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2019-09-25王有鹏
王有鹏
不久前,某媒体重点报道了某校刘老师的教学风格。文章开篇提到:“刘老师刚任教不久,一位教研员听了他的一节数学课后,就跟校长说 ‘这位教师不适合上课’。”就是这位 “不适合上课”的刘老师,现在早已成了全国颇有名气的教学名师,取得了许多令人羡慕的荣誉和成果。看完这个报道,我不禁思考:有些教研员为什么会 “有眼无珠”呢?原因大概是以下五点——
第一,有些教研员习惯于当法官而不是当朋友。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没有什么教学经验,此时教研员应该努力为青年教师排忧解难,打气鼓劲,而不是草率地下达 “判决书”。教研员一句“不适合上课”,几乎是对一位一线教师的 “死刑判决书”。所幸的是,刘老师碰到了一位好校长。这位校长在听了刘老师两节课后发现,刘老师的教学内容有些 “杂乱无章”,“可是课堂气氛很好,学生自学、讨论、板演,甚至争论,但是学得轻松快乐”。刘老师属于不受现有框架和模式限制,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教学人才。结果不但 “死刑判决”没有执行,刘老师反而得到理解和宽松的成长环境。而这位教研员,一句话就差一点葬送了一位名师,令人越想越有些后怕。
第二,习惯于当官员而不是当研究员。教研员是当前教育管理体制下的 “特殊产物”,他们虽只是研究人员,却对区域教师的课题申请、职称评审、课程建设与改革甚至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和裁量权。许多 (当然不是全部)教研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官员,整天忙于应酬,既不教也不研,更不学,与研究员的称号极不相称。对于新课程改革,他们只是学会了一些时髦的口号,但是骨子里根本没有掌握新课改的理念;对于课堂教学,习惯于只说不练,这就越来越远离了课堂教学的真谛;而对于研究,则没有热情、没有兴趣,或没有能力,或认为没有必要。人们常说,教而不研则浅。那么,不学、不教、也不研,那就不是浅的问题了,而是贻误教师、贻误教学、贻误教育的问题了。
第三,习惯于垄断教学改革的发言权。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了近二十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无疑是复杂的,但一些教研员垄断教学改革的发言权,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一些教研室往往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推他们所提出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研员在听课、组织讲课比赛、评估督导时,都要求以他们的模式或策略为准绳,不按他们的模式或策略上课者,就会得到负面评价,甚至受到批评。这就垄断了教学改革的发言权,也抑制了广大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四,习惯于垄断听课视导评价权。长期以来,教研员每学期都要对区域学校进行 “视导”,到各学校去听课,听课之后对教师进行评价,然后再向学校领导通报视导情况。估计刘老师被教研员认为“不适合上课”,就是这种情况。为什么教研员拥有视导学校、评价教师教学水准的权力?难道教研员之外就没有教学能人吗?一些教研员长期垄断听课视导评价权,就很容易仅凭个人偏好做出 “裁断”,出现 “有眼无珠”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五,习惯于垄断讲课比赛评判权。目前,公开课或讲课比赛饱受诟病,但是我以为,应受批评和指责的除了一些公开课或讲课比赛本身,还有公开课或讲课比赛的评判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公开课或讲课比赛的评委已成惯例,都是清一色的教研员 (这几年情况有所改变)。一些教研员垄断讲课比赛评判权,教师讲课的好坏,都是教研员说了算,正应了那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我有时候很不理解,一个长期脱离教学第一线,更有甚者从未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研员,有什么资格对教师的课堂评头论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中指出,要 “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其中,教研领域就是需要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之一,《意见》要求,“发挥教研支撑作用”。有效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就需要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
第一,准确定位教研员角色。名实相符的教研员,应该是学科教学的中坚骨干分子、学科教研的带头人、学科所有任课教师的指导老师,是将学科的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人物。教研员必须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什么,知道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成为教师的示范者、带动者和服务者。
第二,严格规范教研员行为。教研员在听课视导,推进某项课改、教改,或教师优质课比赛时,在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成绩时,要有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要注意谨言慎行,切忌武断、专断,切忌口无遮拦、信口开河。有关部门也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严格规范教研员的行为。
第三,有效激活教研员队伍。教研员队伍中同样存在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情况,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必须健全教研员准入机制,严把教研员 “入门关”,防止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人混入教研员队伍;打破教研员终身制,切实实行退出机制,把个别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胜任教研员工作的人淘汰出教研员队伍;严格落实考核激励机制,奖勤罚懒,奖优惩劣。同时,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增添 “新鲜血液”,激发教研员队伍的活力,改变过去教研员队伍一潭死水的状况。
第四,不断促进教研员成长。教研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教学研究,苦练内功,提高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才能促进自身不断成长。教学是教研员成长的有效途径,教研员应该积极登上讲台,给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促使自己成为精通课堂教学的行家,成为当之无愧的学科教学能手。
如是,有眼无珠的教研员可能就会更少一些,而慧眼识珠的教研员则可能会更多一些。但愿我们的每一位教研员,都能成为慧眼识珠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