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表现好?父母要改掉这4个坏习惯
2019-09-24何欣洋
何欣洋
你知道吗?有时候,与其想方设法让孩子有更好的表现,还不如改变我们自己来得有效。
上周末,我开车带着全家人去参加儿子的游泳锦标赛。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堵车了,大家排着队缓缓前行。我8岁的儿子埃里克暴跳如雷:“我们为什么要选这条路走?”“完了,我没法热身了!”“唉!我真是注定要输!”
我信誓旦旦地赌咒:“宝贝,为了防止堵车,我们已经早走40分钟了,相信妈咪的车技,一定赶在热身前把你送到好吗?”听了我的话,埃里克还是足足咆哮了10分钟。千辛万苦把儿子送到比赛场地,我满头大汗地坐下,一旁的老公突然狡猾地对我说:“你知道吗,埃里克吼叫抱怨的样子,活像以前对我发脾气的你。”
“亲爱的,有时真该好好回想一下,平时你自己是怎么说话的。”
我不得不承认,事实是残酷的。来自加州的心理学家米歇尔·博尔巴博士说:“暴躁的脾气和反应过度的行为,就像投到墙壁上的球,我们如何扔出去,孩子就如何扔回我们身上。”我突然意识到:与其希望孩子不再暴躁、怨天尤人,还不如先治治父母的情绪,以下4个习惯如果可以改善,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不小的正面作用。
1.给“意外事件”分级。在睡前偷吃冰激凌、弄坏了家里的桌椅板凳等事情发生时,一定要记得在心里给这些事评级,从1到10。1级是无关痛痒,比如孩子把背心放错了柜子,而10级表示非常紧急,比如宝宝的手被车门夹住。评级之后,你就要下狠心,发誓对8级以下的事情绝不发火。
当然,一开始你可能觉得每件事都有20级那么严重,但过一阵儿之后,你就开始慢慢发觉,很多意外确实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然后就会淡定许多。
2.不要再刻意隐藏情绪。你是这样的人吗?活得像个万花筒一样,能把一切东西都变成五彩斑斓的美好模样。
比如有一天,你在路上追尾了前车,不只要花500大元修汽车前挡板,还要赔钱给别人。然后,你得知最好的朋友要移民了,心情十分低落。孩子问:“妈妈你怎么了?”你却勉强微笑着说:“没什么,宝贝。”
千万不要害怕表达负面情绪,因为孩子也需要一个谈论感觉的对象。对于上学之后的孩子,你大可以跟他描述自己的情绪,用易懂的话解释一下原因,并多讲一些细节,因为孩子能够理解,没准还能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安慰。
事实上,无论你觉得自己隐藏得多好,孩子都会敏锐地捕捉到蛛丝马迹。如果你总是不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那孩子也会学着隐瞒自己的感受,甚至误以为是他们自己犯错惹你不开心而自责不已。
3.不要用提问的方式下指令。当你希望孩子立刻按照要求行动时,关键是要表达清晰。如果你们要去公园遛弯,你要求孩子立刻关电视出发,孩子没有立刻行动,你就可以这样说:“关电视吧,就现在。”而不是“你能现在关电视吗?”如果你每次下指令都用提问的方式,或者最后总是加上“好吗”,孩子会觉得你是在请求,认为自己可以选择不执行。
清楚地说明要求,能让你控制住局面,不用再发脾气,这样会减少父母的情緒失控。
4.记住你是个评论家,不是个教练。“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批评超过了赞扬,孩子要么会忽视你,要么变得过于自我保护。”儿童和家庭心理治疗师凯茜·卡萨尼·亚当斯曾这样说,“挑剔也会侵蚀孩子的自信,以至于他要么停止努力,要么成为完美主义者,因为他害怕自己的失败会让父母失望。”
父母绝不该成为一个教练,呵斥着孩子去做事情,而应该成为一个评论家。“你把番茄酱放在桌边,它就很容易掉在地上哟!”和“你怎么就不能把番茄酱放在柜子里呢?”你觉得哪种语气孩子更喜欢?不要急着呵斥孩子的错误,孩子会更愿意认真对待批评。
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学会站在自身的角度上找问题时,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好。