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与宋代苏州田家生活
2019-09-25郭春林
郭春林
从《诗经·七月》到陶渊明的田园诗,直到宋代苏轼的和陶诗,古代诗家较多的关注田园题材。《七月》描摹了周代先民的田园劳作和农家生活,而陶诗及苏轼和陶诗更强调诗人的主观感受。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诗,描摹宋代苏州一带的田家生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属于范成大诗集中的上乘之作。范诗含蕴深广,感情真挚,得到后人称赏。
辛勤劳作带来的丰收景象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时年61岁的范成大大病初愈,又到石湖旧隐之地。“野外即事,辄书一绝”(《四时田园杂兴·引》),叫做《四时田园杂兴》诗,合计60首。其中,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等主题,各12首诗。这些诗或淳朴自然,或清新秾丽,脍炙人口,历久弥新。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家的春天需要早做打算。早春桑叶刚发芽,苏州一带的百姓就开始养蚕。如“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春日》其一)这一季节,虽则尚未耕种,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在范成大笔下。诗人关注到“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等句,这些都是初春田园风貌。行春劝农是地方官员的重要责任,需要在初春做好。如“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边。”(《春日》其六)鼓吹使得平静的农家里巷喧闹,行春车马掀起大片烟尘,耕牛碌碡相搭配,构成农家的喜乐图景。秧苗是水稻栽种的基础,打秧苗显得极为重要,必须选擇合适的季节。如“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从“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来看,当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插秧是江南水稻栽种关键环节,梅雨季节插秧更为艰辛,倒春寒带来诸多不便。如“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芒种后积雨骤冷》其三)范成大自注说“昆山农人,梅雨时著毳絮以耘秧”。又如“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夏日》其二)而“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梅雨》其二)则选择早熟水稻品种,表明水稻栽种技术相当成熟。当雨水不足的时候,农田需要水车车水灌溉。如“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垅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夏日》其六)此外,“昼出耘田夜绩麻”记述辛勤劳作的父母辈,“也傍桑阴学种瓜”则描摹童孙对父祖辈的劳动模拟。
吴中田家辛勤劳作换来丰收景象。吴中一带在宋代属于鱼米之乡,主粮水稻的丰收,天气晴好,岂不快哉。“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秋日》其六)。田家秋稻的收成必须抓住好天气,“家家打稻趁霜晴”,若遇天气突变,则“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枷响到天明”。稻谷丰收上交秋粮,“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秋日》其九)而“百沸缲汤雪湧波,缲车嘈杂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则描摹蚕丝丰收的场景。其他粮食丰收的喜悦,如“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孰稻天”,描述大麦和小麦丰收的喜悦。养鱼则如“雨霁云开池面光,三年鱼苗如许长。小荷拳拳可包鲊,晚日照盘风露香”(《梅雨》其五)。畅谈吃鱼感受,即如“细捣枨虀买鱠鱼,西风吹上四腮鲈。雪鬆酥腻千丝屡,除却松江到处无”(《秋日》其十一)。果蔬是农家的辅助食品,也是填饱肚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果尚未成熟,需要提前保护起来。如“种园得果廑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橘子丰收的图景,则是“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菜蔬新鲜宜人,如“紫青蓴菜卷荷香”的卷心菜,“玉雪芹芽拔薤长”的芹菜,“湖莲旧荡藕新翻”的莲藕菜,“更从外水种芦根”的芦根菜。吴中农家的商品交换较为常见的是,采用鲜嫩的菜蔬换取生活必需品。如“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春日》其十二)。从“知有行商来买茶”句,可知收成的茶叶,销售方式较为独特。
节日庆典中的风土民俗
古代农家节庆往往具有地方特色,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诗,不仅描绘了吴中田家的辛勤劳作和丰收景象,而且记述了当地农家的节日庆典及其蕴含的风土民俗。吴中农村的节日,暗含宋代的风土民俗。就传统的农业社会而言,春社日极为重要,社日祭祀土地神,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如“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农家携带自家酿制的“杜茅柴”酒,到田间地头祭祀土地神。社日热闹非凡,“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足见民间对社日极为重视。社日前后,百草丰茂,亦有斗草节。如“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花朝节是古代妇女的传统节日,“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描摹妇女们盛装打扮。清明节祭拜祖先,如“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煖一杯”,路途遥远,自备醪酒。
