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的饮酒诗研究

2019-09-26刘奇明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

名作欣赏 2019年8期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人

⊙刘奇明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诗人作为古代最富有才华的群体,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使他们拥有更加丰富细腻的情感,因此,酸甜苦辣的滋味于他们而言有别样的感觉。无论是潇洒快活,或是失意苦闷,酒便成为诗人们最长情的陪伴,而诗与酒便在此刻结缘。古往今来,写酒诗的诗人不在少数,而陶渊明无疑是将生命毫无保留地融入诗酒当中。他的一生与酒为伴,他的酒诗如同他的性情一般自然醇厚,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他的《饮酒》组诗二十首。这些诗作写于诗人归隐田园之后,饱含了作者对于人生艰辛的体验,不仅在风格上与众不同,而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现实的思考、对自然纯真的向往。这种洒脱的人生态度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文人,也被后人传为美谈。

一、 饮酒诗创世缘由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将酒与诗融合得近乎完美无缺,他之所以能创作如此诗篇,这与他生活的时代和其性情息息相关。

(一) 诗酒传统和时代背景的孕育

酒与诗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中的酒早已被涂抹上一层宗教礼乐色彩,“酒”是“礼”的象征,无论是君臣或是亲朋,酒已经成为一种连结。到了汉朝,酒依然延续着它的这种功能,但逐渐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到了汉末,由于政治的混乱,文人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失意文士们的苦闷无处发泄便痛饮美酒,寻求人生的真谛所在。因此,酒逐渐走入他们的生命中,到了魏晋,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好酒的文人墨客,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其人生性豪放,绝世而独立,为了逃避现实,只得沉湎于酒中,连醉几日,忘乎烦恼。同样地,竹林七贤中的另一人物刘伶更是狂荡至极,他“肆意放荡,以宇宙为狭。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土木形骸,遨游一世”。此后又有王羲之与文士们相约于兰亭饮酒赋诗,远离尘俗,追求一个豁达人生。陶渊明或许不同于前辈们狂放或温雅,但他的饮酒诗却承载了前辈们所赋予的文化。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宦家庭,受到其曾祖陶侃和外祖孟嘉的影响,养成了迥然不同的志趣。他少年时代便“猛志逸四海”,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实现他救苍生的宏愿,然而他一生五次出仕,做过江州祭酒、幕府参军、彭泽县令等,却最终无所作为,只好归隐田园与酒为伴。从此解脱了人生,也写下了流传于后世的不朽酒诗。

(二) 嗜酒成性不可夺

如果水是万物的生命之源,那么酒便是陶渊明生存所必不可少的,陶渊明与酒的缘分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注定。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生性就好饮酒。在他任彭泽县令时,他的妻子和儿子由于食不能饱,只好用公田种植粳稻,可陶渊明却不顾家人的劝阻,将大部分田地都种上了高粱,以此用来酿酒。隐退之后,诗人过着窘迫的生活,他的朋友颜延之拜访他,临别之际留给他两万钱,但陶渊明并没有拿去买粮食,而是全部送到酒家。由此可知,陶渊明是多么地爱饮酒,或许我们会认为他是一个“酒鬼”“酒痴”,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他就是这么一位率性洒脱而又嗜酒如命的诗人。

二、 饮酒诗寄寓情志

陶渊明的饮酒诗在我国诗坛上具有开山鼻祖的地位,他不仅表达了自己对酒的喜爱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陶渊明的饮酒诗的内容。

(一) 借饮酒针砭时代黑暗

魏晋是一个充满动荡与不安的时代。由于晋朝的政治非常混乱,导致内战频发,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陶渊明目睹了这个时代众多的是是非非,也深深体会了这个时代的人情冷暖。面对现实,他无可奈何,只能把对黑暗的批判与愤懑全部化于诗中,如他的《饮酒》组诗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谁当传!

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开门见山般地将矛头直接指向当时的黑暗政治,而是采用了两个历史典故,一是伯夷与叔齐为了不伤父子兄弟之情而谦让天下的故事。正是两位如此大忠大义之人,认为武王伐纣是不义之举,终生不食周粟,最终隐居西山,困饿而亡。陶渊明在诗中言:“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如果说善恶都没有报应的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空话。善恶报应向来都是清平世界或者是理想世界中规范人们行为的说法,可见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已经善恶无报,是非不分了。因此,诗人对传统的观念产生怀疑,诗人在诗中还提到一位与孔子同时代的隐士荣启期的生活,按照常理而言,老人们就应该安享晚年,而荣启期活到九十岁却鹿皮带索,过着贫苦的生活,尽管如此,其人却坚守着高尚的德行。同样地,诗人认为如此大德之人,晚年的生活不应如此凄凉,而这一切源于黑暗的现实。

