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家庄地区健康妊娠妇女APTT、FIB参考区间的建立

2019-09-24何红美王海娇王毅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凝血功能

何红美 王海娇 王毅

【摘要】

目的:建立石家庄地区健康妊娠妇女凝血功能指标APTT、FIB的参考区间,并探讨不同孕期和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172例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和902例健康妊娠妇女APTT、FIB指标,按不同孕期和不同年龄分层后对检验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随着孕周的增加,同年龄段妊娠妇女APTT水平逐渐下降,FIB水平逐渐上升,且孕晚期与孕中、早期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值在对照组、孕早期及孕中期时随年龄上升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FIB值在各年龄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妊娠期间妇女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与非妊娠妇女差异显著,建立本地区妇女妊娠期间特异性凝血功能指标参考区间,有利于正确诊断、治疗凝血功能异常疾病,防止产后出血及血栓形成。

【关键词】妊娠妇女;凝血功能;石家庄地区;建立参考区间

【中图分类号】

R248.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9-135-02

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生理改变,凝血功能与非妊娠期相比有明显不同[1]。随着孕周的增加,妊娠妇女体内凝血因子Ⅱ、Ⅳ、Ⅴ、Ⅶ、Ⅸ、Ⅹ等都有所增加,尤其在妊娠中、晚期,为避免围产期出血,孕妇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虽有利于孕妇产后快速止血,但也增加了产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的风险,严重威胁孕妇生命安全[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标准采取多孕周整体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7月到2019年3月期间来石家庄市第四医院做产前检查的孕早期(≤13w)、孕中期(14~27w)和孕晚期(≥28w)的健康单胎妊娠妇女90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孕早期313例,年龄20~42岁,平均(29.45±5.90)岁;孕中期292例,年龄22~40岁,平均(31.00±5.37)岁;孕晚期297例,年龄21~42岁,平均(29.96±4.55)岁。同时选取2018年7月到2019年3月期间来石家庄第四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非妊娠妇女172例纳入对照组,年龄23~42岁,平均(30.94±5.83)岁。

1.2 指标检测 所选研究对象采血前三天保持正常生活规律,无暴饮暴食。清晨坐位采集空腹静脉血2mL,置于含枸橼酸钠的专用抗凝管内(抗凝剂与血1:9),室温条件下3000 rpm离心15 min,分离血浆,剔除溶血、黄疸、脂血及有血凝

块标本,采用光学凝固法以全自动凝血分析仪ACL TOP700 2h内检测APTT、FIB等凝血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1.3.1 离群值处理 参照CLSI C28-A2文件建议的1/3规则判断离群值,即求疑似离群点和相邻点的差值D与数据全距R的比值,当D/R≥1/3时,疑似离群点被视为离群值予以剔除。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离群点,则只判断较小的疑似离群点,满足上述条件则全部删除。

1.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数据正态性检验采用单个样本K-S检测法,若呈正态分布,根据x±1.96SD计算参考值范围;若呈非正态分布,参考区间采用非参数法进行计算,以95%参考范围,即P2.5~P97.5進行表示。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孕期妊娠妇女凝血功能变化 与非妊娠妇女相比,同年龄段妊娠妇女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APTT值相对较低,且随着孕周的增加值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同年龄段妊娠妇女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FIB值均相对较高,且随着孕周的增加值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同年龄妊娠妇女凝血功能变化APTT值在对照组、孕早期及孕中期时高龄组低于适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晚期无显著性差异;FIB值在各阶段高龄组与适龄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3 参考值区间 根据902例健康单胎妊娠妇女和172例健康非妊娠妇女凝血功能指标APTT、FIB检测结果,计算95%可信区间,确定石家庄地区不同孕期健康妊娠妇女凝血指标正常值参考范围,见表2。

3 讨论

APTT是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监测的主要指标,主要评价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水平。FIB作为人体内含量最高且分子量最大的凝血因子,既是纤溶酶重要的靶物质,又是凝血酶的作用底物,在凝血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且是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最终通路,常用于DIC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3]。

目前临床上凝血指标的正常参考区间仍在沿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妊娠妇女孕中期、孕晚期FIB值范围2.89~4.83g/L和3.28~5.20g/L与本规程2.00~4.00 g/L相比则显著升高,显示上述参考值范区间并不适用。FIB的增高与妊娠期血容量以及FIB在肝脏合成的增加有关。除此之外,各孕期健康妊娠妇女APTT值参考范围与对照组相应值范围对比均有所改变,其中孕中期、孕晚期下降尤为显著。李惠兰[4]指出APTT的缩短可能是由于孕妇体内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Ⅷ、Ⅸ、Ⅻ等活性的增加。表1结果显示,APTT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缩短,在对照组、孕早期及孕中期时均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晚期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妊娠期间孕周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年龄因素相对更强。

综上,建立具有地区特异性的不同孕期妊娠妇女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正常参考区间,有利于密切观察孕妇在妊娠期间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可有效监测病情、指导治疗,对提高分娩安全、保护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伟皓, 黄慧, 杨洪乐, 等. 总体止血潜能评价妊娠期高凝状态的临床应用[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 15(4): 685-687.

[2] 钱亚奇. 不同年龄孕周孕妇的血凝水平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12): 2753-2754.

[3] 熊立凡, 刘成玉. 临床检验基础[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4版), 2007: 86-91.

[4] 李惠兰.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的检测及意义[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6): 166.

猜你喜欢

凝血功能
益肾活血汤辅助西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孕妇产前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中医药对于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囊泡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水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