吴中三月初三日上巳节,“湔裙水满绿蘋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晚春》其四)。上巳节外出踏青,这一传统流传至宋代。范成大自注说:“吴下以上巳蛙鸣,则知无水灾。”这种谚语呈现节候,属于农耕文明的特点。蛙声喧闹昭示着秋稻十分的收成,隐含诗人对水稻丰收的期待。七夕节,也称七巧节,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会的节日。相对于朱门豪宅的隆重庆贺,普通农家则“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暗寓田家男耕女织践行七夕节的丰富内涵。范成大的中秋诗:“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秋日》其七)此诗虽然收集在《秋日田园杂兴》中,纯属范成大的士大夫闲情逸致,个中难以窥见田家景象或者农家情谊。只能算是诗人在石湖等地的感觉,未必是真正的田园诗。
通常而言,农家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在诸多节日之中,田家的重阳节显得极为隆重,也更为厚实。各种杂粮大多收成归家,装满坛坛罐罐,自家酿的米酒足以饮用,属于典型的农家丰乐图景。“菽粟瓶罂贮满家,天教将醉作生涯。不知新滴堪蒭未?今岁重阳有菊花。”豆类、粟米等辅助粮食丰收,至少可以保证农家不会忍饥挨饿,新酿的米酒增加了节日氛围。农家重阳节算得上是中国古代的感恩节,是丰收的节日。
春节是一年之中农家最为隆重的节日,自然准备极为充分。就田家生活而言,冬季属于农闲季节,为了春节期间更为舒适,修葺房屋是必不可少的。“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冬日》其三)。经过修整,农家茅草房足以防寒保暖,虽然条件简陋,也可以作为安身之所。春节前的房屋内部整理,清洁卫生同样重要。如“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冬日》其四)。诗歌不仅叙述春节擦拭窗户,搞好环境卫生,还暗示宋代农家的照明工具是松节和松脂。过年期间,拜年是田家之间的重要礼节。“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冬日》其十二)。诗歌记述邻翁极为讲究礼节,这也许是宋代田家的淳朴之处,新年特意前来给诗人拜年。自家布机织成长布衫,洁白如霜雪,暗含宋代新年全家大小都穿着新衣服,亦见出邻翁家当年收成较好,生活富足。
刀耕火种的另类生产方式
宋代吴中一带土地肥沃,水稻等耕种较为成熟,种植的水稻品种多样。而当时三峡一带土地贫瘠,耕种条件极为有限,适合当地环境的是刀耕火种的另类农业生产方式。
南宋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时年50岁。他担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在前往成都的路上,自人鲊甕登舟至巫山,作《劳畲耕》诗。畲,就是畲田。范成大在诗序中说:“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如何进行呢?诗序说:“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籍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就是选择初春时节,将山上的草木全部砍到在山坡上,晒干备用,等候栽种时机。诗句“峡农生甚艰,斫畲大山巅”描述了这种境况。看到即将下雨的时候,就前一天晚上把山上的干燥草木全部烧尽,利用这些草木灰作为肥料。即“颇具穴居智,占雨先燎原”。第二天下雨,趁着刚烧过的热土播下种子,则庄稼幼苗壮盛,收成倍增。“雨来亟下种,不尔生不蕃”句暗示,不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庄稼长势不行,收成大打折扣。如果下雨不及时,需要重新砍到山上的草木,再次火烧,等待另一次下雨,乘机耕种。如果遇到“山多跷确,地力薄”的土地,必须多次斫烧才能种植庄稼。峡中地区种植的庄稼有麦子、豆类、粟等,如“麦穗黄剪剪,豆苗绿纤纤”,土地贫瘠而庄稼长势良好,就是刀耕火种的独特生产方式。峡中地区的饮食习惯也跟吴中地区大不相同,“饼饵了长夏”,麦子、豆类和粟作为主粮,“食三物以终年”。峡中老百姓用杂粮填饱肚子,“未尝苦饥”“豆麦终残年”,也算解决温饱了。从诗歌发展史来看,《劳畲耕》诗赞颂峡中百姓耕种的勤劳,山地人民的独特智慧——刀耕火种,隐含了诗人范成大敏锐的观察力。
因百姓农业收成极为有限,峡中地区的农业税收负担较轻,“巫山民以收粟三百斛为率,财用三四斛了二税”。诗人感慨“税亩不什一,遗秉得饜餐”,山区人民也能生存下来。宋代三峡地区农业生产贫穷落后,财富积累不多,导致“城郭如村莫相笑,人家伐阅似渠稀”(《夔州竹枝歌》其一)“竹篱茅舍作晚市,青盖黄旗称使君”。峡中地区城郭、街市尚且破败稀落,官员亦节俭低调,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
据范成大《劳畲耕》诗记述,相对于峡中地区较为落后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吴中地区土地肥沃,农耕水平极为先进,栽种水稻品种繁多。有“长腰匏犀瘦”的长腰米,狭长,也叫箭子。也有“齐头珠颗圆”的齐头白,圆净如珠。而“红莲胜彫胡,香子馥秋兰”句,前者指红莲米,色微赤;后者则指香子米,也叫做九里香,如果做一斗米的米饭,整个桌案能够闻到芳香。此外,还有舜王稻,谷粒焦头无须,俗传瞽瞍烧种以传之。占城稻,来自越南国。 稏稻,秔禾稻等,市场价钱最便宜。从这些水稻品种来看,“吴田黑壤腴,吳米玉粒鲜”属于实指,亦足见宋代吴中地区经济极为发达。不过,吴中地区“两钟致一斛,未免催租瘢”,税负较重,生活压力较大。导致勤劳的吴中百姓“不辞春养禾,但畏秋输官”。
范成大关心民生疾苦,留意地方习俗,物候变迁,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歌。我们从他描写吴中、峡中地区田家生活的诗歌中,粗略地探讨他的田园书写。
(作者系文学博士,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