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动物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模式和机制研究

2019-09-24李香子张来福闫研郭盼盼

现代农业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产学研人才培养创新

李香子 张来福 闫研 郭盼盼

【摘   要】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产学研合作模式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高校实现人才培养创新以及科研单位实现科研创新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及企业实现技术化生产的重要战略规划。随着国家对于产学研合作以及创新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延边地区近年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日益多元化,不仅提高了延边地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大大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效率。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持续的、复杂的、具有挑战的战略性工作,本文从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延边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情况与优势劣势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为延边地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 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

Research on the mode and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raining top innovative talents in animal science

Li Xiangzi    Zhang Laifu   Yan Yan   Guo Panpan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at innovation i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ic support for building a modernized economic system. The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niversities to realize personnel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realiz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lan to promot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With the country's increasing emphasis 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mode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yanbia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in recent years, which not only improve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in yanbian, but also greatly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the talent training is an ongoing,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strategic wor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ining effect,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duction of the yanbian reg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ituation and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imed at the yanbian area production, together with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work to offer help.

[Key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novatio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1  緒论

1.1  研究背景

经济规模的扩张使得社会需求持续增长,科技创新成为平衡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1]。出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目的,世界各国均将建设创新型国家视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学研结合将创新体系搭建成一个完整框架,该创新模式以学校、企业资源、科研机构三个纬度为架构点,通过有效结合与交叉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2]。从经济效应与专业角度考虑,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不仅为企业贡献了相对先进的科技理论,还通过企业为学校与科研机构提供了科研资源与资金,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估量的推动潜能[3]。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校都开始将目光投放到产学研项目上,期望通过产学研推动科技的上升趋势[4]。然而世界各国虽然通过产学研结合初见科技创新成效,却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目前我国产学研结合创新能力也与发达国家之间依旧存在较大差距[5]。

在知识变现与技术竞争尤为激烈的当今社会,国家更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现代畜牧业产学研领域与高校动物科学专业联系密切,该学科是农业高校中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专业[6]。在人才培养方面,动物科学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综合性应用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动手技能,还需要紧抓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学习和更新现代畜牧业发展特点[7]。然而,正是因为实时性极强的现代畜牧业时代特征与畜牧行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高校动物科学专业优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则显得更加困难。

1.2  研究意义

面对当前动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困境,“产学研”的出现为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迫切需求提供了新的有效思路。“产学研”结合实质上是以合作模式呈现的教育工程,该工程连接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资源三方架构,以创新发展为目的实现学习、科学研究、生产、实践运用的有效结合[8]。产学研创新结合工程的进程推进,不仅有效帮助企业解决了创新方面的瓶颈,还为社会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优质创新人才[9]。从教育模式层面上分析,“产学研”突破传统高校教育的有限资源、环境的固化框架,使参与产学研工程的学生及时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在企业项目中通过实践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结合课堂外获取的直接经验深化理论技巧,以理论、实践双纬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10]。

“产学研”以企业实际需求开始,通过一系列科研活动逐步促成科研成果,同时为社会输送创新人才与创新成果,实现双向共赢。由此可知,“产学研”是一个相互促进、彼此连接的过程,“产”从高度出发,推动“学”向前发展,“研”从深度出发,深化“学”的内涵[11]。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以产学研项目目标为纽带,结合教育方案,不断调整与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将创新人才所需知识与素质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12]。

2  延边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養的现状

当前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延边地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相比于以往的“产学研”活动成果来看,目前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首先,延边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相比于以往更加多元化。尤其是近五年来,延边地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校企合作、毕业生实习等模式,更是开展了政校行企模式、“订单”科研模式以及学为研用等多种模式,使得高校生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研究领域而不仅仅是理论研究,而研究领域更加贴近当地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企业更是得到了一大批毕业就能融入工作岗位的实用型人才。

