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贵州红色旅游形象设计
2019-09-24崔人元刘康
崔人元 刘康
摘要:文章在分析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之上,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展开贵州红色旅游形象感知的实地调查,结合贵州省自身的情况,进行红色旅游形象定位分析,并从创新业态加速融合、产品设计口号宣传、产品开发打造多元化项目三方面进行贵州省旅游形象的策划,提出“重温红色,多彩贵州”,以期为贵州省旅游形象的确立出谋划策,提升贵州省旅游形象,真正实现贵州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红色旅游;旅游形象;设计
全域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全方位、系统化发展的新契机,是以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的前提下,带动并促进当地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与理念。把全域旅游的理念融入旅游形象的设计,在实现旅游资源整合的同时,也能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因此,全域旅游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不可忽视。
一、贵州省红色旅游现状分析
贵州地处大西南,资源禀赋有限,环境偏僻、封闭,红色旅游资源景区大部分都在深山老区,贫困现象严重。在贵州省88个县市区中革命老区占42%,共有37个革命老区,革命老区的贫困人口占了全省贫困农村人口比例的55%。革命老区的生活环境和地理条件较差并与贫困问题及其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使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了阻碍和限制。贵州红色文化主要有以下四个特性。
(一)多样性的内容
贵州是建立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较早的省份,多支红军部队先后在贵州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从贵州大山深处走出了一大批革命先驱、党和红军的早期领导人。
(二)广泛性的地域
在贵州省的88个县(区、市)中,红军战士开展革命活动的足迹就遍及68个,并在贵州省建立了滇黔桂边、黔西北、黔北和黔东革命根据地。红军战士的活动影响和覆盖了贵州省的大部分区域。
(三)重要性的意义
贵州是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地。长征期间的遵义会议不仅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同时将之前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的局面予以纠正,使党内实现了真正的民主集中制。遵义会议的召开也开始形成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使党的政策和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从组织上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四)深远性的影响
红军的革命活动是贵州的红色旅游资源中最大的特色。“四渡赤水”“遵义会议”等红军战士活动的地方不仅传承着长征精神,同时也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
二、贵州省红色旅游形象定位
(一)红色旅游资源分析
1. 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况
(1)黔北红色文化区。黔北红色文化旅游区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为代表。
(2)黔西红色文化区。黔西形成了以“盘县会议”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区。
(3)黔东红色文化区。黔东拥有以“木黄会师”“黎平会议”为代表的长征区。
(4)黔中红色文化区。黔中以“息烽集中营”为黔中红色革命区的代表。
2.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全省红色旅游资源禀赋较好。贵州省拥有相对集中且便于开发的红色旅游资,以长征文化为典型代表。贵州省共有160多处红色旅游地,其中有50多处特色红色旅游区具有开发潜力,北达遵义赤水,南到黔南荔波,东至铜仁玉屏,西临毕节赫章、六盘水盘县。
(2)已形成特色鲜明红色旅游品牌的雏形。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贵州在全省重点打造了两条能够游览大部分特色红色旅游景区的线路,分别是“贵阳—凯里—镇远—黎平—桂林”线、与“贵阳—遵义—仁怀—习水—赤水—泸州”线。 这两条特色红色旅游线路在使贵州红色旅游景区与客源地较好銜接的同时,也将红色旅游当地的自然民族风情游、历史文化游相结合,形成了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贵州旅游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体现出良好的双重效应。贵州省红色旅游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能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带动当地人脱贫。仅遵义市2017年度接待红色游客就高达3728.25万人次,带动3.5万人脱贫,同比增长37.24%,呈现“井喷式”发展。
(二)红色旅游受众分析
1. 旅游者分析
(1)认知贵州省红色旅游的途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调查显示,认知贵州省红色旅游的途径主要是:广告媒体、口碑效应和互联网,分别占到36%、18%和41%,这表明我们在未来可以继续通过这三条途径对贵州省红色旅游进行宣传。
(2)旅游者对贵州省红色旅游形象感知。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大部分接受问卷的游客认为贵州省红色旅游的红色氛围浓厚,但在调研中发现有部分游客反映红色旅游景区内部交通拥挤并且环境质量较差。因此,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贵州省红色旅游景点应注意改善景区内部交通及环境卫生,通过提高游客满意度来提升贵州省红色旅游形象。
(3)旅游者对提升贵州省红色旅游形象的建议措施。在调查中,32%的游客认为应该增加通往红色旅游景点的交通设施,37%的游客认为应该注重红色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提升,游客反映的这些问题也为贵州省红色旅游形象的设计提供了方向。
2. 当地居民调查分析
调查中发现,不少红色旅游景区附近的居民对贵州省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绿化率的评价较高,但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和交通便捷度不是特别满意。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贵州红色旅游形象设计
(一)不断创新红色旅游业态,加速与其他产业融合
大旅游时代的特征是“融合”,红色旅游业发展的质量水平与产业融合程度成正比,产业融合程度越高,产业张力和弹性就越强,对关联产业的带动就越大。
1. 推动红色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是农林水牧渔业)
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乡村文化、民居建筑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农(渔)家乐、民宿、特色农庄的发展。
2. 推动红色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新兴产业,具有智慧性、知识性、技术性、创新性和附加值高、辐射强、低能耗等产业特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价值溢出效应,依赖文化,重视创意。将红色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不仅能创新发展视角,同时能丰富产品内涵、拓展市场空间。
(二)旅游产品设计,宣传口号设计
全域旅游背景下要增强红色旅游体验,同时也要推出优质的特色红色旅游产品。把贵州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成民族风情与红色背景相结合的度假型旅游产品,不仅能向游客展示贵州多种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使游客的旅游形象感知不仅局限于红色文化。结合贵州省之前红色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和对红色旅游感知形象要素的提炼,笔者提出“重温红色,多彩贵州”。
(三)加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打造特色多元文化项目
贵州省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但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深刻的挖掘。因此要将贵州省的红色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相结合,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旅游,积极发展的红色文化、民族风情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美式休闲文化和康体健身文化等新兴文化旅游业态。
四、总结
以全域旅游为背景设计红色旅游形象,在分析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之上,结合贵州省自身的情况,进行红色旅游形象定位分析并进行红色旅形象设计,并從创新业态加速融合、产品设计口号宣传、产品开发打造多元化项目三方面进行贵州省旅游形象的策划,提出“重温红色,多彩贵州”,真正实现贵州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吴必虎.利益主体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旅游学刊,2002(04).
[2]张广瑞.全球视野下的“红色旅游 ”[J].旅游科学,2008(05).
[3]李志飞.全域旅游时代的变与不变[J].旅游学刊,2016(09).
[4]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03).
[5]闫涛蔚,李川.城市形象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研究——以威海市城市形象研究为例[J].人文地理,2003(05).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