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立断不如循序渐进
2019-09-24史峰
史峰
我家二宝上幼儿园大班,我负责接送。因为幼儿园离家很近,每次我跟儿子都去得比较早。这天,我送儿子到幼儿园时,幼儿园还没开门。我发现园门口有个年轻男子牵着一个比我家二宝小一点的孩子,正向幼儿园里张望。那孩子我看着眼生,肯定不是这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正疑惑之际,他们向我们走了过来,很客气地向我们问好,然后问我是不是送孩子的。我说是,他便自我介绍,说他姓李,是这边刚来的商户,门店就在附近,想把孩子送到这所幼儿园。
我跟他介绍,说这所幼儿园很正规,老师也很有爱心,孩子在这里肯定很开心。李先生点点头表示赞同,但是求我一件事:“能不能让你家孩子陪我家孩子玩一会儿?他们以后就是小伙伴了,熟悉一下。”我欣然同意,赶忙招呼儿子:“快跟新来的小朋友打个招呼,一起玩吧!”
儿子乐得认识一个新朋友,当场答应,并很快跟那个孩子玩在了一起。玩了一会儿,幼儿园开门了。我跟李先生说:“我陪你一起进去,你去了解一下孩子入园的事宜吧!”李先生却说:“不急,过两天再说吧,谢谢你!”然后就牵着孩子要离开,他家孩子却央求道:“我还要和小哥哥再玩一会儿。”一副不舍的样子。李先生却不答应,说:“今天不行,明天再来找小哥哥玩吧!”
第二天,李先生果然又早早带着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说是专门让他家孩子找我儿子玩的。因为两个小朋友已经认识了,所以见面后都很高兴。到幼儿园开门时,李先生又带着他儿子离开了,仍然不是要入园的样子。
就这样一连过了四天!
我耐不住好奇心,问李先生:“你说让孩子入园,为什么每天只是在幼儿园门口玩一会儿就离开了呢?门店上的事脱不开身吗?”
李先生解释:“不是门店上的事,前两天孩子入园的手续我已经办完了,但考虑到孩子对这里的环境比较陌生,所以我事先想让孩子熟悉一下,交个朋友,免得入园后孤单,哭天喊地地闹。今天我就准备让他正式入园。”
我立即明白了李先生的用意,原来一连数天,他是带孩子在这里熟悉环境的,以消除孩子入园的心理障碍。这种事先“预谋”的做法,效果如何呢?效果那是相当好:幼儿园开门的时候,李先生喊他孩子与我家儿子分别,要回家。他家孩子照样说:我要和小哥哥再玩一会儿。这时李先生说:“要不,你和小哥哥一起去院子里玩吧?”他儿子一口答应下来,牵着我儿子的手,快快乐乐进了幼儿园,完成了毫无生疏感的入园程序。
看到孩子快快乐乐入园的情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当初送儿子入园时的情形:儿子不想入园,我是按照大多数家长的做法,来个当机立断,把他硬塞给老师,然后扭頭就走,任凭他哭天喊地!而且,这种哭天喊地的情形一直持续了将近一周才有所改观,其间我的内心也备受煎熬。
对比一下李先生的做法,我忽然意识到,为了让孩子完成某种“人生跨越”的进程,大人除了可以当机立断,也可以来个循序渐进。李先生诱导他家孩子快乐入园的做法,虽然只是一个家教特例,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家长,但这种循序渐进的家教思维,值得借鉴。
我决定活学活用,在日常家教行为中放弃诸多当机立断的粗暴做法,采取循循善诱的柔性操作——
有段时间,儿子看动画片,经常学小猪佩奇的样子在床上跳来跳去,晚上睡觉的时候,一上床就不消停,不让脱衣服,一个劲地在床上跳。如果按照以前当机立断的家教思维,我肯定是把他强制摁倒,脱下衣服,塞进被窝,关上灯强制他睡觉。可现在我学会了循序渐进。我耐下心来,让儿子在床上跳一会儿,等他兴奋劲儿一过,我赶忙故意问他:“儿子,你会不会脱自己的马甲呢?”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儿子的好胜心立即被激发起来,答道:“当然会啊!”说着,就把小马甲脱了下来。然后我继续问他:“你会不会把灯关掉呢?”儿子这次连回答的环节都省略了,直接过去把灯给关了。然后就按照我设定的转移程序,结束了小猪佩奇的跳跃游戏,开始了云游梦乡的进程。
你看,循循善诱的效果,要比当机立断好得多——少了强制与冲突,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