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初试“心学”牛刀
2019-09-25贾庆军
贾庆军
王阳明一生坎坷不平,危机四伏。但在各种危机中,他对龙场那场危机的处理最让人佩服,也最凸显其处事精神和原则。跟后来的平定匪患和平宸濠之乱相比,在龙场的王阳明最为弱势和无助。但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他竟然完满解决了那场危机,的确有点匪夷所思。
1508年春,王阳明到被贬地贵阳龙场赴任。在这里,他开始体悟格物致知之学的真义。很快,他就彻悟了,并用“五经”中的观点来验证其所得,这种互证的结果就是《五经臆说》。心学初成的阳明不免向门徒讲授,声名逐渐远播。当地的苗人知道来了这么个高人,也都来见识一下。阳明和苗人的关系日益融洽。阳明还建了龙冈书院、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等讲学和居住之所,名声日益流播。
而这惹怒了思州太守王质,他是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想一想,阳明弄出这么大动静,但却没有去告知当地最高的权威,更没有去登门拜访。这对极为重视自身权威的传统官员来说是不可饶恕的。于是,太守派出差人去宣示自己的权威。
中原文明之地的官差尚且横行霸道,在这荒蛮之地的就更不用说了。果然,这些官差到了阳明的住处,劈头盖脸就是一通辱骂。有意思的是,阳明还没说话,他的苗人朋友先按捺不住了,他们纷纷为阳明鸣不平。官差自然不会让步,性格直爽的苗人也怒不可遏。结果可想而知,苗人出手将官差痛打一顿。
思州太守得知此事大怒,坚决要严惩王阳明,并对各个重要官员通告了此事。当地的宪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毛应奎知道此事之后,派人给阳明带话,要其到太守府去谢罪。阳明就给毛宪副回了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答毛宪副书》。这封信有何神奇之处呢?
兹将此信原文录下(序号为笔者所加):
(一)昨承遣人喻以祸福利害,且令勉赴太府请谢,此非道谊深情,决不至此,感激之至,言无所容!(二)但差人至龙场陵侮,此自差人挟势擅威,非太府使之也。龙场诸夷与之争斗,此自诸夷愤愠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则太府固未尝辱某,某亦未尝傲太府,何所得罪而遽请谢乎?(三)跪拜之礼,亦小官常分,不足以为辱,然亦不当无故而行之。不当行而行,与当行而不行,其为取辱一也。(四)废逐小臣,所守待死者,忠信礼义而已,又弃此而不守,祸莫大焉!凡祸福利害之说,某亦尝讲之。君子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苟忠信礼义之不存,虽禄之万钟,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况于流离窜逐之微乎?(五)某之居此,盖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然而居之泰然,未尝以动其中者,诚知生死之有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太府苟欲加害,而在我诚有以取之,则不可谓无憾;使吾无有以取之而横罹焉,则亦瘴疠而已尔,蛊毒而已尔,魑魅魍魉而已尔,吾岂以是而动吾心哉!(六)执事之喻,虽有所不敢承,然因是而益知所以自励,不敢苟有所隳堕,则某也受教多矣,敢不顿首以谢!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这一段阳明先感谢毛宪副对他的劝告和提醒。不管接不接受其劝告,但这份情谊还是十分珍贵的。对别人关心的态度和关心的内容区别对待,情、理分清才能互相保全,这无疑是十分理智和得体的。
第二段则是具体讨论事情的是非曲直了。在这里,阳明表现出了有理有节、刚中有柔的高明手法。他指出错误的所在乃是差人挟威凌辱,而太守和自己都无过错。这就既替太守开脱,也为自己开脱,表现出阳明的灵活性,即使他明知太守是有意为之,也要为其开脱。因为他深知,弹劾最高长官除了会激怒他之外,没有任何结果。只有将其置于一个不好发作的位置,才能免除对自己的迁怒。如此,阳明的立场水到渠成,既然大家都无过错,为何要去谢罪呢?
那么什么情况下才能谢罪呢?在第三段,阳明重申自己的做人底线和原则,跪拜之礼只有在当行的时候才能行。也就是说,谢罪只有在真犯了罪的时候才能行,如果无故跪拜谢罪,不当行而行,将是自取其辱。面对长官的无理要求,一般人恐怕早就没了节操,但阳明仍坚守自己的原则。
既然阳明这么耿直,会不会招来不必要的祸患呢?毛宪副暗示他不谢罪将大祸临头。阳明对于祸患已经有所预料,他有自己的深思熟虑的福祸说。
在第四段,阳明表明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也是其福祸的标准。他说,作为一个被废逐的小臣,常人所说的荣华富贵都谈不上了,所坚守到死的也只有忠信礼义之原则了。如果连这个都守不住,才是最大的祸患。
接着阳明阐明了自己的祸福利害观。他说,君子是以忠信为利,以礼义为福,如果忠信礼义不在了,各种荣华富贵就如同祸害一样。如果一件事是符合忠信礼义的,即使是剖心碎首,历尽艰辛,君子也一定要去做。这才是君子的福。如果自己坚持了忠信礼义,即使被废逐和流离失所也毫不在乎。
阳明这种鲜明而独特的福祸之说无疑令人震撼。对他来说,合乎忠信礼义才是福,不合忠信礼义则是祸。言外之意,太守若强加给我不合礼义之祸,我并不认为是祸;如果我守忠信礼义而得祸,对我反而是福。这种异于常人的福祸说,一方面透露出对天道的敬畏,另一方面彰显的是刚直不屈的高贵人格。而这正是孔子所说的有所敬畏和有所坚守的君子之典型写照。
对于常人来说,最大的祸莫过于死,而阳明怕死吗?显然不怕。
在第五段,阳明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他说,他被贬龙场后,天天与瘴疠蛊毒、魑魅魍魉相处,几乎每天都面临死亡的威胁,“日有三死焉”。但对这些他居之泰然,不为其所动。因为他知道生死有命,不会因为这些祸患而改变自己的操守。他所忧虑的不是这种旦夕之祸患,而是终身坚守的忠信礼义之道。对他来说,生死在道义面前已微不足道。
回到事情本身,阳明接着说,如果太守要加害他,而他又确是有悖于忠信礼义,那么这对阳明来说,确实咎由自取,这才是最大的遗憾。但是,若自身本无罪、无违忠信礼义,却横遭灾祸,那么这些灾祸也就如同瘴疠蛊毒、魑魅魍魉一样,不足以动其心。因为他坚守住了自己的道义。
對常人以及太守来说,死亡是最大的祸患了,在死亡面前,什么都可以出卖。但现在他遇到的是一个超常之人。若一个人连生死都不怕了,那么还拿他有什么办法呢?
在酣畅淋漓地将太守、毛宪副以及自己的逻辑和立场清晰地展示出来之后,阳明再次感谢毛宪副的情谊。
在第六段,阳明的感谢又升级了。他感谢毛宪副并不是要接受其观点,而是毛宪副的话让其更加明晰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更加知道自己的坚守所在。所以他才说毛宪副给他诸多教益,“敢不顿首以谢!”
最终太守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惩罚阳明,承受恶名;要不解除前嫌,皆大欢喜。后者无疑是最佳选择。记录这一事件的阳明弟子的最后用语是“先生致书复之,守惭服”。“惭服”一词,可谓精辟之至。当然,可以想见的是,这封信首先震撼到了毛副宪,而毛副宪从中斡旋也给力不少。
阳明心学初成,小试牛刀,初战告捷。还要注意的是,这样的信,只能对毛宪副等还有良知的人才有效,而对于良知完全泯灭之人就无效了。阳明是看准了毛宪副等人的心理,才对症下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