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中国贡献与行动
2019-09-25张茉楠
张茉楠
当前,“逆全球化”潮流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给世界格局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全球化走到十字路口,面对全球新态势,是选择对抗,还是选择合作?是“关门筑墙”,还是“敞开大门”?都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中国在诸边、多边、区域和全球各个层面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成为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促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
一、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为全球化发展把握航向
世界从来就不是单极的,国际秩序是一个混合体,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安全架构和文化文明在其间共存。不同的国家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基于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才能有助于世界各国应对21世纪的挑战,避免引发摩擦与冲突。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多边主义”。而中国在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发展模式,维护多边体制和推动全球化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
(一)坚定支持并维护WTO作为全球贸易治理核心平台地位
70年来作为拥有164个成员的世贸组织(WTO),其贸易体量占到全球贸易总量的98%,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多边治理平台。WTO的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自由贸易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以及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原则贯穿于WTO的各个协定和协议之中,也构成了当今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然而,当今的WTO面临“内外交困”,不仅在应对不断蔓延和发酵的贸易保护主义方面表现“失灵”,而且制度性缺陷也严重阻碍WTO功能,已不适应新的国际关系发展。特别是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在WTO体制的话语权及规则制定权严重不足。GATT/WTO体制实行的“协商一致”和“互惠原则”由于“四级体制”等制度性设计并未得到有效落实。所谓WTO“四极体制”(即由美、欧、日、加四个发达成员构成的体制)长期操纵WTO决策,“绿屋谈判”导致广大发展中成员的利益未能得以充分体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美国施加的巨大压力,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出坚决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主张,认为WTO改革必须以此为核心通过平等协商制定WTO改革方案,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价值,以解决当前WTO生存面临的危机。从改革重点来看,中国推动WTO改革重在倡导“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促进WTO遵循“合作共赢”的理念进行改革完善,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倡导世界各国根据自身发展阶段、比较优势等因素,共同推动WTO朝着高标准的互利共赢规则标准方面演变。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竞争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相关的规则标准应该更多地考虑到这些现实因素,而不是简单地用统一尺度来衡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真正实现参与各方共同受益的目标,缓解全球发展不平衡的重大挑战,促使WTO成为深化世界各国合作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多边平台。
(二)积极推动全球价值链包容性发展与开放合作
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稳定锚。自2002年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接近30%,这种势头持续至今,是全球120多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作为全球最大的中间品贸易大国和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全球价值链包容性发展与深度融合,统筹推进《APEC促进全球价值链发展合作战略蓝图》中10个优先领域的工作,为发展中经济体相关能力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积极履行在2015年底前将APEC环境产品清单实施关税降至5%或以下的承诺,中方已按要求完成并提交APEC54个环境产品清单的降税实施计划,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落实《APEC海关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战略框架》,在转关运输、单一窗口,“经认证的经营者”(AEO)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利用G20 峰会创新全球经济治理的优先领域和运行机制。中国作为东道主在2016年杭州峰会上首次将贸易与投资议题引入G20 议程,达成全球首份《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为营造开放、透明、可持续的全球投资政策环境制定了九项非约束性原则,成为指导成员国制定投资政策的纲领性多边文件,为未来达成多边投资协定或制定全球投资规则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此外,杭州G20峰会还制定了《G20 全球贸易增长战略》,紧扣21 世纪全球贸易、投资与国际生产网络中出现的垂直专业化、服务化、数字化等重要趋势,积极推动全球价值链、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电子商务与数字贸易等新型议题的讨论与落实。
(三)引领全球多边治理体制谋求更广泛“发展目标”
一直以来中国都将“发展议题”置于全球经济治理的首要位置,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为全球多边治理体系确立“发展坐标”。发展导向的全球经济治理新规则不仅包括现有体制下强调的非歧视、市场准入、公平贸易、规制融合、争端解决等原则,更要关注和解决基础设施不完备、市场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不均衡、融资渠道不畅通、收入分配不平均等制约广大发展中成员和最不发达国家的问题。因此,中国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应特别考虑发展中国家谋求广泛发展目标、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维护公共利益和保留政策空间的诉求,中国积极响应WTO“促贸援助”倡议,坚持责权对等原则,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生产能力、促進贸易便利化,对35个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中国还出资设立了“最不发达国家及加入WTO中国项目”,帮助6个最不发达国家成功加入WTO。2017年底,中国向WTO“贸易便利化协定基金”捐款,积极帮助发展中成员落实《贸易便利化协定》。
二、积极履行大国责任,主动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
