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您诊断》病例140答案:跨右侧中后颅窝软骨瘤一例

2019-09-25高珍赵玉婵班然然全冠民袁涛

放射学实践 2019年9期
关键词:脑膜小脑肿物

高珍, 赵玉婵, 班然然, 全冠民, 袁涛

病例资料患者,女,4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听力下降及口角歪斜5年、加重1周,伴右眼闭目不能。1年前行右乳腺纤维瘤切除术。查体:血压111/71 mmHg,神清语利,双侧瞳孔正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Babinski征(-),双侧Chaddock征(-);脑膜刺激征:颈抵抗(-),Kernig征(-);四肢肌张力及肌力正常,膝腱反射正常。实验室检查:淋巴细胞百分比略偏低(19.2%),血小板压积略偏高(0.33%),乳酸脱氢酶略偏低(107 U/L),淀粉酶略偏低(29 U/L),总蛋白略偏低(63.9 g/L)。其他实验室检查及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

CT检查:CT平扫示跨右侧中后颅窝肿物(图1),大小约5.0 cm×2.6 cm,密度不均,CT值18~49 HU;右侧颞骨岩部大部骨质破坏,累及枕骨斜坡、颈静脉孔、外耳道内口及鼓室内壁,呈溶骨性骨质破坏;肿物部分突入鼓室内,内耳结构完整,颈动脉管后壁缺如(图2)。MRI检查:肿物大小约5.0 cm×2.7 cm×2.8 cm, T1WI以低信号为主(图3),后上方见斑片状高信号,脂肪抑制T1WI未见信号减低(图4);肿块T2WI以高信号为主;FLAIR上大部分呈高信号,后部呈不规则低信号(图5);右侧颞骨岩部、邻近枕骨斜坡大部骨质吸收;相邻右侧小脑半球可见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及FLAIR高信号(图4、5);右侧桥小脑角池扩大,第四脑室变形,邻近脑桥、右侧小脑半球受压,脑桥稍向右侧旋转(图3~5)。增强扫描上述肿物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大部分边界较清晰,邻近脑膜略增厚且强化(图6)。颅脑动脉MRA:右侧小脑下前动脉受压后移,右侧颈内动脉远端稍变窄。影像学诊断:右侧桥小脑角区良性肿瘤,倾向于神经源性肿瘤。

手术及病理:右侧桥小脑角区肿瘤边界清楚,质韧,部分钙化,包膜完整,血供丰富。沿肿瘤包膜分块全切肿瘤。镜下所见:(右侧桥小脑角区)梭形细胞粘液样背景下,可见软骨及少许骨组织,伴出血及纤维组织增生(图7)。免疫组化结果:CD117(-),CD31(散在+),CD34(血管+),CKpan(-),EMA(-),GFAP(-),PR(-),S-100(-),SAM(+),Vimentin(+),Ki-67(热区+30%)。病理学诊断:颅内软骨瘤。

讨论软骨瘤是起源于成熟透明软骨组织的良性肿瘤,好发于手足长管状骨[1],发生于颅内者罕见,仅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2%~0.3%[2]。软骨瘤发生于颅内者,常见于颅底,鼻窦、脉络膜及硬脑膜者少见[3],本例桥小脑区软骨瘤可能起源于颅底软骨组织。文献关于桥小脑角区并跨中后颅窝软骨瘤均为个案报道[2,4-7]。2016年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颅内软骨瘤归入脑脊膜肿瘤(间质,非脑膜上皮性肿瘤)。颅内软骨瘤起源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来自胚胎时期残留的软骨细胞,与炎症和创伤有关[8]。颅内软骨瘤发病年龄从15个月至60岁均有报道,高峰年龄为30岁,女性稍多[2],可伴发Ollier’s多发内生软骨瘤病或 Mafucci's 综合征[3]。颅内软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发病部位、大小不同而异,常表现为头痛、癫痫、眼球突出、视神经乳头水肿及精神状态改变等[9]。本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口嘴歪斜及闭目不全,可能与肿瘤突入外耳道及骨质破坏累及三叉神经有关。本病的最佳治疗方式是完全切除,因患者预后较佳,目前不推荐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能增加恶变风险[3,10,11]。

