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分类
2019-09-24邹荣荣陈琳
邹荣荣?陈琳
本文从培养农村垃圾意识的角度,首先探讨了农村垃圾分类及意识培养的的背景、意义;其次简单描述了农村常住人口的特征,并提出了农村垃圾分类意识培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最后由浅入深,由点到线提出培养农村垃圾分类意识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垃圾产生量也大大增加。过多的垃圾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成为我们建设绿色家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阻碍,治理垃圾刻不容缓。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作为试点拉开我国垃圾分类序幕,但效果并不明显。2017年7月1日上海实施强制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引入新高度,垃圾分类迅速成为热点话题。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城市垃圾分类,然而农村垃圾问题也不容忽视。妥善治理农村垃圾也是我们建设绿色家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人的行为是在人脑产生的意识指挥下发生和进行的。也可以说意识引导着人的行为的产生。所以,在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前应当首先培养农村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进而引导他们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只有培养农村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才能真正的实现农村垃圾分类,才能长久的共建农村生态文明。
二、农村常住人口特征
农村常住人口是影响农村垃圾分类的主力,正确认识农村常住人口的特征方便正确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中青年劳动力向城市地区流迁,农村常住人口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局面,即农村常驻人口以老人和儿童主,中青年人为辅。
第一,农村老年人口特征。《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农村老年人数量多于城市,受教育程度以初中文化为分界点分别向高、低文化程度递减。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数量将更多,且农村人口老龄化比城市更严重。简言之,农村老年人口多、文化程度低。
第二,农村儿童人口特征。留守农村的儿童多数属于在校儿童,他们一般年纪不大、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不健全,行为上会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三、农村垃圾分类意识培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
(一)知识结构有限,理解能力弱
农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儿童为主,总体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有限,理解能力也有限。尽管国内外已有比较优秀的垃圾分类模式,但对于农村来说并不完全实用。例如国内上海市推行的“四分法”生活垃圾分类: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对于“有见识”的上海市民都懵了,更别说农村居民了。对于村里老年或孩童来说可能理解类别名称就存在问题了,更别说让他们判断“打湿的餐巾纸是什么垃圾”这类问题了。再如日本的精细化分类,有些地方甚至细分20多种,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垃圾分类的名称可能都记不住。不理解垃圾分类模式、复杂的垃圾分类方式使他们望而却步,还没开始垃圾分类就产生“不理解、太复杂懒得理”的抵触心理。
(二)传统观念影响
农村传统的扔垃圾方式是所有垃圾装一起随意丢弃,只要不是家门口,哪里都是垃圾场。尽管近几年农村建有专门的垃圾池,配备专门清洁员,开始有规矩的扔垃圾,但不少农村乱扔垃圾现象并没有实质好转,更没要求分类丢垃圾。大家认为祖祖辈辈都这么扔垃圾,随意丢、放一起丢是正常的、应该的。让农村居民从可以随意丢、放一起丢垃圾的传统意识过度到扔垃圾还要分类需要一个心理建设过程。
四、农村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
(一)初步建立农村垃圾分类意识
农村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应当首先消除农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强烈抵触、反抗心理,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垃圾类别设置简单易懂。垃圾类别设置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环境氛围,合理设置类别,除文字描述类别外,可根据各类别分别设置简单、形象的图画识别,确保让每一个居民看的懂,避免“不懂,不管”的心理现象;
2.推行农村垃圾分类之初,可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例如,每次垃圾分类正确奖励1元钱或是免费赠送垃圾袋、垃圾桶、衣架等生活用品,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农村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削弱他们的抵触、反抗心理;
3.推行前和初步推行时,村干部可利用八卦引导。在农村,农村居民其中之一爱好就是没事的时候喜欢一群人聚在一起闲聊,村干部可以利用闲聊机会,参与居民的闲聊,适时抛垃圾分类话题,引起农村居民随意讨论,无形中将农村垃圾分类意识植入农村居民脑中,让他们有心理准备。
(二)强化农村垃圾分类意识
通过初步建立农村垃圾分类意识让农村居民对农村垃圾分类有初步的概念,知道农村也需垃圾分类这件事,为农村垃圾分类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可通过这些措施强化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1.大力宣传。针对在校儿童这类常住人口,学校通过板报、竞赛、课堂、参观典型村等多种形式强化在校儿童垃圾分类意识;村内,基层干部张贴宣传报、开会、组织村民参观典型村等形式对居民进行“洗脑式”宣传。
2.行为引导。学校可与基层干部合作,在校开展亲子垃圾分类实践教学,引导家长做好孩子的榜样;在村内,清洁员、村干部蹲守垃圾桶旁边,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教垃圾分类错误的居民就地重新分类;此外,村干部深入各家庭中进行“一对一”谈话,逐个突破;对于家里只有老人或老人、小孩的家庭,村干部主动深入其家庭帮助他们进行垃圾分类,做好干部榜样,用行为感动居民、号召居民。
3.确立奖惩制度。在农村居民都相互认识,是一个熟人社会,居民有“爱面子”、“不好意思”的心理,利用这点,在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时除奖惩金钱、物品外,建立奖惩大字报及定期召开奖惩大会,让得到奖励的人再接再厉,得到惩罚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觉得不好意思。
4.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在农村工作机会少,尤其是老年人工作机会更少,家里主要依靠中青年人工作收入,且农村收入不多。利用这一点,将垃圾处理的相关岗位提供给老年人及赋闲在家的中青年人,同时可采用岗位竞争方式,在岗居民自己垃圾分类处理太差可由分类做的优秀的家庭成员顶替,通过竞争的方式增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三)深化农村垃圾分类意识
农村垃圾分类需各方参与,仅靠居民和基层干部努力不能长久。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农办、环保、财政、住建等部门实现有机联动,企业、社会组织、保洁队伍各尽其责,农村居民全员参与,让居民深刻认识到社會各界都认真参与农村垃圾分类,为自己建立美丽家园而尽心尽力,此外,鼓励居民参与监督各方的工作,深化村民参与垃圾分类意识,进一步产生责任感。此外,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机制。系统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不断优化从源头到终端全流程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链条。基层干部分批组织居民参观垃圾处理的整个工作流程,让居民认识到自己所做的垃圾分类是整个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自己不当的垃圾分类会影响整体,深化垃圾分类意识。
通过培养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使居民能够自觉的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将垃圾分类当成习惯,从心里真正支持垃圾分类,从而为实现绿色家园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奠定心理基础。推行农村垃圾分类除了具备垃圾分类意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文仅从垃圾分类意识的角度简单阐述垃圾分类意识对于农村垃圾分类的意义及意识培养过程中的阻碍、建议。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重视垃圾分类意识的重要性,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共同努力、携手共创美好明天。(作者单位: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