面对着当今世界愈演愈烈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中国更加敞开大门,主动扩大全方位开放:对外积极参与多边与双边、区域和诸边谈判、重视服务贸易和投资规则并密切关注新议题;对内则通过实施自贸区战略、统一内外资法律等关键措施进一步深化国内改革建立与国际新规则接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做到国内法治与国际规则间的良性互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全面履行加入承诺,确立了以法律和规章为基础、透明和可预测、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高度接轨的对外贸易新体制,按期或提前完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作出的承诺,并在WT0减让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开放。在货物贸易领域,中国的降税承诺全部履行完毕,关税总水平由加入WTO时的15.3%降至7.5%。近年来,中国又大幅降低了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在服务贸易领域,加入WTO以来,中国不断修改和制定了一系列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法规和规章,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得到落实,市场准入大幅放宽。入世时,中国承诺开放9大类100个分部门,目前已在不同程度上开放到120多个部门,正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开放,加快研发、电信、空运、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其开放程度已接近发达成员平均水平。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断顺应国际形势发展需求,以国际高标准、高水平为标杆,努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促进以竞争性政策为基础的规则体系建设,促使市场环境体现统一、公平、高效。近年来,中国以《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以及《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为重点注重制度优化和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不仅确立了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制度,而且有力提升了政策的透明度与执行的一致性,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由商品、要素流动型转变为规则、制度开放型,有力地释放了制度开放的红利。
近几年中国一直致力于促进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努力。投资便利化是国际多边经贸治理的前沿性议题,许多国际组织正在就此议题开展讨论,例如,OECD在《投资政策框架2015版》中强调了投资便利化的意义,UNCTAD在2016年达成了《投资便利化全球行动清单》,金砖五国在2017年厦门会晤时通过了《金砖国家投资便利化合作纲要》,WTO在2017年第十一届部长级会议中也通过了《关于投资便利化的联合部长声明》,而中国通过一系列简政放权,增强透明度管理,以及外资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推动制度性改革持续深入。例如,将负面清单内投资总额10亿美元以下的外资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政府,在全国推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推动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秉承多边主义精神,为全球贡献新型公共产品
中国秉持多边主义精神,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相互依赖、利益交融、休戚与共为依据,以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为支柱,发起并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上合组织银行,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型制度性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是迄今为止中国为全球贡献的最大公共产品,其所呈现出的新型国际合作平台的突出特征,极大丰富了国际经济合作和治理理念以及多边主义内涵,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案和创新途径,对于有效解决当今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增长问题、短板问题、动力问题、不平衡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带一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六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远远超出国际社会的预期。从合作层次看,共建“一带一路” 倡议及其核心理念从双边、次区域到纳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倡议。截至2019年4月24日,中国已经与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从合作内容看,“一带一路”从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硬件”建设,升级至政策协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资金人员自由流动等“软件”建设;从地理范围看,“一带一路”倡议正由亚欧大陆沿线国家延伸至非洲、南太、拉美等区域国家;从合作领域看,随着世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全面深入展开,“一带一路”正由加工制造、工程机械、能源、农业等传统领域向绿色经济、数字经济、跨境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新经济领域方向发展;从合作方式看,“一带一路”从初始的基础设施合作、国际产能合作、贸易投资合作、金融合作等较为单一的方式向价值链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与能力建设等多元化、多层次合作方式演变。特别是第三方市场合作创造了国际合作的全新模式。
“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五大重点合作领域,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与联合国致力于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设备等方面帮助有高度契合之处,将有助于加快区域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项大类和169项具体目标落实的重要支撑点。互联互通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利益与共同诉求。当今世界越来越需要一些全球性或地区性大国为国际社会提供互联互通产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互联互通为导向,着力弥补发展缺口与发展短板,致力于打造“互联互通”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基础设施联通从交通、能源、通讯、管道、口岸等的“硬联通”向标准、通关、认证、融资等“软联通”逐步发展。目前,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130多个涉及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方面的双多边协定。其中,与沿线15个国家签署了16个双多边运输便利化协定,与沿线47个国家签署了38个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与此同时,中国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17个自贸协定,涵盖了38%的對外贸易额。2018年,中国签署了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结束了中国—毛里求斯自贸协定谈判,启动了中国—巴拿马、中国—巴勒斯坦自贸协定谈判和中国—秘鲁自贸协定升级谈判,“一带一路”建设正加快向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