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2019-09-24郭再政
郭再政
只有让人才学有所用,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让企业得到更多的实惠,让社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但由于目前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的分离,导致企业招不到人、学生就不了业,浪费了学校资源、增加了企业成本、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国务院发布文件,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企业发展、促进学生就业。而“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平台,是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商业化教育联盟。
一、“产教融合”概述
“产教融合”从根本上来说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化与发展,是指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及生产发展的需求,对高校及职业院校的课程进行调整、对教学计划及目标进行优化,使企业和学校实现充分交流,使企业的生产实际与学校教学完美结合。
“产教融合”既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促进学生就业,更有利于提升高校及职业院校的理论水平,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与学校单纯的模拟情景有太多的不同,而“产教融合”为老师提供了真实的场景,为老师的研究提供了最真实的数据和平台。老师与企业技术尖兵的相互交流及技术尖兵的实践讲解,让老师对生产实践有了更深的理解。老师通过将所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的不断碰撞,实现了其理论及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促进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二、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生产力相对低下,经济发展也相对较慢,企业结构及生产经营方式很少改变。因此,我国普通高校及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多少年都不变。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院校的教材内容及课程设置逐渐开始有所调整,但仍远远无法满足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后来开始出现校企合作,但由于参与的院校不多、校企的合作面也不广,因此“产教分离”仍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特征。学校所学知识陈旧,所学内容与现实企业需要脱节,一边是四处招揽人才却找不到人的企业,一边又是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大军,读书无用论喧嚣尘上。现代书画名家李苦禅曾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不仅是人成功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人类社會进步的阶梯。因此,并非读书无用,而是由于普通高校及职业院校所教知识与企业需求不一致,而导致学生所学无有用武之地。
三、建立“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一)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时,企业的生产结构及生产经营方式很少改变,一次课程设置、一次课程内容更新就可以满足很多年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原有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的现实需要,因而提出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确实大大促进了校企衔接,使学校所学与企业所需不再是两张皮。近些年,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及生产经营模式不变改变,简单的校企合作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生产需要。校企合作,由于校企双方接触面小、接触时间少、相互了解得不够深入,而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变化得又太快,因此学校的培养与企业的需要又出现了一定的差距。
(二)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已经由原来的理论性人才,向实用型、创新性人才方向发展。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更是提出要改变教育理念,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教育体系。而要培养实用型、创新性人才就要让学生及老师多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多了解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便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建立“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所面临的问题
“产教融合”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是顺应时代需要的,但要真正实现“产教融合”需要企业有强烈的意愿、需要学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需要有融合理论与企业生产需要的高质量教材。
(一)学校。长期以来,学校老师一直专注于理论的研究,对实践生产了解的很少,因此在产教融合中,学校缺乏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全能性人才,师资成为校企合作的一大障碍。
(二)企业。由于学校的实践水平不高,对于企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往往拿不出很好的解决方案,或虽有解决方案,但却不切合企业实际,因而企业的合作意愿不高。
(三)教材。教材既要满足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需要,又要切合当地企业的生活实际;既要具有理论的系统性,又要具有实践的可行性,因此合适的教材也是“产教融合”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五、建立“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策略
(一)最好能由政府牵头,构建起学校与企业的桥梁,由政府牵头规划建设用地,协调教产双方关系。这样的优势是规模大,合作面宽、合作范围广,可以整合一些学校的优势学科方向与从事相关行业的很多企业建立起联系,最好能专门建立一个有实践教学和生产环境的基地,使学与用充分了解、充分融合。一方面,要根据企业需要设立课程门类,并将课程内容与企业需要相结合,将所教的内容运用于生产实践;另一方面,要根据生产实践不断优化课程门类及课程内容设置,用生产实践来验证理论,通过生产反馈来优化理论,从而实现校企相长。
(二)学校或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与本校学科研究方面相关的企业或与本企业生产相关的普通高校或职业院校,建立起小型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实训基地建立在企业内、学校内或学校周边。由于地理位置近,无论是理论的实践、企业的反馈,还是校企间的相互交流都变得更加顺畅和充分,在长时间的反复交流与实践中,实现产教融合,使学校所学更贴近于企业所需,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生产、促进了学校的理论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就业变得非常简单,企业招聘变得非常轻松。
(三)明确合作基础。不论是政府牵头,还是由学校或企业牵头,实训基地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需要确定运营及利润分配模式,签订相关合同、制订相关制度。“产教融合”的想法是好的,也是现实需要的,但只有将相关制度明确了、相关职责分清了,这样双方才有了好的合作基础,才会增加未来长期向好的合作可能性,才能真正将“好的想法”变成“好的结果”。
(四)教学模式的转变。“产教融合”不再是老师严格照本宣科、不再是严格按照大纲要求,课程及内容的设置要切实根据企业实际,老师的教学要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需要,将生产中所需要的理论及方法教给学生。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部分,可以让精通企业生产的技术尖兵来担任老师,将其在生产实践中会遇到的问题、企业的现实条件、常用的解决方法告诉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觉得通俗、实用、接地气。有了这方面的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很快适应岗位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结合生产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六、结语
“产教融合”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产教融合”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一个个地去解决。只要政府能大力引导,学校、企业能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就一定能成为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创新平台。(作者单位: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