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申遗与文化自信
2019-09-25高大伦
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进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消息成为近来中国文博界的热议话题。
考古发现成功申遗,在中国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二次。但良渚遗址这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项目在中国学术界引起的反响却要大于以前,这是为什么呢?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来说,我国以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都属于历史时期即中国历史“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3500年来有文字记载时期的考古发现,而良渚遗址距今约5000年,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良渚遗址成功申遗,的确令中国考古界为之一振。
直到近代考古学进入中国,对于我国商代及以前的历史,西方学者基本不相信文献里的记载,中国学者也有不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国考古学者用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发现,让商史成为信史,夏以前的许多新发现,已足以让学术界对中国国家文明的认识和研究走得更远。这次良渚申报资料中就直接提出该遗址是5000年前中国古文明的遗存。据有关报道,习近平当年在浙江工作时,曾两次到良渚调研,并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遗址获批,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遗产组织的认可。当一些学者还在为夏遗存在哪里争论不休时,考古新发现的良渚、陶寺、石峁、石家河等,直接跨过夏代,呈现给我们一个个5000-4000年前,东西南北都有分布和联系的灿烂辉煌的古文明遗址,这是何等令人高兴的事。
中国近代考古学从理论方法到技术手段都是西方传入的,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不断吸收外来的新方法、新手段,这些都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吸收、实践、消化、创新后,形成自己的特色。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的,其方法、理论、技术思路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类似良渚这样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的考古遗址在中国并不少见,如已发现的石峁、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海昏侯等等。这些就是中国考古人敢于在良渚申遗中提出中国有5000年文明遗址的底气和实力。
中国考古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发现,中国考古学者自身充满了文化自信,也让中国人找到许多文化自信的根源。
(作者高大伦,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7月8日,有删改)
简评
长久以来,我们称自己为五千年文明古国,却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这更显示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进入世遗名录,意义非同寻常,有助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认识。文明并非虚无,文化存在传承,历史记载的殷商从不被国际社会承认到殷墟文字的实证,中国人已经确信5000年文明史绝非浪得虛名,而是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