从《饮酒》其三的“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认为那个最高做人的道理已被世人忘却很久了,世人不懂得求其道,而是追求“情”,即名利欲望、荣华富贵。再看其《饮酒》诗第二十首,诗人通过与上古及孔子时代做对比,直陈当时社会的不良风尚: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成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在诗中,诗人表达了自身的无限感慨。他怀念羲氏和神农氏那种上古淳朴的自然社会,感慨孔子为了使社会风尚变得真淳而急切地想办法补救,尽管时代混乱,孔子却仍尽自身的微薄之力使得礼乐能够得以更新。而当下社会却再也没有这样的人。文士们终日驱走奔驰,没有一人亲近六经,更侈谈大道了,所有的人都在为名利而竞相奔走。从最后四句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每况日下的社会风气已变得麻木,纵有不甘,也只能开怀畅饮来消除苦闷。最后一句“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诗人用醉语表达真意,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诗人这种醉人醉语的无奈之举实则是对这黑暗社会最强烈的控诉。

(二) 借饮酒抒发人生苦闷

陶渊明的一生可谓历经坎坷。出身于没落贵族的他从小便有着远大的抱负,虽然他“性本爱丘山”,却也心怀天下黎民百姓,有着积极入世的精神。然而,陶渊明的一生五仕五隐,从江州祭酒至彭泽县令,他虽然兢兢业业,一心为百姓谋福,但仍没有大作为。心中的志向无法实现,诗人便将愁苦诉于酒诗之中,他的饮酒诗看似醉人醉语,洒脱自在,但我们细细品味,就可以感受到诗中藏着诗人无限的惆怅与苦闷。如《饮酒》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邵平本是秦国东陵侯,秦亡后成为一介布衣,种瓜于田中,早已没有当初东陵侯那般荣耀。诗人借邵平感慨世间寒暑交替,兴衰无常,联想到人生也是如此,或者也可能感叹自己的人生辛酸,由仕而隐,无所作为。最后两句说,偶尔得到一杯酒,每天开怀畅饮,看似一副潇洒自在的样子,却也饱含了作者对命运无法改变的千愁万绪。再如《饮酒》其十九中的“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立向年,志意多所耻”。诗人在诗中明确表示自己在弱冠之年因为饥寒交迫而走马上任,但做官之后仍然没有改变境况,寒冷饥饿依然常伴左右,家人也同样遭受生活的艰辛。这种愁苦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他的《饮酒》其十六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自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无情。

诗人用短短十二句诗回顾一生,少年时钟情于六经,胸怀济世之志,直到不惑之年仍一事无成,更有饥寒之困。因寒冷独坐到天亮,抱怨鸡鸣太迟。这首诗写尽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处境,令世人心酸。而生活的贫苦于诗人而言或许并不是最悲哀的,比其更甚者是精神上的孤独,诗末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悲鸣,没有刘孟公这样的知音,自己的感情得不到倾诉,生活在如此黑暗的社会中,诗人食不能饱,甚至没有遮蔽之所,济世的抱负成为空谈,这已经足够痛苦,但精神上的知音难觅,自己不被世人所理解的那份孤独谁又能真正理解呢?诗人寄愁于酒,无奈地宣泄出自己的愁苦和哀怨,实则令人动容。

(三) 借饮酒展示高尚情操

晋宋时期的文士深受时代的压抑,虽自诩清高,却仍然沉湎于名利的追逐,并没有真正脱离污浊黑暗的社会,真正做到坚守节操的文士可谓凤毛麟角,而陶渊明就是这么一位超脱世俗且淡泊名利的诗人。我们不能否认他曾多次出仕,尽管偶尔因生活困顿而为官,但心中关心的是百姓而非物欲。他屡次入仕,只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无奈弃官而去,独善其身。如《饮酒》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秋菊绽放于百花凋零之时,它不畏霜寒的品格向来深得古代文人的喜爱,诗人在诗中看似醉于菊花酒,其实是以菊花自比,不愿与世俗合流,表达自身遗世独立之情。再如《饮酒》第十七首:“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幽兰等待清风吹过,就可以从杂草中体现其与众不同,可见诗人想要表现兰花的高洁。幽兰本生长于山谷,不染尘俗,作者笔下的幽兰生于庭院,暗示高贤之士意欲参与天下大事,等待贤明君主的任用。在《饮酒》其九中,诗人表明了同样的心迹: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物价不可回。

在诗中的“田父”眼中,真正的隐士应是“高栖”,而不像陶渊明一般住着茅草屋,过着贫穷寒酸的生活。他希望陶渊明能够与世尚同,共汩其泥,诗人凛然一笑,感谢田父的劝说,告诉他自己的志向不可逆转。诗人用委婉的语气道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表明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志向,而这种固穷守节的品质也成为陶渊明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也无怪世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四) 借饮酒表达隐士向往

陶渊明生逢乱世,一生几次仕隐让他疲惫不堪,在郁郁不得志的处境中,陶渊明没有被世俗所俘虏,也没有消沉下去,与众不同的是,他能够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固守节操,寻找生命最本真的东西,以此使自己心灵得到慰藉,生命获得快乐。

