆闯入作业控制区和半封闭施工的路面病害处治作业的情况。
从事故类型看
养护涉路作业安全事故可分为外部车辆闯入事故和内部安全生产事故。外部车辆闯入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70%,呈显著上升趋势,社会车辆驾驶人疲劳驾驶、违章变道(抢道)等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因,闯入车辆以大货车、小客车为主;内部安全生产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30%,表现为施工机械碰撞作业人员、高温烫伤等,总体呈下降趋势。
从事故路段看
养护涉路作业安全事故可分为大流量路段事故和小流量路段事故。大流量路段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63%,并略呈下降趋势,主要集中在沪杭甬、杭金衢、甬台温、上三高速等大流量路段;小流量路段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37%,主要分散在杭徽、金丽温、甬金、练杭高速等路段,并呈上升趋势。
事故频发,原因何在
交通环境复杂、工人素质偏低、作业区防撞能力不足、机械化水平不高、养护作业点多面广……总体而言,引发养护涉路作业安全事故的原因错综复杂,可划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外部因素
随着全国治超工作的不断推进,超限超载车辆占比有所下降,但浙江省高速公路超限超载车辆占比仍居全国前列,根据2018年6月份统计数据,浙江省高速公路货车超载率达6.7%,交通环境亟待改善;在养护涉路作业中,社会车辆的不文明行为极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由于其具有突发性或偶然性,留给现场养护作业人员的防范及处置时间较短,产生的危害一般较大。
图1.养护涉路作业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内部因素
养护涉路作业点多面广,包括日常保洁、绿化修剪、病害处理等多项内容,分散在各个路段,且养护作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密集型作业特点明显,经统计,公司每年4~10月份平均每日(除法定节假日)涉路作业班组近300个,75%的安全事故发生在保洁、绿化、路面修补和护栏维修等日常养护作业中;养护作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年龄偏大,反应速度相对迟缓,加上养护基础教育培训体系薄弱,安全意识和风险辨识能力不强,造成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此外,养护作业控制区布设不规范、施工现场警示措施不到位、养护作业操作不合规和养护安全监管不到位等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全面提升,剑指安全
通过对近年来高速公路养护涉路作业安全事故典型案例的分析,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现状问题和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研究养护安全事故的原因、特点,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与做法,从完善体制机制、优化作业模式、建设专业队伍等方面,逐步增加养护安全生产管理综合实力,有效遏制了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
强化“三个体系”
重点解决养护安全资金保障、基础教育培训和作业环境改善等问题。强化养护安全制度保障体系,健全养护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保障养护经费足额投入;强化养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养护专业基础技术培训和资格认定,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强化养护作业联动协同体系,促进内外联动协同治理,优化养护作业交通环境。
提高“三项能力”
重点解决涉路作业用工密集、主动防护能力欠缺和安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提高保洁、绿化修剪、隧道清洗等日常养护机械化作业能力,全面推进养护作业机械化,减少上路作业人次,有效降低作业风险;提高养护作业主动防护能力,引进、研发和使用预警防撞设施设备,加强养护作业区警示、防撞效果,提升主动防护能力;提高养护作业信息化监管能力,利用“互联网+养护安全”,建立有效的预警、监管措施。
创新“三种模式”
重点解决养护作业标准不一、点多分散、违规违章操作和考核导向问题。推行标准化作业模式,统一规范养护作业人员、设备和车辆配置标准,提升养护作业标准化水平;推行集约化施工模式,借鉴先进国家养护模式,统筹利用养护资源,推行全封闭、集约化综合立体施工,有效减少作业工点和频次;开展养护功能性考核试点,明确养护公司功能定位,加强养护质量、作业安全和社会效益考核。
建好“三支队伍”
重点解决养护作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安全管理力量不强和关键环节把关不严问题。抓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利用养护专业技术培训,强化专业化队伍分包管理和培训教育,培育优秀团队;加强作业班组长队伍建设,发挥班组长的关键作用,推动安全管理重心下移,抓实养护安全基础;加强专职安全员队伍建设,深化“监管就是服务”的安全监管理念,提升专职安全员队伍的监管能力。
养护涉路作业安全管控是系统性工程,应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从制度建设、作业能力、科技创新、安全文化等方面着眼,不断加大养护安全投入,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养护安全水平和管控能力,保障社会公众出行和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