其次,企业的研发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近年来,延边地区的企业科研需求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开始围绕企业需求开展,为延边地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也为企业的技术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而科研成果能够迅速地投入生产,也为科研工作人员提高了自信心与自豪感,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的落实。

最后,近年来延边地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已经初步构建,以延边大学肉牛产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为例,该中心是由吉林省科技厅引导,延边大学主办,以延边黄牛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该中心立足于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意图打造一支科研能力强、与产业结合紧密、创新素质高的国内领先科研团队,发挥本专业与产业结合紧密的优势,以当前肉牛前沿科学为落脚点,致力于延边黄牛肉用新品系培育与高档牛肉生产及其产业化研究,着力解决我国肉牛培育与养殖技术支撑不足、牛肉品质不高等问题,为提高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水平提供重要科技支撑。自中心成立以来,团队先后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育成了延边黄牛肉用新品系—延黄牛,攻克了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空白,创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档牛肉品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总经费近3500万元;出版专著8部,获得专利6项,发表论文498篇,其中SCI论文42篇;承担的科研成果“延边黄牛肉用新品系的选育与推广”、“延黄牛新品种的选育及其产业化”于连续两年分别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制定了吉林省延边黄牛相关地方标准6项。推动了地方经济与延边黄牛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和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中心成立以来,团队先后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育成了延边黄牛肉用新品系—延黄牛,攻克了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空白,创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档牛肉品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总经费近3500万元;出版专著8部,获得专利6项,发表论文498篇,其中SCI论文42篇;承担的科研成果“延边黄牛肉用新品系的选育与推广”、“延黄牛新品种的选育及其产业化”于连续两年分别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制定了吉林省延边黄牛相关地方标准6项。推动了地方经济与延边黄牛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和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延边地区“产学研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3.1  优势

延边大学是延边地区唯一一所211院校,也是唯一一所双一流院校,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战略计划,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尤其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拥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延边大学坐落在长白山山脉附近,对于研究长白山生态环境及其独有物种有着独特的优势、延边黄牛作为五大地方良种之一,具有优良的产肉性能,独特的肉质风味,可与日本的和牛、韩国的韩牛相媲美,是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肉牛品种,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延边大学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靠近古渤海国遗址,又是朝鲜族自治州,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文化交流,便利的文化交流与学术探讨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3.2  劣势

目前延边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最大的掣肘就是经费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于延边地区高等院校的经济投入已经有所增加,校内科研平台建设水平也有所提高,但由于目前的管理水平不高、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大部分资金被单一投放到教学或者科研的某一领域,造成了更加不平衡的实践教学资源分配现象。例如:畜禽工厂化设施养殖的教学需要校外高端养殖工厂实训平台;动物营养与繁殖的教学需要大型正规牧场提供饲养与试验平台。这些平台的构建,尤其是畜牧学中对于延边黄牛等大型牲畜的科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国家每年投入的经费完全不足以支撑起正常的科研工作,如果没办法从企业方面得到赞助和资金支持,研究就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甚至理论阶段,造成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条件相对不足。

3.3  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延边州政府大力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进行,为延边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宽广平台,这是新时代党和政府赋予我们建设创新人才最好的机遇。

3.4  挑战

在这样的机遇面前,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政府部门虽然积极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实,但对其理解的深度不够,这就导致了“产”、“学”、“研”这三者面临着不同的待遇问题。政府更加重视招商引资等产业相关的问题,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对于科研方面的关注就比较少;至于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则根本不受重视,也没有制定这方面的政策文件。这就需要科研人员做好其中的平衡工作,作为“产业”与“学生”之间的纽带,科研人员既是产业中的技术支撑,更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承担着与建设者,因此如何平衡好受政府重视的产业与不受重视的教育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产学研”工作的贯彻落实是当前社会赋予科研人员的巨大挑战。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评估标准导致了科研人员不得不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科研项目上而非人才培养,因为目前我国对于高校教师的评估更看重其发表的论文与学术成果,而课堂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情况既不受重视,也很难进行评估。在高校教师评估体系相对落后的今天,如何将自己的科研经验,科学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学生,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不耽误科研评估称为科研人员的另一大挑战。