魏晋时代,涌现出了大量的隐士,有一些文士打着隐士的幌子,却无法真正脱离世俗,依然茹毛饮血般地追逐名利,而陶渊明面对人生无常,却能淡然处之;面对名利地位,却能淡然舍弃;面对生命长短,却能淡然笑之,他从内心早已超凡脱俗。当然,还有一部分隐士被称作高隐,他们虽远离尘世,隐居于深山之中,但他们对自然是一种欣赏之情。而唯独陶渊明却能将自己化身于山水之中,这是因为其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依然能够不忘初心。在他的《归园田居》其一中,他这样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虽为官多年,但他对自然的崇尚一如既往。再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没有车马喧闹世俗偏见,陶渊明躬耕于田园,生活得极其自由。采菊之时,南山映入眼帘,结伴夕阳与飞鸟而归,诗人用短短几句描绘了一幅如画般的风景。虽已忘言,内心的悠然自得无拘无束却展现得淋漓尽致。再看《饮酒》其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诗人与故人邀约共饮,席地坐于青松之下,畅饮美酒,没有世俗的诸多规矩,诗人忘却了自己,深深陶醉于美酒与美景之中。在魏晋乃至漫长的历史中,隐士纵然有许多,但能从内心做到如此洒脱、自然、闲适的却是寥寥无几,而陶渊明就是这么一位放下所有世俗、真正享受田园生活的隐士,他也成为后世文人们崇敬并且争相效仿的伟大诗人。

三、 饮酒诗于后世影响

陶渊明的饮酒诗承接了前人的酒文化,同时又将自身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融入饮酒诗中,开启了饮酒诗的新风貌。他的饮酒诗不仅体现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也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初唐的王绩是受陶渊明影响较大的诗人,他同陶渊明一样,在动荡的社会中多次出仕,却碌碌无为,在人生理想被消磨殆尽的时候,他归隐田园,嗜酒成性以消愁,与此同时,他也创作出大量与酒有关的传世诗作。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见陶渊明的影子,如《醉后》:“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对于现实的黑暗,他只能借酒消愁,表达对饮酒作乐,旷达人生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他非常赞同陶渊明的酒醉生活。在盛唐诗人中,真正继承陶渊明饮酒之风的就是有“诗仙”与“酒仙”之称的李白了。李白同陶渊明一样喜好饮酒,其诗也多有借酒消愁之意。如李白在《月下独酌》中感叹人生不得志的抑郁。“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畅饮本是人生快事,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孤独寂寞之感。比起陶渊明的饮酒诗,李白情感的表达稍加隐晦,但我们同样可以感觉到陶诗的气息。除此之外,李白在《九日登山》中还写道“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诗人继承陶渊明的手法,同样以酒、菊入诗,表达了对陶渊明不追逐世俗的高志的赞扬,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快意人生的无比向往。盛唐另一位诗人杜甫也继承陶渊明嗜酒的个性,但他却没有像陶渊明一样豁达隐去,而是一生都将心血付诸民生疾苦,他将国家兴亡背负在自己的背上,但苦于宏愿无法实现,便也只能引酒入诗,借酒消愁了。他在《落日》诗中云:“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可见诗人同陶渊明一样,能以酒释怀。再如《可惜》中写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表明自己只有在酒与诗中才能找到人生真趣。中唐时期,受到陶渊明酒诗影响最大的诗人则莫过于白居易了。他在《效陶潜体十六首》第十二首中写道:“归来五柳下,还以酒养真。人间荣与利,摆落如泥尘。先生去以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对名利的轻视,这与陶渊明的饮酒诗如出一辙。此外,白居易更深化了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表现的闲适生活,他在《吾土》中写道:“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水竹花前谋活计,琴诗酒里到家乡。”白居易效仿陶渊明将诗、酒、琴这些具象融入诗中,表达了对惬意人生的追求。

到了宋代,陶渊明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远,其中对陶渊明倍加推崇的是北宋文豪苏轼。苏轼早年胸怀大志,平步青云,在“乌台诗案”遭受贬谪之后,人生便从此颠沛流离。在困境中,他借酒以浇愁。因此,他写下了《和陶饮酒诗二十首》,表达了自己对于陶渊明在酒诗中所表现的沉醉于自然的率真性情的喜爱,同时诗人对于其《饮酒》诗二十首中的质朴的语言和朴素的风格也情有独钟,在他诗中,我们俨然能够看到陶诗的艺术风格。此外,还有梅尧臣、辛弃疾等诗人也受到陶渊明酒诗的影响,在他们的诗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对陶渊明的崇敬和喜爱,可以说,影响他们的不只是陶渊明的饮酒诗,更是诗人不同凡响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一生喜好饮酒,在时代的压抑下,他创作了大量的饮酒诗。从古至今,他的《饮酒诗二十首》一直都是酒诗中的名篇,在他的诗中,诗人控诉了悲惨黑暗的现实,表达了不同世俗的高尚情操,高歌了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展现了舒适惬意的田园生活。无论哪一首,都是作者人生的真实写照,其诗的艺术魅力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风气,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陶渊明所持有的潇洒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如同高峰上的明珠,让后人纷纷追随其足迹,直至今天。

① 余嘉锡:《世说新语筏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58页。

② 〔晋〕 陶渊明:《陶渊明诗集》,徐正英、阮素雯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75页。

猜你喜欢

陶渊明饮酒诗人
“诗人”老爸
陶渊明失败了
愤怒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中西方饮酒文化大对比
与猫狗共饮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