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思何思敬同志

2019-09-25何理良

百年潮 2019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何理良

2019年7月1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的塘栖古镇,中共塘栖镇党委及镇人民政府为何思敬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人杰地灵的塘栖镇又多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何思敬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著名哲学家、法学家,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曾翻译多部马克思、恩格斯的名著,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他长期在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法科、延安大学法学系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授和法科主任,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法学人才。

何思敬同志1896年生于塘栖,曾读过几年私塾。13岁丧父,家境贫困。经其父好友同盟会元老张静江介绍先后入上海同盟会成员开办的世界社和通义银行当学徒。辛亥革命后,张静江为振兴民族瓷器业,资助何思敬赴日本学习西洋风格的瓷器绘画,但何思敬有远大的志向,经勤奋努力,他于1916年考上官费生待遇,不再接受张静江的资助。1920年,他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入文学部学习德语、美学。后转入社会学部研读多种学科并进入东大的研究院。他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阅读大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参加校内一些受欧洲社会主义思潮和苏俄十月革命影响的日本社会主义者的集会和活动,同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先驱河上肇等结成好友。并同赴日求学的中共党员或革命者结识,向国内《创造月刊》投稿,笔名何畏。

1927年2月,受广州革命政府秘书长周柏年的邀请,何思敬回到广州,任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和法科副主任。他在中山大学先后执教十年,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各种革命活动。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迅速地将白色恐怖传至广州。何思敬尽力掩护和拯救了一些地下党员和革命青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思敬到上海参加上海民众反日会和社会科学家联盟等进步团体,主办进步刊物《世界大势》,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32年5月,何思敬不顾白色恐怖的恶劣环境,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被党组织派回广州中山大学,一面教书,一面进行革命活动。他举办讲座,宣传中国抗战必胜和红军长征必胜,慷慨激昂的讲演感动了广州的众多青年,甚至连国民党燕塘军校的学生也脱了军装换上便装来聆听。

何思敬

1934年,在中大学生纪念一·二八惨案二周年的活动后,国民党的军警逮捕了几十名进步学生。何思敬对此十分气愤,他积极营救被捕学生,斥责校长邹鲁允许军警入校抓捕学生的行为。1936年1月9日,国民党反动当局听信邹鲁的谗言,决定逮捕何思敬。这一密令被陈铭枢得知,迅速告知了何思敬。何思敬在全校集会上发表支援一二·九抗日救亡学生运动的讲演后,即乘火车到达香港。

在香港,何思敬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并主持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华南总部的工作。他曾率代表团赴南宁按照中共主张参与和平解决两广事变的工作。

全面抗战爆发后,何思敬于1938年初到达延安。在抗大欢迎何思敬等人到达延安的大会上,毛泽东主席说,何思敬教授有正义感、有勇气、有学问。

在延安,何思敬先后任抗大教员、中共中央军委编译处译校、延安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党校政治研究室和政策研究室负责人。此外,他还任“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理事。1941年至1946年连任陕甘宁边区第二、第三届参议会参议员。1945年何思敬当选为中共七大候补委员,出席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在延安时期,何思敬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战线上的骨干分子。1938年新哲学会成立,他是该会的负责人之一。在第一届新哲学会年会上,他提交论文《黑格尔与逻辑》。他精通日、德、英语,与徐冰合译马克思名著《哥达纲领批判》,后又翻译了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他还受毛泽东的委托,译述和出版了克劳塞维茨的军事名著《战争论》。毛泽东还主持了一个克劳塞维茨战争研究会,请何思敬直接从德文本讲解,坐在条凳上的听讲者,有毛泽东和在延安的八路军高级军事干部。何思敬还同王学文教授用日语向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讲授社会发展史,该课程被日本学员认真记录并被王艾英、何理文译成中文,以《社会科学常识》书名出版。作为一名法学家,在边区参议会上,他和一些同仁一起提出编订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提案,被边区政府采纳并着手组织人员进行编拟各种法律草案。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于1945年8月任中共代表团的法律顾问,随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并在重庆发表揭露国民党当局限制言论自由的批判文章。

1945年11月,根据中央的决定,成立以谢觉哉为首的“宪法研究会”,时任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的何思敬是七名“陕甘宁边區自治宪法草案”起草人之一。

在解放军取得对国民党决战的胜利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何思敬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员,参与起草《共同纲领》的工作。该纲领是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于1949年9月29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新中国成立后,何思敬参与筹建中国人民大学,先后担任法律系、哲学系以及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室的教授和主任,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委员,为培养新中国的法学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多向大众原原本本传达马克思主义,何思敬长期热情地从事马恩著作的翻译工作。除上述提到的译著外,何思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时,还发表了一些心得之作,例如《资本论自修》《学习22个整风文件》《读中共“七七宣言”》《读会谈纪要》《驳蒋介石的法律观》《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黑格尔的逻辑学》等。他还于1951年翻译出版了《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1956年出版了《价值形态》(《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附录)。之后,于1956年又出版了《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即1963年至1965年,遵照列宁关于“不懂得黑格尔就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教导,何思敬不顾年老体弱,以惊人的毅力,从原著翻译了黑格尔的巨著《大逻辑》三卷本共约60万字,并在中国人民大学油印成七个分册。

在“文革”期间,何思敬受到极不公平的对待。造反派私设公堂,任意摧残年过古稀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有一天,我去人民大学看他,劝他到外地去躲一躲。他坚定地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一点对不起党的事,我不用回避。1968年4月,何思敬含冤去世。

1979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为何思敬同志平反,追悼会由王震同志主持,由其生前好友成仿吾同志致悼词。骨灰置于八宝山公墓第一室。

何思敬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战士。他的学识既是无畏地批判反动思想、勇于维护真理的利刃,也是宣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法学以及社会主义法律思想的宝库。何思敬是一位严师,更是一位益友。他作为红色法学的奠基人,诲人不倦、桃李满门,为我国法律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何思敬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一向勤奋、不计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和品德,他的不朽业绩与学识,永远值得后世敬仰与学习。(编辑 杨琳)

作者:何思敬之女,外交部国际司原副司长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