4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动物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机制研究

4.1  构建完善的产学研政策和制度协同体系,加强国际合作

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特别是制定长期的产学研协同工作与人才培养计划这种战略性工作,更是需要着眼于国家发展形势的高度进行规划,这样的规划不是单个科研人员或者单个科研机构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在党的带领下进行[13]。同时,延边地区位于中俄朝交界处,拥有着丰富的科研交流空间,同时延边大学与美国、日本等世界科技发展一流的国家也有着密切的学术交流,而这些科研交流一方面需要科研人员本身的职业素质过硬,另一方面更需要政府出台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来完善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机制,保护知识产权与双方的平等交流,完善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法律体系等[14]。

4.2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要大力开发动物科学学科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动物科学学科研究、了解动物科学发展趋势、掌握动物科学学科研究方法、领略动物科学的科学精神与科研态度、提高学生学习动物科学的兴趣[15]。这就包括对于学分制度、教材内容、实验项目、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等多方面的改革[16]。在学分制度改革方面,不能局限于动物科学系的专业课程学分设置,而是要将跨专业选修、辅修与必修课相结合,进行多元化、宽领域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理论基础;在教材内容的改革方面,要把握好教材的更新速度与科研态度,既要尽可能在教材中体现当前动物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又要把握好前沿科学的严谨性,也可以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的研究成果经过梳理作为学生的课程内容使更多的学生尽早了解到本学科的魅力[17]。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学研并重,协调好理论知识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引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更早地接触科研项目[18]。

4.3  科学谋划推进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必须依托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由政府主导,高校落实,企业资助进行科学谋划[19]。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具体运行机制主要分为三种:第一,利益机制,要形成高校的科研单位与企业互利互惠联合申报的科研形式,以合同为基础,以利益为目標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体系,确保科研成果产业化、实际化,在利润的驱动下由企业主动检验科研成果的实用性;第二,协同机制,科研项目仅仅依靠国家提供的资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企业分担甚至主导,将科研经费分为国家拨款与企业自筹两部分进行;第三,学习机制,学习机制的构建不仅仅是学生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的积极性、为动物科学行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最佳方法,特别是探索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具体途径。协调好这三种机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的关系,有利于科学、快速、有效地建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20]。

5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总结目前延边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动物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模式和机制,以延边大学肉牛产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剖析了其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根据发现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来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期对延边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动物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严 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提升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0):4-5.

[2] 陈怀超,张 晶,费玉婷,范建红.中部六省产学研创新效率对省域创新的影响——基于Malmquist指数与灰色关联度  的分析[J/OL].科技进步与对策:1-6[2018-10-13].

[3] 王庆金,王 强,李姗姗.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研究——基于“政产学研金服用”视角[J/OL].管理现代化,   2018(05):50-52[2018-10-13].

[4] 徐明姣,韦 钰.产学研模式下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策略探究[J/OL].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8(03):1-5  [2018-10-13].

[5] 罗忠涛,张美香.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模式探索[J/OL].河南建材,2018(05):412-413[2018-10-13].https://doi.org/10.16053/j.cnki.hnjc.2018.05.223.

[6] 罗恩韬,张少波,唐雅媛.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19):236+238.

[7] 王 碗,吴济慧,陶宇红.VAR模型产学研动态关系研究——基于江苏省1995—2016年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18(24):27-32.

[8] 杨 乐.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8(08):39-41.

[9] 安艳霞,任 欢.食品科学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模式的研究——基于产学研结合角度[J].山东化工,2018,47(14):179- 180+182.

[10] 刘筱筠,张 翼.基于产学研的创新创业型外语人才培养   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S1):51-53.

猜你喜欢

产学研人才培养创新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