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苏区史料运用的若干思考
2019-09-25陈安谢晨
陈安 谢晨
苏区①史料是苏区时期社会关系的产物,是苏区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人们认识、解释和重构苏区历史过程的痕迹,是认识和研究苏区历史的基础。苏区史料主要包括苏区时期的党政文件、报纸刊物、私人著述以及保存至今的革命遗址遗迹和苏区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口述材料等。新中国成立后,在苏区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苏区史料运用的深度和广度驶入了较快车道,一大批分门别类的苏区史料成果相继或正在推出。这些成果为新时代深化苏区史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史料基础。同时,在所处方位、指导理论、出发点和归宿以及技术方法等方面,苏区史料的运用必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需要。
一、关于新时代苏区史料运用所处的历史方位
方位,本义是方向和位置。历史方位,简言之就是指处在历史长河中的什么样的阶段。明确历史方位,才能找准苏区史料运用的方向。那么,什么是苏区史料运用的历史方位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一)就苏区史料的运用者而言,所处的历史方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p8这是一个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未来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最前沿,运用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和长远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所作出的重大判断。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p667。经过6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大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9。发展是动态过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远存在的。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我们就必须下功夫解决它。因此,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1]p9。
苏区历史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前途及展开苏维埃运动的实践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痕迹,即苏区史料。进行苏区历史研究则是在充分运用苏区史料的基础上,客观地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的苏区历史。然而,苏区历史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是研究者在运用史料认识历史的过程,会受到时代、阶级、立场、意识、观念等的局限,难以如实地反映客观历史,也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本质。因此,只有在立场、意识、方法正确的前提下,占有丰富且正确的苏区史料,才有可能作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时代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中蕴含和孕育着质变,质变是量变积累的结果,同时又开启新的量变。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程,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都經历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不同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作出的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主要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来判断的,清晰地指出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时代坐标,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这就要求史料运用者从现实的发展需要出发,充分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让沉寂的历史复活,才能向新时代呈现出更加立体全面的苏区历史研究成果。
(二)就苏区史料本身而言,所处的历史方位就是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p8。这是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政治高度,对党90多年历史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深刻总结。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历史,可以按照“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划分为三个奋斗历程,也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奋斗目标;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党的十九大召开,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
以中国共产党为轴心,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奋斗历程,可以大致地划分为党的创立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等5个历史阶段。遵循“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苏区史料所处的历史方位就是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奋斗历程中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闽西、湘赣、湘鄂赣、鄂豫皖、闽浙赣以及川陕等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苏维埃运动,留下了诸如革命文件、文章专论、报纸刊物、时人照片等丰富的资料。这些史料是我们研究苏区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除了大量的官方文献史料,还有散落在民间、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例如标语、口号、歌谣、日记、书信、票证、契约文书等资料。脱离了这个历史时空界限,就不能成为我们研究这段历史的依据。因此,运用苏区史料时,既要考量生成这些史料的具体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又要放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之中来考察,还要适应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历史地、联系地、全面地综合分析运用史料,进而从中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或历史结论。
二、关于新时代苏区史料运用的指导理论
近代以来的中国国情及所处的国际环境极其复杂。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其发展、成长过程必然是极其错综复杂。该特点反映在苏区时期就是党领导广大军民进行反“围剿”战争和苏区各项建设事业的道路是极其曲折的。这就要求苏区史料的运用者,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复杂的历史过程、纷繁的史料进行去繁化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客观、全面地还原苏区历史的本来面貌,科学地总结苏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正确的、科学的指导理论,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苏区史料的运用。英国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今天仍然保留着生命力和内在潜力的唯一的‘历史哲学,当然是马克思主义。……要否认马克思主义是有关人类社会进化的能够自圆其说的唯一理论,是很难办到的。”[3]p261“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p66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包含的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的三大规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等基本原理,都是苏区史料运用的指导理论。比如,苏区史料中有关“左”倾错误的领导人和执行“左”倾错误的同志等内容,就要作具体分析。作为“左”倾的思想和政策,无疑是错误的,但作為犯了“左”倾错误的个人来说,则不是时时、事事、处处都是“左”,也会有不“左”的时候[4]p85。