影像学检查可为临床提供肿瘤的位置、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等有价值的信息。桥小脑角区软骨瘤CT表现为等密度影,60%~90%的瘤内可见边界清楚的钙化,病变周围一般无水肿,提示肿瘤生长缓慢。可伴邻近骨质破坏或骨质增生,增强扫描病变不强化或呈轻至中度环状强化,可能为瘤内血液流动相对缓慢所致[1,2]。本例患者头颅CT扫描示肿物呈等低密度且伴有钙化,无瘤周水肿,侵犯周围颅底骨质,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未见骨质增生。由于肿物位于中后颅窝,MRI不受致密骨质的影响,对病变显示更为清楚。颅内软骨瘤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病灶内钙化成份在T1WI、T2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部分病灶内可发生囊变,其囊性成份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类似于水;肿瘤在增强T1WI上表现为延迟强化或轻微环状强化[1,2,3,12]。本例病变囊性部分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与文献报道不同,可能与颅内软骨瘤血供丰富有关。囊性病变后部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FLAIR低信号,提示与瘤内出血(未破裂的红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及钙化有关。

图1CT软组织窗示右侧中后颅窝肿物密度不均,边界清楚,部分病变钙化。图2CT平扫示右侧颞骨岩部大部骨质破坏,累及外耳道内口和鼓室内壁,肿物部分突入鼓室内,颈动脉管后壁缺如。图3矢状面T1WI示右侧中后颅窝哑铃形低信号肿块,后上方见斑片状高信号。图4轴面脂肪抑制T1WI示肿物呈低信号,囊性病变后部仍呈高信号。图5FLAIR序列示肿物呈低信号,囊性病变后部信号更低。图6T1WI增强扫描示肿物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大部分边界较清晰,邻近脑膜略增厚且强化。图7镜下可见梭形细胞粘液样背景下软骨及少许骨组织,伴出血及纤维组织(×100,HE)。

桥小脑角区软骨瘤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学检查,镜下主要表现为成熟的透明软骨组织;但病理学确诊需要免疫组织化学的支持,其中弥漫性S-100阳性、Ki-67(恶性肿瘤标记物)对诊断有帮助[13],本例S-100阴性,Ki-67热区30%阳性,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有文献报道颅内软骨瘤可存在基因突变,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和IDH2突变[14]。

桥小脑角区软骨瘤主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尤其是跨颅窝生长的肿瘤:①听神经瘤。肿瘤多位于内听道口,伴有内听道扩大;CT多表现为等/低密度,增强扫描明显强化。②脑膜瘤。CT多表现为等/稍高均质密度,与岩锥或小脑幕间有宽基底连接,且常伴骨质增生硬化;MRI增强扫描常可见脑膜尾征[15]。③三叉神经鞘瘤。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稍多;多沿三叉神经走行向前达鞍旁,呈哑铃状骑跨中后颅窝;增强扫描肿瘤呈均质显著强化。④表皮样囊肿。多见于男性,形态不规则,具有“见缝就钻”的特点,肿瘤DWI呈高信号[16]。⑤转移瘤。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原发肿瘤病史,瘤周水肿明显。

综上所述,桥小脑角区软骨瘤罕见,影像学检查显示伴有钙化,边界清楚的脑外肿块,无瘤周水肿,增强扫描不强化或稍强化时,应考虑本病可能。CT显示肿瘤钙化及骨质破坏效果较好,MRI则有利于显示病变范围,且无骨骼所致的伪影。

猜你喜欢

脑膜小脑肿物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乳腺肿物的超声自动容积成像与增强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脑膜膨出及脑膜脑膨出的临床意义
动动小手和小脑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1 例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脑膜癌病的磁共振成像征象分析
1例以小脑病变为主要表现的Fahr’s病报道并文献复习
高龄患者结肠癌伴右肝肿物的诊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