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苏区史料的运用。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是苏区史料运用的指导理论。例如,苏区时期历次“左”倾错误,正是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缺乏主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所造成的必然结果。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苏区史料的运用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并服务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例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可以为苏区史料的运用提供新的视角。围绕这些新视角,可以进一步系统整理苏区史料和深化研究苏区历史,从而提炼总结出以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奋斗目标提供现实启迪。
三、关于新时代苏区史料运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力量。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民是永恒的主体。“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6]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民立场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而且是苏区史料运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扩大了苏区史料的运用范围,而且有助于把握苏区的复杂历史、客观全面地反映苏区历史,不脱离实际。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p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最鲜明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1]p11。因此,新时代苏区史料的运用必须把人民立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揭示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在苏区时期践行初心使命的艰辛探索。
围绕人民立场这个出发点和归宿,新时代苏区史料运用要体现在为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两个方面。在为人民谋幸福方面,苏区史料是相当丰富的。例如,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份文献资料中,毛泽东就深刻指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7]p136,138-139这些历史文献内容在新时代彰显了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方面,就是要运用苏区史料,充分证明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由一个远离中国的国际指挥中心来指导中国革命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带领广大军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独创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大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并付出巨大牺牲;等等。例如,苏区群众付出巨大牺牲方面,就有相关记载:中央苏区瑞金县24万人口中,就有4.9万人参加革命,3.1万人参加长征,牺牲在长征途中的就有1万余人。兴国县23万人口中,参加红军的有8.5万人,牺牲在长征途中的有1.2万余人。寻乌县只有8万人口,有2.5万人参加红军,留下姓名的烈士有7700余人。这方面苏区史料的运用,可以结合新时代要求,深刻总结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成功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奋斗目标提供历史借鉴和强大支撑。
四、关于新时代苏区史料运用的技术处理
苏区史料是苏区历史研究的基础。研究者只有在把握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正确的理论指导、立场、观点等前提下,并占有丰富正确的史料,才能作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立场、观点、方法正确的前提下,史学家掌握的史料越丰富,写出来的史书就越可靠。”[8]p52因此,这就有必要对占有的苏区史料进行技术处理,使其价值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
首先,要明确苏区史料的种类形式以及各自的优劣,做到相互补充完善。在1927年至1937年这十年的苏维埃运动过程中,有大量的党政军群历史文献,包括会议文件、档案、电报、文告等,以《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政权系统”“军事系统”收录的最为全面;各类报纸刊物,如《红色中华》《斗争》《青年实话》等;苏区历史经历者、当事人的口述、回忆、采访、著述等材料;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图书馆收藏文物、文献资料;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等等。这些都是进行苏区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史料。
其次,要掌握苏区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方法。这是治史的基础工作,也是必备工作。苏区史料的搜集可以根据研究的课题做专门的、分类的收集,注重平时阅读、调查、采访的累积,利用现代科技搜索引擎等途径,尽可能全方位地搜集齐全史料;史料搜集之后,可以通过“以性质为纬线,时间为经线,将纪事本末与编年的方法融为一体而组织起来”[9]p260,解决“史料零乱分散、时间关系混乱”的问题。史料在整理之后,还有可能存在真伪错杂、互相矛盾、记录偏差的情况,这就需要加以鉴别使用。中国史学向來有辨伪考证的传统,以确保史料准确无误,苏区历史研究同样要延续这一优良传统。
最后,要拓展视野,多角度、多学科、综合性地挖掘和解读苏区史料。当前,许多研究者提出在苏区史研究领域要开阔研究视野,宏观角度、微观层面,层层深入。既重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又吸纳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既注重官方档案文献史料的采用,也大力挖掘散落在民间的资料。在对这些史料进行解读时,要历史地、辩证地进行分析,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真假不分、曲解材料。
简言之,在苏区史料的运用上,研究者需要以严肃勤恳的治学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史学功底,开阔的研究视野,娴熟的技术方法,不断深入地挖掘、整理、解读,从而拓宽拓深苏区历史研究。
结 语
把握所处的历史方位、确立正确的理论指导、坚持人民立场以及做好技术处理,是新时代运用好苏区史料的关键,可以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对客观存在的历史进行抹杀消除,而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虚构历史的思想潮流。它的危害,就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要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与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斗争。例如,苏区时期的“左”倾错误、肃“AB团”等历史事件,极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对此,要以大量的苏区史料为基础,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和历史规律,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以更丰富多样更多角度的研究成果,挫败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的攻击。
概言之,新时代苏区史料运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安排和奋斗目标,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正能量和智力支持。
注释:
①苏区是苏维埃区域的简称,亦称革命根据地或根据地。苏区的时间范围是指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十年,即从1927年至1937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开辟了中央苏区、湘赣苏区、湘鄂赣苏区、赣东北(闽浙赣)苏区、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湘鄂西苏区、湘鄂川黔苏区、琼崖苏区、广西左右江苏区、闽东苏区、西北苏区、鄂豫陕苏区等10余块苏区。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3]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6(1).
[5]转引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8-05-05.
[6]习近平谈“人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1-11.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蒋伯英.略论中共党史史料的收集与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87(5).
[9]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陈安,男,赣州市中央苏区研究中心主任,赣州市苏区精神研究所所长,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谢晨,女,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办编研科科员。
责任编辑 /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